任逸
摘要:高等教育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么樣培養人以滿足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大學教育的需要成為了時代重要課題;在新形勢下,面對快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愈發要求大學教育順應時代變化和時代要求。本文借鑒科技創新的基本思路和程序,分析大學教學創新的基礎,探討大學教學創新的特點,闡述大學教學創新的途徑。
關鍵詞:大數據;大學教育;管理措施
引言
教師不僅在日常教育和教學環節中承擔重要任務,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肩負著大學發展的方向和未來,其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將直接影響大學教育教學質量和培訓質量。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及國際交往的頻繁,作為向社會傳遞知識的重要機構,高等學校要直面教師現在面臨的困境,思索如何有效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培養高素質、有凝聚力的青年學子。
1 大學教育管理概述
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給大學教育管理帶來了全新的工作方式,尤其是大數據視角下的大學教育管理更加精準科學,而且有效地提升了教育管理的質量和效率。目前很多大學教育管理中的問題是顯而易見的,這是因為新形勢、新技術引領下的大學教育管理要與時俱進才能跟得上時代的發展,才能培養出符合時代發展的高等人才。因為學生是管理的主體,大學教育管理首先要以學生為中心,堅持以人才培養為目標,注重學生的教育管理是大學教育管理的核心工作。大學生生理和心理都已經比較成熟,而且也形成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他們思想活躍,充滿對世界的好奇心,自我意識也非常強,同時也具備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因此在教育管理中學校和教師要注重對他們的思想引導,而不是傳統模式下的強制性管理。大數據背景下大學教育管理中存在諸多問題,大學教育管理是一門精細而科學的體系,內容繁多,流程復雜,因此對大學教育管理者的文化素養和思想修養的要求較高。
2 大學教育管理現狀
2.1 大環境困境
首先,中國大學目前對提高教師能力的普遍性理念和認識存在誤解,學校認為教師在碩博的學習過程中已經具備從教的基礎,沒有必要在入職后對教師再進行集中的培訓、培養。大學對教師教學能力的忽視,根本原因是大學沒有從目標和計劃的角度出發設定可行性條件,大部分高校聘用教師主要考慮專業能力和學術條件,注重教師在科研能力方面的發展,而忽視教師是否具備扎實的教學能力或育人能力。其次,傳統大學對教師個人能力的評估重點放在科學研究和學術方面。這種不全面、有偏向的評價體系,必將導致教師忽視對自身教學能力的提升,而在科學研究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大學過分強調科學研究的重要性,就會忽視教師教育能力的培養,最終導致學校因為教師教學能力不足而形成不良的教學環境。
2.2 教育管理改革推進困難
伴隨著教育體制改革進程,管理的對象以及管理環境氛圍等均發生巨變,傳統教育管理模式實際應用效果及約束力愈發有限,無法實現新形勢下大學教育管理目標。當前現代組織管理模式在多所大學的運用,要求教育管理人嚴格按制度、規章進行各項管理工作。這種模式在帶來積極效果同時,消極效果也比較明顯,表現為在校師生可能只是單純地服從管理,但是其主觀能動性與創新能力發揮作用不明顯,影響教育學習氛圍以及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2.3 思政教育缺乏多樣化
每個學校的公共課程開設中都有思政課程,但是目前很多思政課程的開設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說教式和滿堂灌的教育方式扼殺了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學習主動性。思政教學內容和現實生活的脫節更是架空了思政課程的教育內容。教育部提出的思政教育要融入學科教育之中是非常有意義的,可以說思政教育的內容無處不在,各學科教育中都會存在思政教育,而良好的思政教育是大學教育管理中最為核心和關鍵的環節,能提升大學生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3 大數據背景大學教育管理措施
3.1 創新教學方法
方法創新的關鍵在于具體的實施過程、細節以及把控。精細的教學設計必不可少,同時也需較強的現場應變應用能力。以最簡單的師生交互方式——提問為例,在方法的應用中考慮的細節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幾方面:(1)為什么要提問,即目的是什么、作用是什么,達到目的的可行性、有效性是什么。(2)提什么方面的問題,什么時候提問,問什么人。(3)問題的類型、難度等級是什么。(4)單個問(問題),還是多個問。(5)可能出現什么樣的回答,回答不了、不完善、有錯怎么辦。從能力和思維培養的角度來說,相對于教師提問,更應教會學生提問:會提恰當的問題、合理的問題、有效的問題;不僅會提小問題,還會提大問題,提全局性問題,提整體性問題;不僅會提內容的問題,還會提結構的問題,提方法的問題。
3.2 平衡教育和科研天平
首先,科研是教育的財富,教育是科研的動力。作為高水平的教育活動機構,大學應該設置教育內容,開展教育活動,這完全有利于教育過程中形成的傳遞知識、創新知識、學習知識。作為一個掌握和傳播知識的過程,教育活動需要不斷支持教育課題的開發,使學生自身的知識系統提高到專業化和理論化的水平,不斷開拓新內容、新觀點,體會到“學習知識的力量”和“緊跟時代的感覺”。其次,整合科研力量的課程將更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教師的教學能力水平表現為學生所反映的學習效果,如果沒有經過科學研究得到的知識和教學內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能起到“傳播者”的作用。目前社會要求關注學生“三能”有效結合,但是科學研究活動可以豐富教師的經驗,教師可以把以前自己從專家獲得的經驗傳授給學生,同時也可以更好地運用自己的邏輯判斷和思維誘導的過程,對學生的現狀進行思考。
3.3 引入信息化教學平臺
教育工作者不僅要重視對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培養還要緊抓職業素養教育。首先,要認清當前形式和所面臨的問題,不斷更新意識,提高認識,解放思想。很多高校目前都引入了信息化教學平臺,比如U校園,i write,i speak,i test,i smart等教學平臺,將知識內容和學習新事物能力的適應性相融合,學習技能也是學習的一部分,這不僅使學生在專業上得到提升而且加強了信息化技能的學習,同時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了學習范圍。形成了將多媒體技術、教育技術和信息技術的有效融合。為學生學習提供了更加靈活的途徑,使學生能夠掌握學習的主動權,根據自己的學習進度和適合自己的方式靈活地開展學習。借助信息技術進行學習和展示,使學習成果更加有效。
4 結束語
在大數據的幫助下, 我國大學教育管理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教育管理的理念、管理內容、管理方式及效果都和傳統的教育管理方式完全不一樣了, 總而言之就是大數據背景下大學教育管理是全新的管理模式,是符合時代需求的大學教育管理模式。
參考文獻:
[1] 饒龍海.新形勢下大學教育管理模式的創新[J].知識窗(教師版),2020(06):109.
[2] 胡瑩.大數據與大學生教育管理創新研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0,3(10):163-164.
[3] 賈璐菡.大數據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影響分析[J].農家參謀,2020(11):294.
[4] 林為國,胡麗英.新媒體環境下大學教育管理模式的構建策略探究[J].教育現代化,2020,7(39):182-185.
[5] 楊揚.新形勢下大學教育教學管理模式創新探析[J].經營管理者,2020(05):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