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信息素養已經成為教師應用信息化手段實現智慧教學的基本條件。文章基于對鄉村教師信息素養的調查,分析了當下鄉村教師信息素養水平,總結了提升鄉村教師信息素養的策略,希望幫助鄉村教師提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和信息倫理等方面的素養。
關鍵詞:鄉村教師;信息素養;能力發展
中圖分類號:G451?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48-0091-03
作者簡介:陳夷秋(1981.9—),男,江蘇省南通市教師發展學院,中小學一級教師。
引? ?言
教育信息化日益受到重視,成為促進城鄉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實現鄉村教育振興的重要途徑。要促進鄉村教育信息化發展,培養鄉村教師的信息素養尤為關鍵[1]。針對鄉村教師信息素養的現狀,筆者提出了提升鄉村教師信息素養的策略,旨在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一、問題的提出
(一)培養教師信息素養是國家政策要求
近年來,在國家陸續出臺的各類關于教育教學改革和教師隊伍建設的文件中,多次強調了教師信息素養的提升。《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指出,教師應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變革,積極、有效地開展教學。《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指出,適應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變革,實施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推動教師積極轉變角色定位,做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支持者。《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指出,應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到,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育評價的科學性、專業性、客觀性。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中指出,要大力提升教師的信息素養,要推動教師更新觀念,重塑角色,提升素養,增強實力。《關于加強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特別指出,要發揮5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助推作用。正確認識信息素養,自覺培養信息素養,成為教師自主發展,實現終身學習的有效途徑。由此可見,信息技術將融入教育教學的全過程,而教師的信息素養則是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充分融合的關鍵性因素。
(二)教師信息素養是專業發展的需求
教師專業發展是指在終身學習和持續發展理念的指引下,教師合理規劃自身專業發展目標,借助多樣化學習途徑,掌握教師專業的知識和技能,實現自身專業理念、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等全方位提升的過程。它是教師內在專業結構不斷更新和豐富的過程。提高信息技術是提升教師專業水平的一種有效途徑,能夠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和研修能力。《中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指出,將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整合應用到教學中,是中學教師必備的專業能力。因此,轉變教師教學模式,提升教師信息素養成為實現教師專業發展的必經之路。
二、調查方法
此次調查的對象是某地區的鄉村教師,采用網上填報的形式進行抽樣調查,共收到問卷443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答卷442份,答卷有效率為99.77%。
調查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問卷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個人基本信息,一共5道題,用于了解被調查教師的基本情況,包括性別、教齡、職稱和學歷四個方面,采用單項選擇題;第二部分是個人信息環境,一共4道題,用于了解被調查教師所處的網絡環境和對信息技術培訓的態度,包括擁有辦公計算機情況、家庭和學校網絡情況、獲取教學資源的途徑和對信息技術培訓的態度,采用單項選擇題和多項選擇題混合的形式;第三部分是信息素養,一共28道題,用于了解被調查教師的信息素養現狀,包括信息意識(6道題)、信息知識(6道題)、信息能力(9道題)和信息倫理(7題),采用五分李克特量表(1=“非常符合”,2=“符合”,3=“中立”,4=“不符合”,5=“非常不符合”)的形式。經過信度分析,問卷具有較高的效度。
