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璐, 趙 耀, 李 哲, 王建林
(西藏農牧學院 植物科學學院, 西藏 林芝 860000)
小麥(TriticumaestivumL.)屬于世界三大谷物之一,是小麥屬植物的統稱,其栽培歷史悠久,代表種是普通小麥[1-2]。世界上小麥的種植面積僅次于玉米、水稻、薯類,是全球最古老的糧食作物之一,其全株都可食用,其中有1/6可作為良好的飼料使用,營養價值高。中國作為世界上較早種植小麥的國家之一,在種植小麥方面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和先進的育種技術[3-4],最早是由黃河中游逐漸擴展到長江以南各地,然后逐漸傳入朝鮮、日本,現如今中國華北地區和西北地區種植小麥面積較大,陜西、甘肅、北京等地分布范圍廣泛,北方以內蒙古和新疆為主要種植地[5]。我國小麥產業發展是基礎作物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是我國口糧安全的重要保障[6-9]。201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國家糧食安全要以我國實際情況為主、立足國內外國際環境、確保高產、可適度進口、加強科技支撐[10]。小麥高產優質主要依賴于高肥水地塊,首先要選擇水肥條件好的地塊種植高產品種,適當晚播,合理適時增施有機肥,防止倒伏,同時注意病蟲害防治,特別是小麥銹病、紋枯病、白粉病。隨著我國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政策的逐步落實,發展小麥產業的重要性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地位逐漸顯現出來[11]。為我國小麥育種技術的深入研究提供參考,采用文獻計量學統計方法,對中國知網收錄的2010—2019年近10年的小麥育種技術研究文獻進行分析如下。
數據來源中國知網,即對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國內期刊上發表的“小麥育種技術”文獻進行檢索,檢索主題為“小麥育種技術”,共檢索出323篇。
采用文獻計量學統計方法,結合Excel等統計分析軟件,對不同主題類型發文量、不同資源類型發文量、不同年份的發文量、不同隸屬機構、不同研究層次發文量、基金情況、學科領域分布等進行統計分析。
從檢索結果看,2010年發文量37篇,2011年發文量30篇,2012年發文量28篇,2013年發文量35篇,2014年發文量20篇,2015年發文量26篇,2016年發文量25篇,2017年發文量38篇,2018年發文量31篇,2019年發文量53篇。其中,2019年的發表文獻量最多,達53篇,2018—2019年的發文量上升幅度最大。2010—2019年發表量總體呈先下降后上升趨勢,表明大部分學者在小麥育種技術方面的研究都具有階段性,導致發文量數目不穩定,尤其近幾年發文量變化幅度與前幾年相比較大,上升下降落差大,數量極其不穩定。總體看,我國每年對小麥育種方面的研究內容不多,有必要加強其研究,為小麥高產優質生產提供支撐,同時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發揮重要作用。
2.2.1 不同主題發文量 從323篇文獻中選取10個主題層次進行分析(圖1,含交叉文獻共計571篇),其中小麥新品種主題研究的文獻最多,達159篇,占49.23%;栽培技術主題的124篇,占38.39%;小麥育種主題的101篇,占31.27%;特征特性主題的43篇,占13.31%;小麥品種主題的33篇,占10.22%;高產栽培技術主題的31篇,占9.60%;育種技術主題的29篇,占8.98%;新品種主題的19篇,占5.88%;矮敗小麥主題的17篇,占比5.26%;栽培技術要點主題的15篇,占4.64%。我國對于小麥育種技術的研究文獻發文量主要集中在小麥新品種和栽培技術2個方面,對于矮敗小麥和栽培技術要點等方面的研究較少,應適當加強這些方面的研究,以促進我國小麥高產優質[12]。
