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娟 陳桂蘭
江蘇省南通市中醫院消化內科,江蘇南通 226000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主要與腸道功能失衡、腸道有毒物質無法及時排出有關[1]。老年群體因臥床較久,飲食及運動習慣不良,FC 發病率較高,發病后可出現腹痛、排便費力、排便次數減少、糞便量減少等癥狀,持續時間長,造成患者長期不適[2]。目前臨床常用于治療FC 的方法包括西藥治療、胃腸起搏等。西藥治療包括刺激性瀉劑、滲透性瀉劑、胃腸促動藥等,療程均較長,長期用藥可引發嚴重腹脹、黑變病,并形成藥物依賴性,且停藥后癥狀易反復,不利于康復[3]。胃腸起搏是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新型方法,利用電子技術產生與人體胃腸基本電節律相似的胃腸生物電信號,使胃腸恢復正常節律,改善患者癥狀[4]。但考慮到老年FC 病因復雜,病情較頑固,僅實施胃腸起搏仍難以在短期內發揮較好療效,還需結合其他有效療法,以進一步提高老年FC 患者的臨床獲益[5]。目前中醫治療FC 已有較多報道,中藥外敷治療可使藥物直達患者病灶,提高局部療效[6]。對FC 患者實施大黃外敷神闕穴治療已被證實臨床療效顯著,可改善患者腸動力[7]。基于此,本研究選取60 例老年FC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觀察大黃外敷神闕穴聯合胃腸起搏治療老年FC 的效果,以指導未來老年FC 的合理治療。現報道如下:
選取江蘇省南通市中醫院(以下簡稱“我院”)2018 年9 月—2020 年3 月收治的60 例老年FC 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各30 例。其中對照組男11 例,女19 例;年齡60~69 歲,平均(64.32±2.57)歲;病程1~5 年,平均(3.21±1.06)年;每周排便1~2 次,平均(1.51±0.24)次。試驗組男10 例,女20 例;年齡60~70 歲,平均(64.61±2.34)歲;病程1~5 年,平均(3.32±1.09)年;每周排便1~2 次,平均(1.47±0.21)次。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①中醫診斷標準參考《中醫內科學》第9 版[8]中氣秘證的標準,主癥:噯氣頻作,排便艱澀不暢或排便不盡感,糞便干結;次癥:胸脅苦滿,遇情志不遂加重,遇噯氣或矢氣則舒,納差,腹中脹痛,小便短赤,早飽,口臭,肛門灼熱,苔白,脈弦;以上主癥3 項兼次癥1 項或主癥2 項兼次癥2 項即可確診。②西醫診斷標準參考《便秘外科診治專家共識》[9]中有關FC 的診斷標準,近3 個月符合以下癥狀2 項或2 項以上即可確診:至少25%的排便為塊狀便或硬便,至少有25%的排便感到費力,至少有25%的排便有排便不盡感,至少25%的排便有肛門直腸的阻塞感,至少有25%的排便需要人工方法輔助(如指摳、盆底支持等),每周排便<3 次。
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②近3 個月未服用瀉藥的情況下,糞便少見松散;③臨床癥狀持續時間大于半年;④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因藥物引發的便秘;②器質性病變引發的便秘;③意識障礙;④癱瘓;⑤腸梗阻;⑥消化道活動性出血;⑦入組前3 個月接受過有關治療;⑧對本研究治療方案有過敏反應。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正確飲水、飲食、運動等生活指導,訓練排便習慣。對照組在此基礎上采用胃腸起搏治療,操作前護理人員需檢查患者腹部皮膚是否完整。儀器選用杭州泰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WCH 型胃腸起搏器。體表腸起搏點:儀器正極置于臍部上方1~2 cm 處,負極置于患者劍突與臍部連線的中點右部5~10 cm 處。體表胃起搏點:儀器正極置于患者胃竇在體表的投影處(劍突與臍連線的中點向右2~4 cm),負極置于患者劍突與臍部連線中點右部3~5 cm 處的上方1 cm 處。將胃腸起搏器的電極放置相應的區域,腸起搏頻率10 次/min,胃起搏頻率3 次/min。調節合適的振幅,以貼電極片處有輕微灼熱感或針刺感為宜,30 min/次,1 次/d。操作過程中及時詢問患者感受,如患者難以耐受則及時停止治療,操作后指導患者臥床休息,待無不適后,下床活動。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大黃外敷神闕穴治療,將10 g 生黃粉與薄荷油調和均勻,涂于巴布劑(凝膠貼)上,并覆蓋于患者臍窩正中的神闕穴,4 h/次,1 次/d。兩組均以連續治療10 d 為1 個療程,共治療4 個療程。
