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異曲同工:明遺民與清初社會重建

2021-01-21 06:29:26朱昌榮
殷都學刊 2020年4期

朱昌榮

(中國社會科學院 古代史研究所,北京 100101)

引子:為什么要關注明遺民與清初社會重建

清軍入關,標志著以滿洲貴族為主體的新王朝建立。與清軍同時活躍在歷史舞臺的勢力有南明勢力,以李自成、張獻忠為代表的農民軍。清軍、南明勢力,以及農民起義軍圍繞著由誰來最終完成國家統一展開激烈角逐。必須明確指出,盡快完成“社會重建”(1)所謂清初“社會重建”主要包括社會秩序的重建,以及倫理道德體系真空的彌縫。詳參拙著《清初程朱理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年,第286頁。是當時最緊迫也是最核心的時代命題。

我始終認為,“社會重建”歷來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對于以少數民族為主體入主中原的清政權來講,又加入了激劇的滿漢文化沖突和對立的考量,復雜性尤為顯著。從根本上講,清初社會重建的領導力量是以滿洲貴族為主體的清政權,指導理論是以程朱理學為核心的正統儒學,骨干是信奉理學基本教義的官僚群體。在近年的研究中,我越發認識到,參與到清初社會重建的群體很復雜,力量來源也很廣泛,其中所蘊含的歷史真實也可能遠比目前所見要復雜得多,深刻得多。為此,我以“民間理學與清初社會建設”為題,從“遺民理學士人的政治立場”“民間理學士人參與社會重建的具體實踐”兩方面對明遺民和清初建設的關系做了初步探討。(2)詳參前揭書,第411頁。嚴格來說,學術界關于“明遺民”與清初社會重建的關系尚未看到專門的著論。但相關的研究則有一些,就主流的認識來看,有學者特別強調和鼓吹明遺民的反清一面,如清末民初一批遺民錄的編撰(3)主要的有孫靜庵《明遺民錄》、陳伯陶《勝朝粵東遺民錄》、陳去病《明遺民錄》、秦光玉《明季滇南遺民錄》。;此后陳寅恪先生在《柳如是別傳》辟出《復明運動》,經何齡修先生系列“復明運動”論文的闡發,明遺民深度參與到復明運動的有關史事被揭示得尤為深刻。有學者特別注重闡揚明遺民的愛國精神,如抗戰時期陳垣先生所撰《明季滇黔佛教考》。也有學者注意到明遺民反清態度的轉變。(4)王思治、劉鳳云:《論清初遺民反清態度的轉變》,《社會科學戰線》1989年第1期;孔定芳:《清初遺民社會》,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7頁。真正把對明遺民的考察與清初社會重建問題直接關聯起來的是高翔先生,他宣稱 “(明遺民)幾乎無一例外地放棄了反清立場,并且在一系列重要的社會政治見解上,具有共同之處。”[1](P178-179)應當說,這個判斷是慧眼獨具的,直接點出了明遺民可以在系列重要的社會政治見解上與清政權合轍,并達成合作。當然,是否“幾乎無一例外”,學界同仁還可再做斟酌。

明遺民在清初社會重建中發揮了獨特的歷史作用。說他“獨特”,是就明遺民的身份、發揮作用的途徑和成效而言的。明遺民和清廷主導的社會重建,雖異曲而有同工之妙,從根本指向看,都是要盡快完成社會秩序和倫理道德體系的重建。

一、身份:明遺民“最終”放棄了反清立場

所謂“遺民”,最早見于《左傳》,“衛之遺民男女七百有三十人,益之以共、滕之民為五千人”[2](P266)“陶唐氏之遺民”[2](P1163)。這與后世所見《宋遺民錄》《歷代遺民錄》《明遺民錄》等所說“遺民”大致都是時間概念上,或者說是人物所生活的時代或朝代意義上的使用。顧名思義,所謂“明遺民”,是指那些出生在明朝,入清后義不仕清的人物。

回顧波瀾起伏的清初歷史,我們斷言,明遺民最終放棄了反清立場:一者,隨著清軍對南明、農民軍以及臺灣鄭氏勢力的戰爭逐漸取得勝利,遺民“復明”希望破滅。再者,以順治帝、康熙帝為首的滿洲貴族采取“崇儒重道”國策,重新確立程朱理學在意識形態領域的獨尊地位,并作為政權建設的施政指導。因此,遺民最終放棄反清立場就成為水到渠成的事。要特別強調的是,本文所講的“絕大多數明遺民最終放棄反清立場”是在兩個內涵上的使用,一者沿著高翔先生所講的“幾乎無一例外”;再者,也是最為關鍵的,我在高翔先生判斷的基礎上加上“最終”這樣一個時限,是為了表明不少遺民并不是從一開始就放棄了反清立場,而是“復明”無望后作出的無奈選擇。我強調的“放棄反清立場”更多的是就那些始終抱持激烈的反清立場,進而和清廷采取勢不兩立態度的遺民而言。明遺民放棄反清立場,至少有兩個層面上的理解,一類是盡管不出仕,但與清廷保持密切聯系的可以納入;第二類是雖與清廷不發生直接或間接聯系,但抱持“非暴力不合作”態度的也可以納入。也正是有了這兩個前提,決定了明遺民和清廷間遠不僅是水火不相容的關系,也進而為其能夠參與清初社會重建提供契機。