三、調查結果
(一)教師個人信息
1.教齡結構
教齡是指個體從事教師職業的年限。一般來說,教師是一種經驗型的職業,教學時間越長的教師,在教學手段上更趨于成熟。依據休伯曼的教師職業周期理論,7~15年正處在教師的實驗和歧變期,16~25年是重新估價期。
被調查教師的教齡分布層次多樣,其中具備5年以下教齡的教師占比14.9%,7~15年教齡教師占比25.2%,16~25年教齡教師占比27.1%,25年以上教齡教師占比32.8%。成熟的教師仍然是鄉村教師的主體,老教師偏多,年輕教師偏少,說明鄉村教師存在老齡化的現象。青年教師在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方面具有更高的可塑性。
2.職稱分布
職稱是教師成熟度測量的重要維度。教師職稱的評審,不僅要從教齡長短考慮,還要衡量各種教學、教研指標。
被調查對象中,中小學正高級教師占比0.9%,中小學高級教師占比8.2%,中小學一級教師占比46.6%,中小學二級及以下教師占比44.3%。鄉村教師的職稱基本都集中在一級和二級,鄉村教師職稱比例不合理,教師職稱晉升的難度較大。職稱層級越高,教師對教學的理解越深刻,更容易理解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整合。
3.學歷結構
被調查教師的學歷大專比例為2.5%,本科比例為95.7%,碩士研究生比例為1.8%。高學歷在一定意義上代表了較高的專業學識水平和學習能力。新時代下,知識更新迭代期縮短,教師要及時更新教學理論和教學手段。現實的要求使教師有提高自身學歷的積極性,因而鄉村教師的學歷層次有了大幅提升。高學歷層次教師能夠更好地認識信息素養對教學活動的重要性。
(二)網絡環境的分析
網絡環境是實現教育信息化的基礎,是培養教師信息素養的前提。越便捷的上網環境,越有利于教師學習和使用信息化手段。
1.擁有計算機等辦公設備情況
在被調查的教師中,有77.4%的教師有辦公計算機,這說明鄉村教師的電子辦公設備配備比較齊全。鄉村教師可以通過網絡進行信息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反饋。
2.學校和家庭網絡情況
4G普及、5G網絡逐漸得以應用的今天,互聯網的硬件環境已經成熟,所有的被調查教師都能夠在家里或者學校使用有線或者無線網絡。便捷的網絡條件可以提高教師信息資源獲取的便捷性,網絡硬件對教師信息化資源應用的阻礙正在減少。
(三)個人對信息資源的使用和信息培訓的態度
1.獲取教學資源的途徑
教師通過網絡搜索,閱讀教學參考書、經典著作等紙質圖書,查看教育局、學校等發布的資源這三種途徑獲取教學資源的比例最高(分別為89.6%、89.4%、83.9%),這主要是因為這三種獲取教學資源的方式便捷,所獲得的資源易于加工和保存。和同事交流也是一種快捷有效的獲取資源的方式,使用這種方式的比例為77.6%。電子圖書資源相對較少,且不易修改使用;專業數據庫檢索復雜,并且涉及一定的費用,使用并不方便。所以這兩項選擇的比例分別為55.9%和40.3%,明顯低于其他資源的獲取途徑。
2.對一線教師進行信息技術培訓的重要性認識
97.3%的被調查教師認為:信息技術培訓非常重要,是提高教師信息素養的重要途徑和主要方式。但是81%的被調查教師只參加過縣級和校級的信息技術培訓,僅有45%的教師參加過市級信息技術培訓,且大多數教師培訓的層級較低,培訓的內容簡單,培訓的效果一般。信息技術培訓亟須擴大培訓規模,豐富培訓內容,加強實踐操作指導。
(四)信息素養的分析
1974年,美國信息產業協會主席保羅·澤考斯基首次提出信息素養的概念。他將信息素養定義為“人們在解決問題時利用信息的技術和技能”。1992年,道爾進一步指出,一個具有信息素養的人,要做到:能夠認識到精確的和完整的信息是做出合理決策的基礎;確定對信息的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問題;確定潛在的信息源;制訂成功的檢索方案;具有獲取信息、評價信息、組織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歷經多年的發展,信息素養從一個前瞻性的概念變成一個公民為適應信息社會而應具備的基本素養。
信息素養的區分維度并不單一,通常包含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和信息倫理四個因素。
1.信息意識
信息意識是個體對信息的敏感度,主要體現在教師不畏懼新的技術,能夠以積極的心態迎接和學習日新月異的新技術、新方法,有將新技術應用于教育教學實踐的意愿和打算。
90%的被調查教師對信息技術的作用有正確的認識。其中關注新技術和新動態的占91.2%;愿意利用信息技術進行終身學習,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評價和反思的占93.7%;具有主動發現、搜集和應用信息意識的占94.6%;將新技術應用到課堂,認為信息技術對教學改革、人才培養、教師發展十分重要的占95.9%。鄉村教師關注新的技術,也有在課堂上應用信息技術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他們的信息意識高度自覺。
