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均賓,劉春偉,宮學峰
(山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萊蕪分公司,山東 萊蕪271104)
山鋼股份萊蕪分公司煉鐵廠為達到國家政策要求,完成煤炭消耗指標,2020 年開始探索用蘭炭末替代高爐噴吹煤。自2020年5月初開始,蘭炭配加比例在6 月底已達到47%。隨著蘭炭的高比例配加,煉鐵廠逐步摸索設備改造和高爐參數調整,煤比逐步提升,特別是4#高爐月平均煤比指標達到200 kg/t,并長期保持在190~200 kg/t,燃料比控制在525 kg/t以內。
蘭炭(又稱半焦、焦粉)結構為塊狀,粒度一般在0~80 mm,顏色呈淺黑色。蘭炭具有低灰、低硫、低磷、低鋁、高固定炭比、高化學活性、高比電阻等特點。蘭炭固定炭高,在高爐內可作為熱量、還原劑、滲碳劑,替代焦炭節焦降耗。蘭炭低灰、低硫的特性,在提高高爐產量、降低焦比、減少脫硫能耗等方面能發揮良好效果。蘭炭的高化學活性,能對大塊焦炭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減小碳消耗,在提高高爐的透氣性、鐵礦石的還原率、高爐的生產能力方面也有積極的作用。高爐噴吹蘭炭最大的制約點就是制粉難,易磨損噴吹管道和風口小套,造成休風機率增加。
4#爐噴吹管道改造后噴吹量提升,焦炭質量比較穩定,為煤比提升創造條件。2020 年4 月份以來,由于燒結礦緊張,燒結比例62%左右,理論渣比310~320 kg/t,較 2019 年 380~400 kg/t 相比,渣比下降明顯,爐內憋渣鐵情況緩解。2020 年以來,受噴吹量限制,2月份開始進行噴吹管道改造,將噴煤主管道高爐側由Φ80 mm 改為Φ108 mm,3 月10 日定修合茬,噴吹量由22~23 t/h 提升到25~26 t/h,為焦比降至315 kg/t創造條件。
原燃料條件好轉,特別是配加480 燒結礦后,壓量關系寬松,為加負荷奠定了基礎。通過105燒結礦和480 燒結礦對比看,480 燒結礦外觀質量及粒度要優于105燒結礦。高比例配加后,壓量關系顯得比較寬松,數據對比熱風壓力下降5~10 kPa,透氣性指數較以往上升。分析認為,透氣性指數變好的根本原因在于480燒結礦冶金性能好,軟熔區間較窄,從而使得料柱透氣性更好,壓差下降。
邊緣煤氣流保持穩定,水溫差2~2.5 ℃,利于渣鐵熱量的保持,從而實現降耗的目的。通過4#高爐近幾年來的調整發現,水溫差在2016 年以前經常性3~4 ℃波動,冷卻壁波動幅度大,損壞的幾率大。2016年5月,通過擴大布料角度,使用大礦批、高頂壓等一系列措施,水溫差逐步降低至2.5~3.0 ℃調劑,高爐燃耗、指標保持較好。2019年下半年以來,通過下部風口的調整和上部料制的探索,結合爐況的實際表現,水溫差2~2.5 ℃更利于爐況的穩定、渣鐵熱量的保持和指標的提升。特別是4#高爐2019年12月18日更換4個Φ465×115風口,3月 10 日縮短 2 個風口為 Φ465×110(原 Φ480×110)后,a角由最初的 37~37.5°擴大到 39~39.5°,料線由1.4 m調整至1.45~1.5 m使用,爐況穩定性提高。
保持渣系的穩定,概括為降R2,穩R4,穩定MgO/Al2O3。5 月份以來,入爐料硫負荷降低,鐵水硫較低,硫低于0.01%較多,容易粘溝。因此,摸索降低配料堿度,R2自5月中旬以來逐步由1.32降低至1.16。R2降低后,考慮爐渣的流動性和穩定性,通過配加蛇紋石將R4保持在1.0 左右,并嚴格控制MgO/Al2O3為0.5 左右。生產中關注渣溝及主溝的爐渣流動性,并保證渣鐵熱量達到1 480 ℃左右。
