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新
摘要:單純的語文教學,學生會感到索然無味;單純的音樂教學,學生會感到單一無趣。音樂和語文的結合,能讓二者互相補充,既有充實的內容,又有輕快的形式,就像一副醫治疾病的藥方,多種藥材配合在一起運用,往往比某一味藥材的單獨使用,效果要明顯得多。我認為,在語文教學中運用音樂作輔助手段,對語文教學有很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音樂;重要作用;語文教學
一、利用音樂,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偉大的德國作家歌德說過:“哪里沒興趣,哪里就沒記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怎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呢,除傳統的方式外,利用音樂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我在教學《我的叔叔于勒》時,就一改過去一開始就介紹文體,簡介作者生平的導入方式,一開始上課就把自己改編的《新鈔票歌》用演唱的方式唱給學生聽,演唱的旋律采用同學們都熟悉的遲志強的《鈔票歌》的旋律,歌詞是我自己改編的,歌詞緊扣課文內容,甚至可以說是課文內容的概括,還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歌詞全文是:“兄弟有很多鈔票,哥哥便說兄弟好,天涯海角也要找,為的是把鈔票要,鈔票,你的威風真不小,錢啊,你把多少人兒迷住了;兄弟沒有了鈔票,哥哥嚇得老遠跑,生怕兄弟見著他,兄弟把哥鈔票花,鈔票,你的危害真不小,錢啊,兄弟情義沒有了。”當我用優美的旋律給同學們演唱完后,教室里立即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余音繞梁之際,我趁熱打鐵導入了新課的學習,由于學生急于想知道課文寫什么,學生的求知欲油然而生,學生學習熱情空前高漲,學習效果自然良好。所以,我們教學時,恰當運用音樂,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好的開始,就有了成功的一半。
二、利用音樂,營造情景氛圍,幫助學生理清課文情節。
《我的叔叔于勒》這篇課文,內容較多,篇幅較長。要把握住菲利普夫婦由盼望于勒到躲避于勒,根本原因就是于勒由有錢到無錢的變化。教學時,我帶著同學們反復唱了這首鈔票歌,然后讓學生去閱讀課文。當同學們唱了“兄弟有很多鈔票,哥哥便說兄弟好,天涯海角也要找,為的是把鈔票要,鈔票,你的威風真不小,錢啊,你把多少人兒迷住了”這段歌詞后,再讀課文,就容易把學生帶入到菲利普每個星期天都要去碼頭等于勒歸來,還給了于勒許多美好的稱呼,甚至策劃怎樣花于勒給的錢這些情節中,當同學們唱了“兄弟沒有了鈔票,哥哥嚇得老遠跑,生怕兄弟見著他,兄弟把哥鈔票花,鈔票,你的危害真不小,錢啊,兄弟情義沒有了”這段歌詞后,再讀課文后半部分的內容,就很容易把握菲利普像躲避瘟疫一樣躲避于勒,急不可待地逃離現場,回家時改乘圣瑪洛船,生怕再遇到于勒這些故事情節了,因為情節已經在歌中有概括性的揭示了。
三、利用音樂,推波助瀾,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在歸納《我的叔叔于勒》主旨時,同學們唱著“......鈔票,你的危害真不小,錢啊,兄弟情義沒有了。”課文內容再現的情景自然而然會浮現在同學們腦海,樂曲所表達的意思也會深深感染著學生。為什么兄弟情義沒有了,課文所表達的主旨———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是赤裸裸的金錢關系也就水到渠成地被同學們歸納出來了。
四、音樂使學生情感奔放,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
音樂讓語文學習更有味,像加入冰塊的汽水,像放入方糖的咖啡,像加入薄荷的雞尾酒。學生乘著音樂的翅膀、就會翱翔在語文的藍天上。語文和音樂的搭配,令人向往,令人回味無窮。教學朱自清的《背影》時,我帶領學生唱了劉和剛的《父親》這首歌,“想起你的背影,我感受到了堅韌,撫摸你的雙手,我摸到了艱辛……”唱著唱著,同學們的情感升華了,腦海里浮現出了自己父親那一樁樁、一幕幕關愛自己的感人事跡,諸如在風雨中父親接送自己的往事,在自己生病時父親細心呵護自己的情景,都會一一浮現。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同學們帶著這些奔放的感恩的情感,就會以正真的兒子的身份去感受父愛。父親買橘子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群的背影……將永遠刻在同學們的心底,同學們將永世不忘偉大的父愛。
五、利用音樂,加深對語文知識的記憶。
古時候,不少文學作品都是配樂演唱的,比如我國最古老的詩歌總集《詩經》,當時都是配樂演唱的歌詞,文學和音樂做到了完美的結合。當時誦讀《詩經》就是用唱歌的方式,歌詞是文學的,曲子是音樂的,歌詞在美妙旋律中,很容易記住。語文教學中,尤其是古詩詞教學,一些適合配樂的詩詞,如果配上樂曲,用唱的方式記憶,效果會更好。比如《蒹葭》配上歌曲《在水一方》的曲調,唱起來非常好聽,“三月不知肉味”嘛,音樂難忘,詩歌內容自然而然就記住了。
俄國著名作家托爾斯泰講過:“音樂的魔力足以使一個人對未能感覺的事有所感覺,對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變為可能。”生活中到處有音樂,教學中也不例外,只要我們善于運用,并且必要時能夠恰當改編歌詞,讓優美的歌曲走進語文課堂,語文教學一定會如虎添翼,煥發出新的活力和生機。
參考文獻:
[1]童明星.音樂媒體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深度融合策略[J].教育現代化,2016(39).
[2]華淑梅.音樂與語文教學的融合初探[J].中國校外教育,2016(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