(一)不出仕,但與清廷保持密切聯系

(1)孫奇逢。明亡,歸隱,與清廷官員聯系緊密。據徐世昌《清儒學案》統計,順治年間,從學孫奇逢的共45人,其中5人任職清廷,占從學人數的11.1%。康熙年間,從學孫奇逢的共87人,任職清廷官員7人,占從學人數的8%。加上明末從學,入清后出任刑部侍郎的王爾祿。孫奇逢弟子中,任職清廷的共13人,占順、康兩朝從學孫奇逢總人數的9.85%。[3](P34-35)不少著名理學官僚與孫奇逢過往甚密:魏象樞自稱“私淑先生者廿年矣”[4](卷9,P441)。湯斌“謝病歸田,從學先生之門,受而讀之。其折衷去取,精義微言,幸承面誨而得有聞焉。”[5](卷3,P135)與孫奇逢有直接聯系的清廷官員還有柳寅東、劉余祐、馬光裕等。據徐世昌《夏峰學案》載:

順治初,巡按柳寅東、侍郎劉余祐先后以人才薦,祭酒薛所蘊疏陳其學行,以比之元許衡、吳澄,薦以自代,以病辭。因田園被圈入旗,移居新安,又南徙河朔輝縣蘇門山。工部侍郎馬光裕奉以夏峰田廬,率子弟躬耕。[3](P1-2)

(2)顧炎武。曾組織軍隊抗清。明亡后,顧炎武以其母“遺命誡勿事二姓”為辭拒絕清廷征召。但他的外甥昆山三徐均為清廷高官。弟子潘耒,交游朱彝尊、吳任臣等均參加康熙己未博學鴻儒科,并授翰林院檢討,參與《明史》修撰。

顧炎武曾致書徐乾學,希望他向章丘縣令施加壓力。他說:“章丘莊事托之魏令,且以幣往。復書一力照管,收租辦課矣。但必得取莊頭《攬狀》付來為憑。而索之至再,尚未寄至。吾甥到京,幸為我特作一書與之,從提塘發去。”[6](第21冊,P244)晚年,顧炎武向禮部主事顏光敏推薦門生謝重輝,他在信中說:“茲有德州方山謝年兄入都,附此申候。方山為內院清義公之冢嗣,翩翩文雅,更能熟于古今,少年中鮮其儔匹。屬以蔭職赴部,一切仰祈照拂。緣弟夏秋主于其家,昕夕對譚,心所歸依惟在門下,至于居官涉世之道,亦望時時提命。”[6](第2冊,P283)顯然,這種舉薦門生的行為,無疑是建立在已經認同了清廷統治的基礎上的。

(3)刁包。甲申變難,設崇禎帝木主于居所,朝夕哭臨,始終不出仕。其子刁再濂,就顯然放開了和清廷合作的尺度。不僅自身為清諸生,與清廷高官相從甚密,并諄諄告誡兒子怎么當好清朝的官。刁再濂曾手書告誡諸子,“昔蔚州魏公巡京畿,余以故人子獨被渥洽,鄰邑人遂籯金而請事,余掩耳走,若穢汙之及吾體也。汝曹他日登仕籍,若以官富吾家,吾生不受其養,死不享其祭。”[3](P461)

(二)雖與清廷不發生直接或間接聯系,但抱持“非暴力不合作”態度

盡管有少數明遺民采取堅決不與清廷合作的態度,但更多數人抱持的是“非暴力不合作”態度。堅決不與清廷合作的典型如呂留良,他平生畏僧,不愿入佛門,但仕清則是比入佛門更可恥的行為。他自稱 “生平畏僧,甚于狼猰,尤畏宗門之僧”,但又不無無奈地說:“惟苦節文人托跡此中者,則心甚愛之。”[7](P250)《自題僧裝像贊》概為夫子自道,文云:

不少遺民在“復明”無望后,居家以著書立說授徒講學為己任。分析他們所寫、所說,可以斷言:這種看似不與清廷合作的行為,從內容看,是要讓士子立足現實、順應現實,以讀書著書安度余生,做順民;是要積極以理學教義為指導,篤行孝道,化導鄉里。從結果看,遺民的上述行為無疑有利于地方社會秩序的穩定。試舉幾例:

王夫之當希望破滅后,遠徙避亂,“秉燭對讀過深夜,詰旦赤日生高天”[8](P374),以“六經責我開生面,七尺從天乞活埋”[9](第15冊,P717)自勉,以著述安度余生。顧炎武當三藩敗亡后,寄書好友李因篤,稱“一身長瓠落,四海竟淪胥”[2](第2冊,P504),其失望之情躍然紙上。此后,他開始把重心放到著書立說上去。陸世儀在意識到光復無望后,轉而將時間精力放到著書立說上去。據統計,在陸世儀的主要代表作中,撰成于清入關后的就有《論學酬答》《手輯儒宗理要》《蘇松浮糧考》《漕兌揭》《漕糧議》《淘河議》《決排說》《建閘議》等,不少內容顯然是直接為清廷的國家治理出謀劃策的。

尤其要注意的是,不少遺民在居家期間,諄諄告誡要安分守命。所謂“安分守命”,潛臺詞就是提醒要士子要立足現實,要當順民。康熙十二年,張履祥致信友人指出,士人處亂世,面對逆境,應當以安分守命之心對待。他說:

吾人生于亂世,饑寒勞瘁,乃為正命,不則鰥寡孤獨,疲癃殘疾之類,亦所不免。六極之中,惟“惡”之一字,可得自絕不為而已。弟自念平生不欲為惡,及今衰老,轉覺人情難處。……人事誠不易言也。反己自求,只不能懲忿之病。[10](卷6,P163)

張履祥不僅以安分守命自勉,還以之作為勸導朋友的信條,好友陸孝垂來信說近年困于婚嫁、賦役等事,導致勞心焦思。張履祥勸他學習朱熹、薛瑄的處困之道,“三復‘素貧賤、患難,無入不自得’,與‘苦心志,勞筋骨’,‘動心忍性’,及大易‘困而不失所亨’之義,無為境地所摧頹也。”[10](卷6,P149)

昆山朱伯廬著《治家格言》,從居家、處世、修身等方面試圖對士人的基本遵循做出規范,主要內容包括“篤行孝道”“要多讀書”“要勤儉持家”。朱伯廬宣揚的要“篤行孝道”,要勤儉持家、要為君國讀書,就指向言無一不與清初最高統治者所倡導的“以孝治天下”“敦孝弟以重人倫”“尚節儉以惜財用”等觀念合轍。因此,朱柏廬的理學實踐非但不反清,反而可以說是培養和教化了一批甘于為清廷服務的民眾和士人。

二、途徑:以直接或間接方式參與清初社會重建

當“復明”希望落空后,明遺民能立足實際參與到清初社會重建中。張履祥和陸世儀最為典型。他們基于對清初嚴峻社會現實的認識,提出重治生、革弊政、興水利、敦教化等主張,深度參與清初社會重建。

(一)清初江南社會背景

清初江南社會極為殘破,百姓困苦不堪。首先,戰亂頻仍,時人云:

甲申始亂,五月稍定。明年春,選妃,江南童男女無不婚嫁者。夏五月,鄭兵逃歸,過皂林,人相殺,聚眾焚巨室,發墳墓,同宗兄弟行劫奪,縉紳主之。六月,貝勒入浙,經皂林,令率丞尉學博父老及舉貢生員獻牛酒以邑降。是年,皂林鎮為墟,人煙絕,盜乃大起,連歲勢益甚。東自嘉興縣嘉會都入桐鄉,東西兩八都,無非盜窟者。西自歸安縣含山界入桐鄉,二十、二十三兩都,蔓延至二十四、二十五諸都。日夜劫殺,焚廬舍,掠子女。良民奔匿城邑者僅免。然催科急,田業荒,衣食靡給矣。訛言選西女,民大駭,亟配合,嫠婦嫁且盡。[10](卷7,P517)

鼎革之際,桐鄉地區戰亂頻仍,社會秩序激劇動蕩:鄭氏集團、清軍頻進頻出;盜賊蜂起,弱者流亡失所,悍者揭竿為盜。十余年后,讀書人的書信往返中,仍對此憂心忡忡,所謂“居今之世,真如乘漏舟以涉江湖,風波覆溺之懼日日有之”[10](卷24,P666)。可見,社會秩序混亂局面長期持續,百姓連基本的生命財產安全都難以得到有效保障。張履祥《與吳裒仲·丙申》就詳細記載了自家遭到劫掠的事,他說:“前月十八日之夜,敝里受劫,十家而九,弟亦不免。雖家無長物,所失僅十余金,然寒暑敝衣已略盡矣。幸弟在家,亟攜妻子遁匿,得以身免。”[10](卷10,P296)

