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銀
摘要:高校體育課程以培養學生的運動技能、豐富學生的健康知識、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為目標,體育教學的思政教育具有不同于其他學科的個性化特征和價值。體育教師需要結合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環境等,制訂科學的思政教育策略,這樣才能發揮體育課獨特的思政教育價值,彌補其他課程思政教育的不足。基于此,對課程思政理念下高校體育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進行研究,僅供參考。
關鍵詞:課程思政體育課程思政教育融合發展
引言
課程思政在提出后,就得到了各大高校的重視,并加強了其具體的探索過程。以往的研究過程,大多探討的是文化類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并未涉及到體育課程,從而使得體育課程本身的育人元素被忽略,其實體育課程中包含的思政元素不必其他科目少,反而有過之而無不及,比如瑜伽教學提升學生的自信心與進取心、籃球教學提升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以及抗爭意識、短跑教學培養學生不斷突破自我的決心與勇氣等,這些都對學生的未來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一、在高校體育教學中開展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踐行國家課程思政思想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工作是在國家政策引導下進行的。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為推進課程思政改革,2017年6月,教育部召開高校“課程思政”現場推進會,要求高校以“思路攻堅”統一認識,以“師資攻堅”壯大力量,以“教材攻堅”豐富供給,以“教法攻堅”改善課堂,以“機制攻堅”形成長效。2017年12月,教育部印發《高校思政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提出高校思政工作應堅持育人導向,突出價值引領;堅持遵循規律,勇于改革創新;堅持問題導向,注重精準施策;堅持協同聯動,強化責任落實的基本原則,充分發揮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機制,優化評價激勵,強化實施保障,切實構建“十大”育人體系。
二、體育課程和思政教育融合的具體表現
(一)品格方面
體育運動是引導學生學習技能,了解體育歷史,感受體育深厚文化底蘊的重要方式。積極參加體育活動,不僅能增強學生的體魄,還能有效培養學生高尚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據相關研究表明,適量的、規律的運動能夠對運動者產生積極的正面影響,對性格方面的影響大多也是積極向上的。經眾多實踐驗證,適量的體育活動能夠幫助學生緩解學習壓力,保持心理健康,減少心理疾病的發生,對于提升身心健康有一定幫助。這就需要高校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穩定的、愉快的運動環境或氛圍,讓學生在參加體育運動的過程中獲得極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從而為其日后的成長和發展奠定基礎。
(二)在精神教育中融入思政內容
高校體育課所涉及的每一項運動項目,除了擁有特殊的運動技巧、戰略戰術之外,還具有個性化的運動規則和精神內涵,而這也構成了高校體育教學又一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同樣,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以籃球教學為例,體育教師在給學生教授籃球運動規則的同時,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制度意識、法律意識。在訓練過程中,體育教師要引導學生具備持之以恒、團隊合作、奮發拼搏的運動精神,以此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及思政素養。高校武術教學必然會涉及武德知識,教師可以將其延伸到“仁、義、禮、智、信”和“尊自然、法天地、遵規則、愛家國、孝父母、敬師長、嚴律己、寬待人”等方面的思政教育上,以實現體育精神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完美融合。
(三)加強師資團隊建設
其一,培養教師逐漸具備“課程思政”教學意識。體育教師在日常的教學與生活中,除了需不斷更新與完善自身的專業知識體系,還需有意識的挖掘課程教學中的思政元素,并將其以適宜的方式融入進課程教學中,使得學生能夠潛移默化的接受相關的思政教育,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學生的逆反心理;其二,遵循效黨委的領導作用,借助教學專題報告、專項講座、“課程思政”會議等方式學習“課程思政”會議文件以及最新政策,使得體育教師能夠對最先進的“課程思政”理念有一個較為深入的認知,并將這種理念與意識貫穿與教學全過程,樹立體育課程與思想政治課程協同育人的崗位意識,通過自身的專業技能來為學生創造一個較好的體育學習與思政學習環境;其三,提升教師本身“課程思政”素養。提升對體育教師的要求,讓其能夠在教學過程中能夠逐步實現體育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教學,特別是人文學科,掌握最新形式的理論知識前言動態,以此來提升教師的“課程思政”素養能力。
(四)整合資源,建立完善的體育課堂網絡化平臺
高校教師要清楚認識到將思政教學和體育課堂教學有機結合,不是單純地將思政教學加到教學內容里面,而是要將思政教育融會貫通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對教學內容既是交叉也是互補,但都應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實際情況滲透課程思政,從教學目標、內容及課時數分配等方面融入思政元素;整合教學進度、教學方法、教學策略等資源,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對課堂中運動量、運動強
三、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滲透思政理念的意義
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愛國精神,豐富大學生的精神素養在體育教學中,對學生愛國精神的培養是很有意義的,在國際各類體育競賽里中國健兒為國爭光的許多案例就是很好的教育素材。我國綜合國力在不斷增強,國際地位穩步提升,我國參與的國際賽事項目的范圍逐漸擴大,這都值得每一位國人驕傲。以這些真實的事例為教學素材,可以將愛國精神實體化,有利于激發學生作為中華民族兒女的情感共鳴,使得他們明白在體育賽場上為國家贏得榮譽是一件十分驕傲的事情,從而能夠將那些取得榮譽的健兒們作為典范,向其學習,把愛國精神刻在內心深處。體育活動的優點不只局限于對身體的訓練,還有對意志品格的培養。學生可以通過觀看體育競技賽事來感受參賽運動員們頑強拼搏、堅持不懈的毅力,進而產生共鳴,提升自己的精神文明境界,將體育精神運用到日常現實生活中,做事不輕易言棄,在人生的路上不斷拼搏。
結束語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立德樹人”理念,實現全面育人總體目標,根據有關高校教育文件精神,就思政教育方面明確思政育人的大格局,如何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始終是全國高等院校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大學生需要良好的思想品德、政治素養,走出校園走向未來。高校體育課程融入思政元素,是促進大學生形成正確三觀的有效途徑,高校體育課程和其他專業課學習從教學目標、教學方式方法等方面都有著本質的區別。
參考文獻
[1]馬艷艷.高校體育教學中大學生思政教育探究[J].科技資訊,2020,18(32):238-239+245.
[2]劉林.高校體育社團思政教育功能及其實現路徑[J].當代體育科技,2020,10(31):162-164.
[3]李毅.思政課程在高校體育中的有效滲透[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0(21):157-158.
[4]王耀東,楊卓.論新時代高校體育教學課程思政[J].高教學刊,2020(32):85-88.
[5]袁佳彬.體育思政理念下高職體育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探析[J].發明與創新(職業教育),2020(10):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