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琦
摘要:從小班幼兒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出發,發現在“娃娃家”游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可通過營造溫馨的游戲環境、提供適宜的游戲操作材料、開展主題性的游戲活動、運用多種形式的游戲指導、多樣化的評價方式等策略去解決,讓幼兒在“娃娃家”游戲過程中再現生活情景,豐富生活經驗,學會與人交往,促進其社會性和情感的發展。
關鍵詞:優化;小班幼兒;游戲指導
兒童教育家陳鶴琴說:“游戲是兒童生來就喜歡的。兒童的生活可以說就是游戲。”幼兒的游戲中蘊藏著其發展的需要和教育契機。角色扮演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游戲類型之一,它能促進幼兒的社會性和情感的發展。
以“娃娃家”游戲作為小班幼兒主要區域活動,在我園實際教學活動中開展已久,并深受幼兒的喜愛。在深入觀察了小班“娃娃家”游戲活動后,我們發現存在著諸多問題,如“娃娃家”游戲環境過于單調,“娃娃家”游戲材料投放的不合理,“娃娃家”游戲與教學主題不一致,“娃娃家”游戲指導不及時,等等。究其原因,教師缺乏對小班幼兒“娃娃家”游戲進行有計劃、有目的、有重點的系統性組織與創設。因此,針對上述所出現的現象,從小班幼兒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出發,對如何優化小班“娃娃家”游戲,可采取以下策略。
一、營造溫馨的游戲環境
由于“娃娃家”是小班幼兒最喜愛的游戲區域之一,因此,為了滿足孩子們的需求,每個班級可根據幼兒人數多創設幾個“娃娃家”。同時,營造溫馨的“娃娃家”游戲環境,讓環境與幼兒相互作用,再現幼兒的生活情景,激發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使其創造性地投入到游戲中。
(一)布局多樣
創設溫馨的“娃娃家”環境,合理利用空間,巧妙規劃格局,讓小“家”變得用處大。活動室內若創設多個“娃娃家”,每個“娃娃家”的格局應不同。例如:可以設置成其中一個“娃娃家”是以臥室為主的,里面的主要布局是靠墻的一面有漂亮的“窗簾”,一張小床,一個柜子,一個公主小帳篷等;另一個“娃娃家”以客廳為主的,里面放有小沙發、小茶幾、電話等;還可以創設成以廚房為主的,里面主要放有油煙機、煤氣灶、餐桌、椅子等。這樣不同的“娃娃家“布局,可以吸引著不同孩子的需求,幼兒不會因為每天在同樣的空間內游戲而感到厭倦。
(二)色調統一
小班的幼兒喜歡顏色鮮艷、形象可愛的物品,所以在創設小班“娃娃家”時,我們可以利用幼兒喜愛的顏色來裝飾。比如:用粉色和黃色的紗巾來做“娃娃家”的窗簾;用帶有動物形象的包裝紙來包“娃娃家”的柜子;用粉紅或者粉藍的花布來當桌布和被子等。為了讓每個“娃娃家”看去整體風格一致,每個“娃娃家”的顏色選擇應統一,臥室可以粉色調為主,客廳可以藍色調為主,廚房、餐廳可以綠色、黃色為主。
二、提供適宜的游戲材料
教育家陳鶴琴認為:“我們要重視選擇各種適宜孩子的玩具,并把玩具作為教育孩子促進認識、發展想象、鍛煉身體、培養高尚的道德行為的一種手段。”基于此,在投放“娃娃家”材料時,教師要結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考慮到以下三點。
(一)材料比例要適合
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是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專注力不夠,材料種類投放的過多,會使孩子不能專注于某項活動,他們會不斷地更換手中的玩具。同時,由于小班幼兒的交往特點,與同伴互動較少,分享、合作能力較弱,常常會出現爭搶同一個玩具的情形。因此,在投放材料時,種類不要過多,但是每個種類的數量要足夠多。例如:投放的毛絨玩具,每個“娃娃家”至少5個;廚房的鍋碗瓢盆每種至少5個以上,足夠供每個進區的幼兒操作。
(二)材料操作性要強
小班幼兒的學習是通過直觀的經驗獲得的,他們喜歡形象逼真、操作性強的游戲材料。如果提供的材料全部是成品玩具,幼兒無需自己動手操作,那么反復幾次他們便會覺得沒意思。如果投放的材料中,有部分是半成品,可以讓幼兒動手做一做,無疑可以讓幼兒的學習更有興趣,如在開展“鬧元宵”主題教學活動中,在“娃娃家”投放了太空泥,幼兒會用太空泥搓湯圓。這樣一來,既可以讓幼兒知道元宵節是要吃湯圓的,也能使他們在動手搓湯圓中獲得游戲的快樂。
(三)材料投放要層層遞進
經過一段時間的游玩,幼兒對游戲材料會失去興趣,所以教師需要定期投放新的材料,激發幼兒繼續游戲的興趣,提高幼兒的游戲水平,使游戲內容更加豐富,促進幼兒的發展。教師可根據幼兒現有的游戲水平,逐步對“娃娃家”的臥室增添梳妝臺、化妝用品;為廚房逐步添加調味品、燒烤架、微波爐等。
三、開展主題性游戲活動
“娃娃家”是建立在幼兒生活經驗基礎上,但又高于幼兒的真實生活,從而促進其發展的游戲。作為教師,如何有效的促進游戲的深入開展?這需要教師根據幼兒的原有生活經驗,將主題教學內容有效地滲透到游戲中,引導幼兒深入游戲情節,獲得多方面的發展。
(一)創設與主題教學相一致游戲情境
《幼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環境創設的內容不僅是各種玩具簡單的堆積,而應圍繞主題設定。
在小班主題教學活動“過年”中,教師可將新年元素滲透到“娃娃家”中。開展“過年”這個主題活動中,通過課堂上的學習經驗,讓幼兒了解到人們對于這個傳統佳節是怎樣迎接的,會做些什么。教師可在“娃娃家”的“門”上貼上“福”字;在“窗戶”貼上窗花等,營造一種要過年的喜慶氛圍。如此一來,幼兒便會有目的圍繞過新年去展開游戲情節,為“娃娃家”中的寶寶穿上新衣服、準備一桌年夜飯、為自己的“家”掛上燈籠等。
(二)提供主題教學相關的游戲素材
在主題教學活動“過生日”中,幼兒通過平時的生活經驗知道過生日要吃生日蛋糕,這是他們喜歡的,也是最直觀的理解。那么,通過課堂教學,還能啟發幼兒更多經驗,如生日可以邀請好朋友一起分享快樂;生日可以互送祝福和禮物等。因此,在“娃娃家”中,教師可以提供蛋糕玩具、禮物盒子、生日賀卡等。有了這些游戲素材,當幼兒進入“娃娃家”后,會自主的圍繞“過生日”這個主題開展游戲,從而達到活動目的。
四、實施多種形式的游戲指導
為了讓幼兒在游戲中獲得更多的經驗,每一次的指導都非常重要。小班的幼兒,語言表達能力有限,教師應怎樣介入指導,既不會影響到幼兒正常游戲,同時可以推進幼兒的游戲水平?