其次,災害嚴重。試舉康熙初年桐鄉蝗災為例,史載:

這顯然是一副極為悲慘的景象:百姓祈盼雨水插種而不得;好不容易下雨了,蝗蟲和大雨又接踵而來,使得老百姓幾乎面臨滅頂之災。

再次,賦稅繁重害民,官長胥隸擾民。清初,江南地區賦役繁重,激化了社會矛盾,“風俗之敗,本業之荒,盜賊之起,皆緣游民多而田賦重。”[10](卷39,P1068)另一方面,那些官長胥吏乘機盤剝,民不聊生,“(桐鄉之地)近自三紀,人情殘薄,官長下車,紳士胥隸罔念桑梓,導以殃民之方。遽乃弊政日滋,表里為厲,盜賊奸宄,無憚肆行,而善良喪氣,往往邱墟矣。”[10](卷1,P518)

(二)參與社會重建的舉措

1.重治生

張履祥強調士人要懷抱“綏萬邦,屢豐年”的志向。他主張通過“農政”、躬親稼穡來解決溫飽問題。“農政廢,四海困窮矣。若欲綏萬邦,屢豐年,非井牧不可”[10](卷14,P405),又宣稱:“稼穡之艱,學者尤不可不知。食者,生民之原,天下治亂,國家廢興存亡之本也。古之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不知耕者。”[10](卷36,P993)他曾親自實踐稼穡活動:

鑿池之土,可以培基,基不必高,池必宜深,其余土可以培周池之地。池之西,或池之南,種田之畝數,略如其池之畝數,則取池之水足以灌禾矣。池不可通于溝,通于溝則妨鄰田而起爭。周池之地必厚,不厚則妨鄰田而叢怨。池中淤泥,每歲起之以培桑竹,則桑竹茂而池益深矣。筑室五間七架者,二進二過,過各二間。前場圃后,竹木旁樹。桑池之北,為牧室三小間,圃丁居之。溝之東,旁室穿井。[10](P122)

陸世儀激憤于“教授不行,養生之道幾廢”的現狀,在太倉近郊治薄田,“以驗農田水利之學”。出工本,買牛具,親自耕作;實踐“區田法”“代田法”“撮谷法”等農作經驗;向當地百姓介紹“耘苗法”“方耙”“人字耙”“勞耙”“推鏟”等農業工具。[11](卷11,P91-99)他曾比較區田法和撮谷法,認為前者更優,說:“隔區分種,則下種有地。不必足立水中,以手按實,則無蕩漾之患。苗出,看稀稠存留,則無耘鐋之艱。漸耨隴草,以壅其根,則根深蒂固,無酣側之虞而耐風與旱。以此征之,區田之倍收必矣。”[11](卷11,P94)

2.革弊政

明遺民敏銳地認識到了明清之際弊政的危害。張履祥直言:“國家設官太多,文移太繁。官多則事煩,文繁則法亂。”他提出的解決辦法是,與其官員眾多,不足精心挑揀;與其俸祿薄而不能養廉,不如厚待讀書人。[10](卷40,P1086)

陸世儀“痛陳江南一切利病”[12](P384),直陳姑蘇錢糧有“三大困”“四大弊”,對百姓危害極大,務必革除盡凈。“三大困”即“浮糧積害之困”“水利壅塞之困”“豫征白糧之困”;四大弊即“雜徭妨正之弊”“吏胥侵蝕之弊”“棍儒朋侵之弊”“四民失業之弊”[13](P65-71)。

“浮糧積害之困”。陸世儀疾呼“江南之人苦賦役”[14](P435)。康熙九年,他上書朝廷,請求減免浮糧。他認為,在蘇松征收重賦,是明太祖采取的報復性舉措,即便是在明宣宗減稅后,“(蘇州田賦)比宋雖云七倍,實則十倍;比元雖云四倍,實則六倍”。順治年間,朝廷宣布減免“洪武仇怨”地區的浮糧。其中,江西袁、瑞二州浮糧已經奉旨捐免,而蘇松浮糧仍未獲減免,“有負皇上惓惓為民之意。蘇松之民,何時得解倒懸之厄。”[14](P440)陸世儀借機“特行搜集,以備參考,惟冀當事者采而納焉”。后來,當地百姓確實獲得了“蠲荒稅,緩預征”[15](P383)的實惠。