2.信息知識
信息知識是指教師掌握的當下一些信息學常識,包括掌握網絡搜索資源的基本技能和信息化教學的相關知識。
90%的教師能夠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88.2%的教師能夠利用網絡進行資源搜集,86.2%的教師掌握常用教學多媒體設備輔助教學的簡單操作。隨著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要求的提高,能夠將信息技術與學科內容整合的教師占比為79%,掌握多媒體課件開發與設計技巧的教師占比為78.5%,而能夠利用外文網站進行資源搜索的教師比例僅有48%。信息知識本身具有一定的難度和深度,教師的個體知識水平仍然是限制教師信息素養提升的重要因素。
3.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就是掌握了具體信息技術知識并將其運用到教育教學實踐中的本領,例如,能夠熟練操作各類信息技術設備、各類常用軟件。
在被調查教師中,有91.6%的教師能夠熟練掌握 Office等常用教學軟件;90%的教師能夠依據課程的內容與學情等獲取適當的教學信息;89.8%的教師能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有效的教育信息資源;89.1%的教師能夠掌握教學相關電子設備的基本操作;80%的教師能夠解決信息技術應用過程中的小問題、確保教學設備正常使用,能將檢索到的大量信息歸類、整理、加工成有價值的教育信息;不到80%的教師能利用信息技術軟件開展測試、練習,進行學習評價,能夠利用信息技術工具分析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成果,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與學生、同行、教育專家等進行交流、合作、分享。
4.信息倫理
教師在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和研究時,也要注意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和網絡行為規范,如注重信息安全,尊重他人知識產權,建立付費使用的意識,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道德修養等。
調查中發現,96.6%的教師能夠正確使用網絡、杜絕不健康的信息資源;94.4%的教師能夠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并合法使用;90.7%的教師認為應該在教學科研中詳細標注引文和參考文獻;86.7%的教師了解國家基本的信息道德知識和規范;86.2%的教師了解常用的殺毒軟件并能夠進行信息維護;84%的教師經常向學生講解互聯網的利與弊;82.5%的教師經常監督他人是否有違法使用網絡的行為、履行社會責任。多數被調查教師能夠進行網絡行為的自我約束,能對他人進行監督和約束、對學生進行網絡道德的宣傳。
四、鄉村教師信息素養提升策略
從鄉村教師信息素養現狀來看,鄉村教師雖然有較高的信息意識和信息倫理,但是信息素養中的關鍵因素—信息知識和信息能力還有待提高,鄉村教師的信息素養提升任重道遠。要提升信息素養,鄉村教師應做好以下三點。
(一)增強主動意識
從信息化與教學融合理念的提出伊始,提高應用信息化輔助教學的主動性就一再被強調。但當下教育信息化應用水平與教師的實際教學需求還有一定差距。教師要主動適應信息化,意識到信息化對教學的重要性,提前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
(二)增強能力意識
信息化素養對當代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當教師面對已是信息化“原住民”的學生時,“師不如生”的情況時有發生。適應信息化,快速、準確地獲取、辨析各類學科前沿知識,已成為教師專業化的重要標志。各種學習微視頻的廣泛傳播,也對教師的專業性提出了挑戰。“三人行必有我師”在當下成為常態,教師要將提升自身信息技術能力作為重要突破口。
(三)增強應用意識
有主觀意識,有能力意識,還需要落實到實際行動中。應用意識不足是制約教師信息素養提升的重要因素。當下,各種教學應用程序層出不窮,教師可以在信息化專家的指導下,鉆研和精通一到兩種有效的信息化教學軟件,學習和了解數據分析軟件的功能,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學效率。
結? ? 語
教師信息素養是建立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的重要力量,是促進教育信息化新階段發展的關鍵因素。鄉村教師要正確認識信息素養的重要性,讓提升教師信息素養成為振興鄉村教育的有效方式。
[參考文獻]
[1]廖蘭.鄉村教師信息素養提升路徑研究[J].中國農村教育,2020(14):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