(一)運用追問,推動思維
【案例1】“小兔乖乖”主題教學活動
這一天,我們在開展區域游戲時,諾諾抱來一只小兔子毛絨玩具,對著愛愛說:“我的兔寶寶肚子餓了,要吃東西。”愛愛剛要把手中的雞翅喂給小兔子吃時,我便上前問:“兔寶寶最喜歡吃什么呀?”愛愛說:“小兔子最喜歡吃青菜和蘿卜了,可是我這里沒有蘿卜,這串青菜還是燒烤呢,小兔子能吃嗎?”諾諾說:“燒烤青菜,小兔子吃了,一定會肚子疼的,這可怎么辦呢?”這時,愛愛看到餐桌上用太空泥做的面包,于是她馬上拿來了太空泥說:“我們可以為小兔子做些蘿卜和青菜呀!”
在游戲過程中,教師可作為“娃娃家”中的角色,就某一個游戲情境,向幼兒提出問題,充分挖掘幼兒的生活經驗。與幼兒互動中,其實是與幼兒產生共鳴,這樣一來,既可以了解到幼兒的實際生活經驗,又可以推進幼兒進行思考。
(二)深入角色,自然引導
【案例2】袋鼠寶寶找媽媽
一次游戲中,有個小朋友拿著袋鼠寶寶左顧右盼。于是,我走上前,對著袋鼠寶寶問:“袋鼠寶寶,你是不是找不到媽媽了?”這個小朋友告訴我:“是的,袋鼠媽媽不見了,我在幫他找媽媽呢。”我繼續追問:“找不到媽媽怎么辦呢?”她告訴我:“可以找警察叔叔。”我故意巡視了一下周圍,說:“可是這會兒沒有警察叔叔,我們還可以請誰幫忙呢?”這時,旁邊的另一位小朋友說:“可以找阿姨幫忙。”“現在,我就是好心阿姨,我帶你去找吧。”我接著說。最后,我們在娃娃家的角落里看到了袋鼠媽媽,我還引導該幼兒對于幫助自己的人應該說什么。她開心地說了聲:“謝謝。”然后,把小袋鼠裝進了袋鼠媽媽的口袋里。
小班年齡段的幼兒喜歡親近大人,愿意與教師一起游戲。因此教師客串某一角色,能更好的推進游戲發展。在游戲中,發現問題時,教師可借助角色及時引導,或在交流分享中進一步引申,能更好地吸引幼兒的專注力。
五、運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
評價環節在整個游戲活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可以幫助幼兒整理游戲中零散的經驗,提出遇到的困難,分享解決問題的經驗。結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評價環節時間不宜過長,評價形式可靈活多樣化。
(一)照片視頻回顧
在游戲中,教師可以通過拍照片或視頻的方式將幼兒的某一瞬間拍下來。評價環節時,通過播放照片,引導幼兒自己介紹照片中的情況。如果是遇到了困難,可以引發大家一起探討,共同想出解決的辦法,更好地挖掘游戲中蘊含的教育潛能。
(二)語言回顧
幼兒玩過游戲后,會生成許多談話題材,此時教師可用啟發性的提問方式幫助他們回憶,鼓勵他們在同伴面前表達復述,促進幼兒的語言表達,同時讓幼兒盡情地分享游戲帶來的情感體驗。
經過一段時間的有效改進,幼兒在游戲中表現出的水平更高了。游戲時,更專注于游戲情境,同伴之間的交往更頻繁了,角色定位更明確了。“娃娃家”之間以及“娃娃家”與別的區域之間還時常出現互動:寶寶生病了,媽媽帶著寶寶去“醫院”看病;爸爸推著小推車帶著寶寶去做客,這種自發性的游戲場景時常發生。通過創設“娃娃家”游戲活動,使角色游戲達到小班年齡段應有的水平。
參考文獻:
[1]劉焱著.兒童游戲理論[J].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01).
[2]秦璞.區域化學習活動的組織策略[J].江蘇教育報刊社,2002(5).
(責任編輯:趙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