①臨床療效:參照《中醫內科學》第9 版[8]中有關內容制訂療效評估標準。治愈,治療4 個療程,患者便質轉潤、解時通暢、FC 相關癥狀消失,中醫證候積分較治療前降低>90%,停止治療后排便規律,排便時間間隔≤48 h;顯效,患者便質接近正常、解時無不適、FC相關癥狀基本消失,75%<中醫證候積分較治療前降低≤90%,停止治療后排便較為規律,48 h<排便時間間隔≤72 h;有效,患者大便稍干、解時稍有不適、FC相關癥狀明顯改善,30%<中醫證候積分較治療前降低≤75%,停止治療后排便無規律,72 h<排便時間間隔≤96 h;無效,患者大便性狀及排便困難無改善或有加重,FC 相關癥狀無改善或有加重,中醫證候積分較治療前降低≤30%,排便時間間隔>96 h。中醫證候積分參照《中醫內科學》第9 版[8]有關內容評估,各項證候計為0、2、4、6 分,分別代表無、輕、中、重。②肛管運動功能:治療前后均使用美國SSI 公司ManoScan360TM型胃腸動力學檢查系統檢測肛管最大收縮壓(maximum squeeze pressure,MSP)、收縮持續時間(duration sustained squeeze,DSS)及肛管靜息壓(resting pressure,RP)水平。
采用SPSS 24.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均經Shapiro-Wilk 正態性檢驗,符合正態分布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用獨立樣本t 檢驗,組內比較用配對樣本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療效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例(%)]
治療前,兩組MSP、DSS 及RP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4 個療程后,兩組MSP及RP 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試驗組均低于對照組;兩組DSS 均較治療前縮短,且試驗組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排便可將廢物排出,是新陳代謝的重要環節,若不及時對FC 患者實施合理治療,毒素將積存于患者體內,引發臟腑中毒,并可持續破壞肛腸系統穩定性,誘發多種肛腸疾病[10]。因此臨床分析FC 的發病情況、對患者實施積極治療具有必要性。西醫認為,FC 病位在大腸,與胃腸道功能有關,腸道動力減弱或消化系統紊亂而致大腸傳導功能速度減慢,胃腸道內水分或黏液減少,造成糞便干燥、結塊,患者排便難度增加,因此西醫治療FC 以改善患者胃腸道功能為原則[11]。針對此情況,西醫將“胃腸起搏”理論應用于胃腸功能性疾病治療儀中,通過將特殊區域連接儀器,使患者胃腸道接收與人體胃腸基本電節律相似的胃腸生物電信號,進一步調節胃腸道基本電節律,驅動胃腸平滑肌收縮,從而促進胃腸道蠕動,改善患者胃腸道功能[12-13]。胃腸起搏治療效果確切,但考慮到老年FC 患者機體耐受性差,且病情遷延造成痛苦較重,為進一步縮短患者康復時間,可在此基礎上結合其他有效治療方法[14]。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肛管運動功能相關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肛管運動功能相關指標比較()
注:MSP:最大收縮壓;DSS:收縮持續時間;RP:肛管靜息壓。1 mmHg=0.133 kPa
祖國傳統醫學治療FC 歷史悠久,認為FC 屬于“秘澀”“秘結”“大便難”等范疇,病因在于患者饑飽失節、勞逸過度,或久坐少動,而致胃氣上逆、肺失宣降,氣機壅塞于大腸,使大便秘結,排便困難[15]。由此可見,FC 病機在于腸胃氣機郁滯、傳導失司,治療應以行氣通降為原則[16]。目前常用FC 中醫療法包括湯劑治療、針灸治療、中藥外敷治療等。口服湯劑治療雖操作簡單,安全性好,但見效較慢,易造成患者病情遷延[17]。針灸治療操作較為復雜,但針刺可造成創傷,有一定風險,不被患者廣泛接受[18]。中藥外敷是傳統針灸療法和藥物療法的有機結合,可實現局部用藥,具有較好的效果和安全性[19]。基于此,本研究對試驗組采用大黃外敷神闕穴聯合胃腸起搏治療,結果顯示試驗組療效優于對照組,提示大黃外敷神闕穴聯合胃腸起搏治療老年FC 具有顯著效果。主要原因在于,神闕穴位于臍窩正中,臍部皮下沒有脂肪組織,在此貼敷中藥易于吸收,可使藥物發生胃腸道局部穿透、彌散,隨后進入人體循環,局部療效顯著,發揮潤腸通便之功[20]。所選穴位神闕穴是任脈要穴,刺激神闕穴能調達臟腑、疏通經絡[21]。選用大黃作為外敷藥物有較高的治療價值,大黃具有逐瘀通經、涼血解毒、通腸瀉熱之功,與治療原則吻合,故可收效[22]。現代藥理學研究顯示,大黃含有番瀉苷類物質,貼敷后可在腸道細菌酶的作用下分解產生大黃酸蒽酮,具有刺激腸黏膜、促進腸蠕動的功能[23]。因此采用大黃外敷神闕穴治療后,患者腸蠕動改善,機體內毒素能夠較好排出,各項胃腸道癥狀改善[24]。治療4 個療程時,試驗組MSP 及RP 均低于對照組,DSS 短于對照組,提示大黃外敷神闕穴聯合胃腸起搏可提高老年FC 患者的肛管運動功能。肛管運動功能可反映糞便在腸道內的推進速度,提示患者經大黃外敷神闕穴聯合胃腸起搏治療后,腸道排便功能較好。原因在于,采用大黃外敷治療后,患者大腸腸壁受到一定程度的刺激,腸道收縮敏感性改善,糞便更易排出[25]。
綜上所述,大黃外敷神闕穴聯合胃腸起搏治療老年FC 臨床效果顯著,可改善患者各項中醫證候,提高肛管運動功能。但因本研究治療時間較短,且未對患者FC 治愈后復發情況進行觀察分析,結論仍有局限,還應在未來延長治療及隨訪時間,觀察FC 復發情況,以進一步證實大黃外敷神闕穴聯合胃腸起搏在老年FC 治療中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