2.2.2 不同研究層次發文量 對檢索文獻進行不同層次統計分析,其中工程技術(自科)類發文量最多,150篇,占檢索文獻總數的46.44%;高等教育、高級科普(社科)、政策研究(自科)、經濟信息類最少,均為1篇,占0.31%;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自科)類102篇,占31.58%;行業指導(社科)類21篇,占6.50%;專業實用技術(自科)類20篇,占6.19%;行業技術指導(自科)類19篇,占5.88%;基礎研究(社科)和職業指導(社科)的發文量各2篇,占0.62%。表明,我國對于小麥的育種技術研究主要集中在工程技術和基礎應用與研究層次上。
檢索的323篇文獻資源類型分別為期刊、碩士、國內會議和報紙。其中,期刊文獻最多,達309篇,占檢索文獻總數的95.67%;其次是碩士論文,為8篇,占2.48%%;第三是國內會議論文,為4篇,占1.24%;報紙文獻最少,僅2篇,占0.62%。表明,小麥育種技術研究來源文獻資源類型差異較大,應加強國內對小麥育種技術等方面的會議交流,發揮報紙和互聯網等媒介傳播速度快的優勢,及時傳播文獻,從而使人們快速獲取有關知識。
檢索的323篇文獻中作物學科領域的發文量最多,達294篇,占檢索文獻總數的89.36%;其次是農業經濟學科,有16篇,占4.86%;第三是歷史學科,有13篇,占3.95%。跨領域學科有植物保護學科,發文量僅3篇,占0.91%;其次是農業工程、控制工程、化學學科,均只有1篇,均占0.30%。表明,小麥育種技術研究學科領域間發文量差異大,跨領域研究的比例小但范圍較大。
從表1看出,文獻來源分布數量前13位中來源于《農業科技通訊》的最多,為61篇,占前13位中來源總數的39.87%;來源于《中國種業》的20篇,占13.07%;來源于《現代農業科技》的10篇,占6.54%;來源于《世界農業》的最少,為4篇,占2.61%。

表1 2010—2019年我國小麥育種技術研究文獻來源前13位的分布情況
檢索的323篇文獻中基金項目資助的有49篇,占15.17%。基金項目資助文獻中,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資助的最多,有11篇,占項目資助文獻總數的22.45%;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資助的8篇,占16.33%;山西省科技攻關計劃資助的7篇,占14.29%;河南省科技攻關計劃資助的5篇,占10.2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資助的均為4篇,均占8.16%;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專項資金和山東省農業良種工程項目資助的均為3篇,均占6.12%;重慶市科技攻關計劃和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資助的最少,均為2篇,均占4.08%。總體看,我國對小麥育種技術研究方面的基金投入力度不夠大,扶持不夠強,且地區間差異大,應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
2010—2019年我國小麥育種技術研究文獻有323篇,主題內容多集中于小麥新品種與栽培技術方面。文獻資源類型來源于期刊的最多,達309篇,占檢索文獻總數的95.67%;碩士和國內會議論文集的分別有8篇和4篇,占檢索文獻總數的2.48%%和1.24%。從不同主題及研究層次發文量看,關于小麥新品種主題研究層次的文獻最多,對于研發新品種和基礎抗病的較少。從不同年份看,2019年的發表文獻量最多,達53篇,占16.41%。在不同學科領域分布中,作物學科領域的研究最多最廣泛,發文量也最多,而在農業工程、控制工程、化學領域的發文量最少,均只有1篇,應加強并重視各個領域的研究與基礎應用,提高研究廣度。基金項目資助文獻占比較低,各級政府應加大對小麥育種技術科研的資金保障,同時科研人員要不斷加強研究深度[13-14]。
小麥作為我國乃至世界上非常重要的農作物之一,營養及經濟價值極高,選育優質、高產的優良小麥品種,對于改良小麥品質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5]。目前,我國對于小麥育種技術研究已經有非常豐富的理論知識和相對成熟的技術手段,要把小麥常規育種技術與現代信息化技術相結合,制定安全科學的育種計劃,促進新品種的選育,實現小麥高產、穩產與優質。同時作為世界經濟作物的小麥,實現高產優質不僅能推動小麥產業化的發展,還能促進農業經濟整體水平的提高,促進可持續發展[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