(1)煤比提升幅度較大,但燃耗保持總體穩定,在可控范圍內上升,實現了提煤降耗增產的目的。
(2)煤比提升后,爐況保持相對穩定。壓量關系保持相對平穩,崩塌料較少,冷卻壁相對穩定,渣鐵熱量保持良好。
(3)高爐經濟技術指標良好,產量、質量得到提升,煤比連續保持在190~200 kg/t,且燃耗水平沒有大幅度上升。
(1)爐前生產壓力大,未凈爐次增多。隨著負荷的加重,煤比的提升,為保持煤粉燃燒率,T理≥2 200 ℃,富氧量由原先的3 500~4 000 m3/h提升到目前的5 500~6 000 m3/h。產量的提升導致未凈爐次增多,爐前操作與管理顯得尤為突出。為此,車間加強爐前生產組織管理,采取勞動競賽,制定相關措施,細化渣鐵排放管理。具體措施:①出鐵時間按70±10 min 控制;②配罐后10 min 內打開鐵口;③鐵后流鐵時間≤10 min;④盡可能放滿罐,提高鐵水罐的利用率;⑤加強工長、爐前和調度室之間的信息溝通,合理控制爐內風、氧水平;⑥加強緊急狀態下的預案管控,樹立止損意識,防止事故擴大化;⑦研制開口機定位裝置,降低高產狀態下的減風堵口風險。實踐證明,爐前生產組織通過以上措施的實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中心氣流變弱。自5 月10 日以來,高爐一字測溫中心點溫度頻繁降至200 ℃以內,爐內成像系統看不到中心氣流。分析認為中心氣流的消失,根源上是中心區域積渣,煤氣流受阻,造成中心不聚集。而造成積渣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渣比上升,未凈爐次增加,爐內受憋幾率增加;二是外購焦粒度小、偏碎,造成中心死角堆變大,外購焦水分較自產干熄焦大,水分蒸發,料柱上部水膜效應。通過縮小礦布料角差,減少中心負荷,中心氣流有好轉。6 月上旬通過布料矩陣的調整發現,礦角差由9°縮小到7.5°,透指上升至16~17,壓量關系寬松,但燃耗上升10~15 kg/t,渣鐵熱量不好保。為此,在保證爐況順行的基礎上,提煤降耗增產,從以下幾個方面摸索參數:①降低渣比。鑒于當前70%~73%的燒結配比,渣比345 kg/t,計劃調整蛇紋石為白云石,燒結比例能降低4%~6%,渣比下降12~15 kg/t。②提高鼓風動能,摸索現有渣比下的頂壓參數。原鼓風動能8 500 N·m/s,通過調整參數后提高到9 500 N·m/s,穩定了中心。③中心溫度控制在450 ℃左右的布料制度。3—4 月份為了排鋅排堿,中心溫度控制在550 ℃左右,燃耗達到了522 kg/t,上升了10 kg/t左右。④出凈渣鐵是關鍵,爐前組織尤為重要。雨季生產風險增大,采取適當退負荷、降煤比、減氧量的措施,優化爐前生產組織。
加強鐵水罐的組織調配,進一步減緩爐前渣鐵排放的壓力。鐵后待罐時間超出25 min 的還是偏多,4 個罐出鐵的爐次偏多。主要原因鐵水罐周轉慢,拉重對空沒有足夠的鐵水罐。未凈堵口頻次多,爐內憋渣鐵風險大。
焦炭質量需要得到長期的保證,不光是理化性能指標,外觀的粒度也需要加強入廠管理。根據5月份以來長期配加120料場外購焦的表現來看,高煤比狀態下,小粒度焦炭的長期配加會造成中心死角堆的變大,不利于爐缸良好狀態的保持和氣流的穩定。
管道磨損壓力大。4#高爐噴吹蘭炭以來,車間要求配管工區加強看風口頻次,30 min/次,并要求及時調整噴槍角度,并針對不好調整的噴槍及時予以更換,降低磨損風口的風險。
燒結礦質量的提升為高爐指標提升創造了條件,高爐長期穩定順行的保持在原燃料好轉的情況下有機結合。通過對噴吹系統的改造,提升噴吹能力,控制蘭炭噴吹條件下的風險,并通過優化爐前渣鐵排放和爐型維護,從而推動高爐蘭炭噴吹條件下大煤比的順利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