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宗躍
20年前,帶著對人生的美好憧憬,我懵懵懂懂地踏上教育之路。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我經歷過很多“教育困惑”和“教育低潮”。但正是這些坎坷,不斷地矯正和深化我對教育的認知。
一路走來,生活賜予我智慧。我越來越真切地感受到教育需要堅守,需要懂得育人之“術”。面對教育困惑,我們需尋找“良策”,做教育的“智者”。
美麗也能積攢嗎?
小麥是一個經常做惡作劇的學生,他常常在我的課講到興頭上時發出怪怪的聲音,或是將貼畫貼到前面同學的后背上,這不僅干擾了其他同學聽課,還影響我講課的情緒。我經常批評他,可他依然我行我素。
一次,我找到小麥,說:“其實,一個人的美麗是可以積攢的。你每天積攢一點,就像朝儲錢罐里投硬幣一樣,當積攢得足夠多了,你就會發現自己變得討人喜歡了。從現在起,你堅持每天得到別人的一次贊美,過段時間就會發現,大家都會覺得你變得很漂亮很可愛,很討人喜歡。”我鄭重地告訴他。
我交給小麥一個筆記本,讓他每天記錄別人對他的贊美并向我匯報。
從那以后,小麥每天都會向我匯報他的付出以及別人給他的贊美。翻看筆記本里的記錄,我發現,最初的贊美來自班上的同學和老師,后來慢慢地有了別班的同學和老師,再后來又出現了一些陌生人的名字。
小麥告訴我:“其實,要得到熟人的贊美是容易的,但我就是要不斷地挑戰自己,想辦法得到陌生人的贊美,那種感覺才叫好呢!”
漸漸地,小麥變了。他變得開朗起來,喜歡和同學們一起玩,學習也進步了。
在《水知道答案》一書中,記載著這樣一項實驗:用不同的語言說話讓水“聽”,結果是當水“聽”到愛與感謝時,會呈現出形狀幾乎接近完美的結晶,聽到“混蛋”或者“煩死了”時,水的結晶形狀會破碎而零散。僅僅是說了一點好話,在無生命的水“身”上,就發生了這樣的奇跡,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誠信觀察員”帶來的改變
我遇到過這樣一群學生:他們經常犯錯誤,可就在我批評他們的時候,他們又會說出充分理由以求得原諒。當然,作為老師,我愿意傾聽他們為自己辯護,也希望這是他們真實的訴說,但如果學生是找借口,而謊言又沒有被識破,那么,我的寬恕就會變成對他們的縱容。
一次,有9名同學遲到了,他們一言不發,看起來很慚愧。唯有小宇,喃喃地為自己的錯誤說了一個理由:“要不是剛才幫助他人的話,我也不會遲到。”
小宇告訴我,他進學校的時候遇到一位家長說孩子忘記帶家庭作業,想請他將作業本轉交一下。于是小宇就答應了,事情辦完時,他卻遲到了。
如果小宇說的是真的,那他非但不該被批評,反而應該被表揚;可如果他說了謊,而我就這樣原諒了他,那這豈不是會讓他認為“撒謊真好”?要是他認為隨便找個借口就可以騙取老師原諒的話,以后不是變本加厲了嗎?
于是我問他:“你說的是真的嗎,班上有同學可以證明嗎?”
“沒有,當時沒有同學在場。”
聽他這么說,我有些為難:原諒他,我擔心他是為自己的錯誤編造謊言;不原諒,要是他說的確實是真話呢?
我準備通過“誠信觀察員”來解決這個問題。我舉起一個小冊子說:“今天我們選幾位‘誠信觀察員,如果需要判斷同學的言行是真是假,就由觀察員將言行記錄下來,這個小冊子就叫“誠信記錄本”,觀察員還會記錄調查結果。如果誰不講誠信,那他就有了“不良記錄”。
在推選中,我、班長等人都成了誠信觀察員。第一次任務就是調查小宇這件事。
課后,班長向我匯報,經過調查核實,小宇講的是事實。于是我在班上表揚了他。
小宇開心地說:“多虧我們的觀察員,要不是他,我就要遭受不白之冤了。”
“誠信觀察員”在班里營造了一種人人講誠信的氛圍。通過誠信判定與記錄的方式,學生增強了自我約束力,而誠信記錄本記錄的是對每個學生發展的高度期許,讓學生多了自我管理的空間和自我教育的機會。
對學生說一聲“我不行”
一次,我嗓子痛得厲害,聲音啞了,沒有精力維持紀律,想到平時那幾位上課愛講話的調皮學生,我心里格外不安。
那天,我第一次向學生示弱:“老師的嗓子很疼,聲音沒辦法再大了。如果有同學聽不清,老師先向你說一聲對不起。”接下來,我只能小聲上課。
沒想到,那天學生的表現要比任何時候都好。令我擔心的小麥和小飛都坐得端端正正,課堂上還主動舉手回答問題,讓我很欣慰。我想,也許就是因為適當的示弱,我才能走近學生,說出內心的感受,這對學生而言是巨大的信任。我的示弱激發了他們的自我管理意識,也讓我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其實,很多老師平時在學生面前都是強者,不甘示弱;而事實上,有時這種強勢會給學生帶來壓力,或使他們自信心不足,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一些自尊心強的學生還會產生逆反心理。
學生成長的過程,是一個從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充滿理想、會犯錯誤并且有時不能及時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對此,教師不僅應給予寬容理解,更應悉心指導,幫其改正,一味地批評與訓斥往往不會收到預期效果,反而會助長他們的逆反心理。由此可見,在成長中,學生更需要信任和鼓勵。
回想這次經歷,我想,教師藝術性的“示弱”行為,其實是一種以退為進的策略,能增強學生的榮譽感和自信心,展現師生間的真情與友愛,推動學生不斷進步。
(責任編輯: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