“豫征白糧之困”。陸世儀認為,豫征白糧是特定時期“權宜之術,可暫而不可久。”而現在“海內廓清,正當休養生息,豈可踵行前法,久而不改乎。”這一弊政必須解決。他說:

自順治年間,按臣奏準,以為今年之春,征今年之糧,何名豫征。……今桑麥未長,秧苗未插,而折色已征,民間何從措辦?大約皆出于那移、借貸。即使秋成果熟,已賠一年之息。朝廷征銀一兩,民間有一兩三四錢之費矣。年復一年,息皆數倍。[13](P37)

順治年間豫征白糧,既沒有充分考慮到土地收獲還沒有落實,百姓難以繳納稅糧的實際情況,也沒有充分估計到提前征收折色的做法必將大大增加田賦,進而導致百姓不得不通過挪移、借高利貸等方式來試圖解決的窘境。為此,他向朝廷建議“務減賦以恤民,量入以為出”。

“雜徭妨正之弊”。陸世儀認為,雜徭“病民甚深,不惟無濟于國事,而更有妨于正供。”雜役名目繁多,譬如,煙墩、馬路、浮橋、土城、營房、馬草、馬槽、料刀、食鍋、牽夫等。而小吏又上下其手,“以一科十,以十科百”,結果導致地方所收雜徭數倍朝廷正供,“偶一充當,則千金之產立破;稍一倔強,則數口之命畢捐。”[13](P68)

“吏胥侵蝕之弊”。陸世儀認為,明末吏治敗壞,胥吏、棍儒之害尤劇,“天下知朝廷之權盡在胥吏,故奸猾無恥之徒,揭借營伍重債,謀為胥吏,以圖侵蝕。”清初,吏胥父子、祖孫盤踞衙門,食人膏血而作奸犯科情形仍屢禁不止。他建議:一要嚴格吏胥的選取,選擇那些不曾為吏且無過犯的良民通過州縣申報,撫院考核后使用。二要嚴格胥吏的考核,犯有侵蝕作弊的殺、小過錯的斥、未犯過錯者轉調他處使用。

3.興水利

明末江南水利長久失修,給當地的社會生產和生活帶來了諸多不利,清初形勢尤為嚴峻。張履祥指出:“往者夏秋不雨,崇德之東境,桐鄉之南境,以至海寧四境之地,苗則盡槁,民卒流亡。桑柘伐矣,室廬毀矣,父子夫婦離矣,逃賦役者莫敢歸,丐于途者靡所適。桑梓景色若此,當必仁人君子所為惻然流涕,輾轉念救不能自己者也。……緣農政廢弛,水利不講,濬治失時,侵占沮塞以至淺涸故爾。”[10](卷6,P167-168)

陸世儀尤為重視水利在國家運行中的作用。他對全國治水方略有通盤的了解,認為:“江淮河漢四大水,而河水獨難治……西北治水,其大要在黃河,導河入海,則西北之水患息矣。東南治水,其大要在震澤,導震澤入海,則東南之水患息矣。”[11](卷15,P125-126)在他看來,興水利核心就是蓄、泄二字,“高田用蓄,水田用泄;旱年用蓄,水年用泄。其所以蓄泄之法,只在壩閘。”[11](卷15,P125)他對江南地區“水利壅塞之困”深有感觸。他認為,明末,三江、太湖和大海斷隔,蘇州“每遇天雨,則四境之水皆逆流倒注。如病蠱之人飲食入腹,而二便不泄;又或一月無雨,則朝夕既絕,無水可飲。又如病祭之人,三焦俱火,津液盡枯”。順治十三年,他向地方官進言,“陳開江十二事”,建議疏通婁江,泄太湖水。他親自發動昆山、嘉定二縣士紳參與,取得很好成效,知州白登明盛贊他是“兄翁一紙之力,真賢于十萬師”。

4.敦教化

張履祥認為,要實現社會的穩定,關鍵是遵循三綱五常,“三綱五常,禮之大體。人只看作治天下之經,于自家全無關涉。殊不知有此身,便有此個道理。”[10](卷36,P991)他呼吁全社會要形成重視民食和喪祭的傳統,“食所以養生,喪祭所以喪死,其效為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慎終追遠而民德歸厚。”[10](卷40,P1118)他有感于當地民眾“處其親于非禮之禮”的社會現狀,約集同里數十人舉葬親社,又敦請精通禮儀的陳確主持其事。[10](卷15,P454)從成效看,葬親社推動了當地風俗的改變,所謂“敝里葬社舉后,人情覺有起色,益知天下無不可為善之人。”[10](卷3,P45)

陳瑚隱居昆山,自順治六年開始在蔚村講學,積極闡揚《圣諭》,他每年在元夕前后聚全村人講孝悌、力田、為善三條。他說:

本村有孝弟、力田、為善三約,這就是圣諭的道理。孝,便是孝順父母;弟,便是尊敬長上;力田,是各安生理;為善,就是和睦鄉里,毋作非為。把這三件要子弟去行,就是教訓子孫。

各人須要記住孝弟、力田、為善三件。回去對妻子兄弟大力提醒一番。一日如此,日日要如此;一人如此,人人要如此。有能行此三件的,這便是一鄉中善人,便該贊揚他、扶助他;不能行這三件的,這便是一鄉中惡人,便該懲治他、驅逐他。記之,記之。[16](P242-244)

他注重以因果報應的學說來強化鄉民遵行約條的意識,他宣稱“憑你瞞得人、瞞得官,瞞不得自己的心。自己的心明明白白,這便是瞞不得天地、瞞不得鬼神了。自古及今,作善作惡,哪一個放過不曾報應,只爭各來早與來遲。所以要做好人、行好事。”[16](P244)

學校無疑是實行教化的重要陣地。陸世儀對遺民以老師身份參與到清廷的學校教育中給予了支持。他說:

愚謂有天下者若易代之后,而不用勝國之遺黎故老,則賢才可惜。若用遺黎故老,則賢才可惜。若用遺黎故老,而遺黎故老竟樂為新主所用,則又乖不事二君之義,于此有兩全之道。學校之職,臣也,而實師也。若能如前不用品級之說,則全乎師而非臣。昔武王訪道于箕子,而箕子為之陳《洪范》,蓋道乃天下后世公共之物,不以興廢存亡而有異也。聘遺黎故老為學校之師,于新朝有益,而于故老無損,庶幾道法可嘗行于天地之間,而改革之際,不至賢人盡歸放廢矣![11](卷20,P169-170)

三、余論

反觀歷史,明遺民在清初社會重建中發揮的作用與由清政府主導的社會重建,從總的趨勢和實際效果看是同向而行的,有異曲同工之妙。在一系列主張上,他們都有合轍之處。

第一,在思想領域,雙方都認為應當重新高舉程朱理學大旗。對于像清政權這樣一個以滿洲貴族為主體的政權來講,要想在中原站穩腳跟,進而實現全國的統一,必須找到一個能在最大程度和最廣范圍整合人心的思想武器,具有深刻思想性和極強實踐性的程朱理學就成為不二之選。清初,在清廷最高統治者自主選擇和以漢族官員為主體的理學官僚的合力推動下,程朱理學大行其道。順治帝、康熙帝為首的統治集團推崇程朱理學,最初是基于文教對國家施政可以發揮指導作用的認識基礎上的。順治十二年,順治帝就傳諭禮部“帝王敷治,文教是先,臣子致君,經術為本。”(5)《清世祖圣訓》卷5《興文教》,順治十二年三月壬子,《大清十朝圣訓》,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第132頁。康熙時,清廷就已經將過去對文教、對孔子、孟子等的尊崇,集中到對程朱理學的專門表彰上去。康熙帝在給《性理大全》作序時稱:

二帝三王之治本于道,二帝三王之道本于心。辨析心性之理,而羽翼六經,發揮圣道者,莫詳于有宋諸儒。迨明永樂間命儒臣纂集《性理大全》一書。朕常加翻閱,見其窮天地陰陽之蘊,明性命仁義之旨,揭主敬存誠之要。微而律數之精意,顯而道統之源流,以至君德圣學,政教紀綱,靡不大小兼該,而表里咸貫,洵道學之淵藪,致治之準繩也。(6)清圣祖御制、張玉書等奉敕編:《性理大全序》,《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卷19,《四庫全書》第129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84頁。

遺民方面,程朱理學信徒遍全國,形成幾個重鎮:北有劉原淥、姜國霖,“標幟齊東”,范彪西、李暗章“授徒汾晉”,咸“尊朱辟陸,以居敬窮理為宗”。南有昆山顧亭林、太倉陸道威、石門呂留良、吳中王寅旭、越中張考夫、湘中王船山、贛中謝秋水,“皆排斥王學,以程朱為指歸者”[17](P147-148)。福建張鵬翼,“當明季學術龐雜”之際,與陸隴其并時而立,“宗主程朱,異地同心”[18](P3821)。此后,程朱理學出現了淵源有自、薪傳不絕的局面。

