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抒情
【摘要】在當下的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將節選文《勸學》的重難點放在議論文的議論藝術上,忽視了君子之學的目的。本文從三個方面出發,結合不同版本的教學目標,聯系整本書閱讀,對節選文《勸學》的教學做了新的探究。
【關鍵詞】整本書閱讀;節選文;《勸學》;教學內容
一、《荀子》及整本書閱讀
《荀子》,戰國末期思想家荀況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今存32篇,內容涉及哲學、政治、治學多個方面。關于這本書的結構及其思想,沈云波將其總結成“學、政、道”三位一體的整體,并認為這個結構不僅自身是一個本末一體的整體,且其中每一個環節也都是一個本末一體的整體和結構。[1]所以,想要深入理解節選文《勸學》的主旨,須對整篇文章及整本書有一定的了解。
二、不同版本《勸學》的教學內容側重
2004人教版單元導讀認為此文是“討論學習和人才培養的”,并設定單元目標是:“琢磨文章立論得出方法,注意其嚴密周詳的論證邏輯?!闭n后研討與練習一是找出論點及分析分論點,二是找出本文的比喻句,分析這些比喻論證之間的關系并分類,三是在今天,荀子的的觀點是否過時,有哪些觀點需要補充。由此看來,編者將本節課的重點及難點放在論證藝術上,旨在借鑒古人議論的藝術。
蘇教版是必修一第二單元“獲得教養的途徑”中的第一篇,與韓愈的《師說》一同編入“求學之道”。此單元重在培養學生的教養,理解人“為什么要在不斷地學習中不斷反省自己”要求注意“文章表達思想的方法”。問題探討一是“所‘勸’的是什么樣的‘學’?作者為什么會提出‘君子博學日參省乎己’與‘積善成德’?它對如何‘學’提出了怎樣的主張?”問題三是“結合文章內容說說運用這些論證方法的好處?”蘇教版的編者不僅注意到議論文的論證方式、邏輯,更注意到本文的重點是對“禮”的學習,即追求品德完善就可以“知明而行無過矣”。
2019年人教版《勸學》是必修一第六單元的第一篇。單元目標是“本單元的本章從不同的角度論述有關學習的問題,或闡述學習的意義,或討論學習的態度與方法?!闭n后學習提示“閱讀時,要注意聯系作者的思想主張和寫作背景來理解文章的觀點,分析作者提出觀點的依據?!?/p>
三個版本的《勸學》,節選內容一致,都是在討論學習之道,都關注到了議論文的論證思路及論證藝術,都認識到學習應與時俱變,具有現實意義。但蘇教版的編者認識到荀子思想中的“禮”,2019版認為要理解“學”的思想,一方面要在更大的儒家思想傳統中把握“學”的概念,另一方面要了解《勸學》全篇甚至《荀子》整本書的思想。分析蘇教版及2019人教版教材的編者意圖,在當前的教學中,教師應在分析議論藝術的基礎上,適當地拓展荀子的思想及《荀子》整本書的內容,尤其是《勸學》全文,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文言文,最終的落點是文化的傳承與反思?!?/p>
三、《勸學》教學內容的確定
(一)知人論世,了解《勸學》的背景
《勸學》是《荀子》的首篇,開篇第一句便是“君子曰:學不可以已。”荀子如此強調學習的重要性,與其生活的時代有關?!胺杰髯訒r,學廢久矣!世之小有才者,率恃聰慧,低視圣法,議論武統,百家鼎沸。故荀卿作書,首勸學也?!避髯俞槍Ξ敃r的異端橫行,君子不學的風氣,認為應該勉勵君子之學,學圣人之學,所以開篇用一種命令式的“君子曰”開頭,取代了《論語》“子曰”的溫文爾雅,命令我們要學無止境,永不止息。而這一點,恰是當前語文教學中所忽視的,只是粗淺地將其認定是中心論點,割裂了荀子立論的基礎與其思想及時代背景的關系。
(二)比喻論證與“仁”“禮”的聯系
《勸學》節選文共使用二十個比喻句,分別論述學習的重要性、學習作用與學習的態度(來自教參)。一般的教學到這里就停止了,沒有進一步挖掘論證之間的聯系及特點。通過分析荀子的打比方,會發現他的譬喻都是就近取譬,來源于生活,而這樣的論述特點體現了儒家“仁”“禮”的思想。《論語·雍也》:“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能從身邊的事物出發打比方,就是替人著想,推己及人,這是推行仁政的辦法,亦是君子“古之學者為己”的自我修身。在教學中建議以分析議論的藝術為主外,應結合刪掉的二、四五、六段中的內容,將“禮”的內容滲透在比喻論證中。
(三)節選文與整本書閱讀的關系
筆者搜集了從2009到2020年關于《勸學》的教學論文共24篇,其中共有14篇是解讀論證藝術的,只有7篇文章認識到了教學應該關聯《勸學》全篇,甚至是《荀子》整本書的內容。
邢利英認為絕不能忽視“性惡論”與“勸學”的關系,明確學習的內容不僅有學識更有道德。周小紅認為教學需將知識的獲得與道德的養成聯系起來。陳祥偉更認為節選文應該將“是故無冥冥……無赫赫之功?!奔尤氲降谒亩?,并在教學中實踐。
王榮生教授把節選篇目的選文功能定位為“引子”——“由節選引向長篇作品”,“由選篇引向整本書閱讀”。教學節選文要立足節選文的選材特點,完成從節選文到整篇的閱讀,進而兼顧到整本書閱讀。王教授在另外一本書里論述了文言文的教學是“文章”和“文學”的統一,認為有些文章是載道的,如《勸學》。新課標在“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中提到:“該任務群的設計不是以對文學史和文學知識的羅列為旨歸的,而是以增強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為核心設計的?!盵6]《勸學》除了節選文談學習外,其他的段落則從學習的目的“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學習的過程“學莫便乎近其人”,學習的最高目標是倫類通、仁義一,最終目的是“成人”。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
參考文獻:
[1]沈云波.學不可以已——《荀子》思想探究[J].復旦大學,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