無論是清廷還是明遺民對程朱理學的闡揚,共同的出發點都是收拾人心的需要,而這恰恰是他們從“學術”關乎“人心風俗”的思考和總結中得出的共同認識。康熙帝就說:“朕惟治天下以人心風俗為本,欲正人心、厚風俗,必崇尚經學,而嚴絕非圣之書。”(7)《清圣祖實錄》卷258,康熙五十三年四月乙亥,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3冊,第552頁。張履祥做同調之倡,他認為“天下治亂,人心為之也。……然未有學術不端,而人心能正者。”罪魁禍首便是“百年以來,只緣此種書置之高束,是以正學不明,異端肆起。”

第二,雙方都把明朝的滅亡歸罪于陽明學術。清初從祀孔廟第一人陸隴其宣稱“明之天下不亡于寇盜,不亡于朋黨,而亡于學術。學術之壞,所以釀成寇盜、朋黨之禍也。”(8)陸隴其:《雜著·學術辨上》,《三魚堂文集》卷2,《四庫全書》第132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5-16頁。理學名臣張伯行批評陽明是以“學術亂天下”,他說:“至啟、禎末年,而世道風俗頹敗極矣,益比諸金溪之為禍,殆有甚焉。……昔人有云:‘以學術亂天下,于姚江見之矣!’”(9)張伯行:《性理正宗·序》,《正誼堂續集》卷4,《叢書集成初編》第2485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216-217頁。明遺民陣營中,也有一批人持相同認識。王夫之將明朝滅亡歸罪為王學末流之弊,宣稱“無忌憚之教立,而廉恥喪,盜賊興,中國淪沒,……陸子靜出而蒙古興,其流禍一也。”[9](第12冊,P371)呂留良直指陽明學術乃“生民禍亂之原”,稱“正、嘉以來,邪說橫流,生心害政,至于陸沉,此生民禍亂之原,非僅爭儒林之門戶也。”[7](P9)東南大儒張履祥大聲疾呼,“當今之亂,由于數十年以內人不知學,其所以陷溺其心者,不啻洪水,其所以殘賊其類者,不啻猛獸,是以及此厄也。”[10](卷13,P1138)

第三,雙方都倡導經世學風。“躬行”“求實”是他們共同追求,終極目標是經世。康熙帝宣稱“如理學之書,為立身根本,不可不學,不可不行。”(10)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整理:《康熙起居注》第3冊,康熙五十四年十一月十七日,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第2222頁。他尤其重視“行”的作用,稱“道學者,必在身體力行,見諸實事,非徒托之空言”(11)《清圣祖實錄》卷115,康熙二十三年六月丁巳,第2冊,第202頁。。在政治運行中,康熙帝倡導“以實心行實政”(12)《清圣祖實錄》卷275,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辛未,第3冊,第697頁。。魏象樞指出:“圣人之學,始于立志,成于躬行。”[4](卷9,P422)他在《保泰十二策》中提出,“以言道學,則躬行實踐,真道學也;以言經濟,則建功立業,真經濟也。”[4](卷12,P607)遺民理學中,顧炎武對晚明空談,不務實際的學風尤為不滿,提出“凡文之不關于《六經》之指、經世之務者,一切不為”[6](卷4,P139)的主張。張履祥明確表示“吾人日用,惟讀書窮理,躬行實踐,惟必有事之功。自古未有不讀書,忽踐履,但懸空想像一種杜撰道理,而能不悖于圣賢者。”[10](卷40,P1109)

第四,雙方都主張應當重視君德教育。道理很簡單,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對于士大夫來講,理想的政治架構就是以明君賢臣為依托而組成的政權組織。對于清初漢族官員來講,他們出于在朝廷中政治利益分配以及試圖影響政治走向的考慮,積極以“正君心”的方式推動順治帝和康熙帝的君德教育。(13)詳參拙作《清初“正君心”實踐三部曲》,《史學月刊》2019年第5期。漢官們認為“君心正則天下治,如天樞之運眾星”[18](卷19,P460),而“(國家)根本切要之地,端在我皇上之一身”(14)熊賜履:《應詔萬言疏》,《經義齋集》卷1,《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230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第221頁。。因此,清軍入關伊始,漢官們中就涌現出了一股呼吁最高統治者涵養君德的呼聲。所謂“從古帝王無不懋修君德”(15)《戶科給事中臣郝杰謹奏為真人應運率土歸心謹進芻言宏開泰治事》,順治元年,陳湛綺編輯:《清五朝監察御史給事中等條陳密奏》,第1冊,北京:新華書店,2010年,第24頁。“上古帝王奠安天下,必以修德勤學為首務”。(16)《清世祖實錄》卷15,順治二年三月乙未,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132頁。“君德清明,君身強固,誠萬世久安長治之根本矣。”(17)魏裔介:《兼濟堂文集》卷1《圣德與年俱進疏》,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10—11頁。

至于遺民群體,盡管他們出于夷夏大防,采取不直接為清廷服務的態度。但是他們充分注意到了君德在國家治理中的無可替代作用。張履祥就從探討君德關乎治道的角度,對國家治理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他認為影響國家治理主要有三要素,“一君德,二人才,三庶政”,而“君德”顯然是首位的也是最重要的。所謂講“君德”就是要強調,上無善政則下必有壞俗。“禍亂之作,普天同患在人主。大臣自作之孽,其當此威虐,誠不足惜,可哀者,下面無罪亦蒙其殃耳。”[10](卷41,P1133)

無論是對理學官僚還是遺民,都對君德給予特別關注,無論是在君德達成的途徑上,還是在君德涵養的最終目標上都是一致的。在君德達成的途徑上,理學官僚強調君王要特別重視對“六經諸史”“四子之書”的學習,或云“凡在六經諸史,靡不極意研精;至于四子之書,實備百王之道。”(18)陳廷敬:《進呈刊完日講四書解義疏》,《午亭文編》卷30,《四庫全書》第131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46頁。或云“帝王修身治人之道,盡備于六經。”(19)《清世祖實錄》卷15,順治二年三月乙未,第132頁。遺民也特別強調“正教”在君德、王道中的作用,稱“亂世王道不明,上無正教,下無善俗。奇邪者可以駭眾,堅僻者無所創懲,人各肆其臆說而無所取正,诐淫邪遁亦何所不為?”[10](卷39,P1061)尤為可貴的是,雙方在君德涵養的最終目標上也是高度一致的。官僚們希望通過加強君德來實現“天下治”或者“以求治安天下之道”。(20)《吏科給事中臣蘭挺達奏為敬陳新政之首務請行講讀以隆圣學以端治本事》,康熙六年,陳湛綺編輯:《清五朝監察御史給事中等條陳密奏》,第1冊,第195頁。對于遺民來講,生值王朝更迭,社會秩序大動蕩之際,他們希望最高統治者通過加強君德的方式來改善民生,這既是對歷史的反思,更是對新王朝最高統治者的期待。張履祥借《詩經·十月之交》來闡明觀點,他認為,人君如果所行不善,則一定會導致天下蒙受禍亂,這就是天下大亂的根源所在。為人主者,就應當時刻體會天道變化,時時以修省為先務,以進賢才、退小人為關懷,時時以關心民間疾苦、修政易令為己任。至于大臣,他們自作孽不足惜,真正可憐的是那些老百姓。

總之,研究者不宜過分拔高明遺民與清廷的對抗,進而夸大遺民對清政權主導的社會重建中的掣肘。一大批遺民意識到“不能致君,亦當澤民”。“君”可選,“民”無從選。因此,在“復明”無望的前提下,在理學基本教義的指導下,遺民最終必然會放棄反清立場,并參與到清初社會重建中去。毋庸諱言,對遺民在清初社會重建中的作用評價也不宜過高。遺民畢竟不是朝廷中人,他們的很多思想和主張更多只能依托影響清廷的方式才能得以實現。孟森“儒者在野,效用不如在朝之大”[19](P176),可謂的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三级不卡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日韩资源| 自偷自拍三级全三级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久久小说| 国产成人h在线观看网站站| 亚洲AV无码一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18| 广东一级毛片| 99国产在线视频| 国产美女在线免费观看|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热下载| 亚洲婷婷丁香|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亚洲综合第一区|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播放|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国产精品成| 污网站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色99|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牲色| 在线视频亚洲色图| 亚洲视频影院| 国产真实乱子伦视频播放| 在线人成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 免费AV在线播放观看18禁强制| 久久综合AV免费观看| 无码中文AⅤ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绿色| 小说 亚洲 无码 精品| 操国产美女| 精品国产一二三区| 一级成人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www精品久久| 亚洲天天更新| 免费无码网站| 亚洲视频一区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夜色| 老司机aⅴ在线精品导航|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色综合五月| 最新国产午夜精品视频成人| 免费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 日韩性网站|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天堂| 日本久久免费| 色综合激情网| 69av免费视频| 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91娇喘视频| 午夜天堂视频| 97久久超碰极品视觉盛宴| 国产香蕉在线|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免费xxxxx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网站| 日韩在线视频网站|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亚洲欧美| 成色7777精品在线| 在线观看亚洲成人| 午夜精品福利影院| 性激烈欧美三级在线播放|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 www.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丝袜91| 欧美第一页在线| 免费观看成人久久网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站| 欧美a在线视频| 亚洲日本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男人天堂2018| a级免费视频| 一本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高清视频| 国产亚洲高清在线精品99| 欧美精品导航| 日本免费高清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