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晶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響應黨中央相關重要部署,團結一心、共同抗疫。高校堅守教書育人的初心使命,牢記立德樹人的 根本任務,巧心設計疫情防控這一思政教育“活教材”和“大課堂”,以四個堅持?深化課程思政內涵提升,堅持不懈地推動?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以 實現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的同頻共振,為提升青年大學生愛黨愛國愛人民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情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就我國大學生而言,不論是疫情 期間親身參與到疫情阻擊戰中,還是通過各網絡媒介所聽、所看的各類事跡,都對其思想產生了重大影響。作為未來的國之棟梁,大學生肩負著民族復興 的歷史重擔,對國家現代化建設和社會和諧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在本次全民抗疫的偉大實踐中,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現實針對性、育人實 效性等方面暴露出了弊端。因此,在新冠疫情等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將受到時代的檢驗。
關鍵詞: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優化策略
1 導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 這就明確指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擔著培根鑄魂、 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2019 年底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巨大的沖擊,也對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學習方法、生活方式造成一定影響。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當因時而動,因勢創新,努力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2 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疫情防控常態化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新的挑戰。在黨中央的 正確領導下,全國人民齊心協力迅速控制住了疫情,但是疫情也一定程度 上對經濟、醫療、生活、就業等方面造成了影響,帶來一些不穩定因素。一些西方國家因應對疫情不力而遭到批評,為了轉移國內的矛盾而把矛頭 轉向中國,拋出“中國責任論”“中國道歉論”“中國賠償論”等各種論調 對中國進行打壓和制裁,借機圍堵和遏制中國。與此同時,疫情的爆發也 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使命。我國在應對疫情時領導有力,應 對得當,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始終人民至上、以人民為中心這一人民立場,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這一優勢,也反映 了中國人民同舟共濟、守望相助、患難與共、共克時艱等崇高的家國情懷 和道德品質。此次疫情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鮮明的素材,使得大學 生能夠進一步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當 代大學生具有個性鮮明、價值觀多元化、思維活躍等特點,容易受到外來 文化和思想的沖擊,尤其是在重大社會公共危機發生后,往往會出現一些 恐懼心理、負面情緒和消極態度,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緊跟形 勢的發展變化,圍繞新時代大學生發展特點,積極進行內容和方法創新,為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3 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化策略
3.1 創新話語體系,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
“話語創新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內在要求,新話語體 現實踐的即時性、創新性,從而使既有的思想保持現實生命力。”思想政治 工作者應掌握網絡傳播規律和運營技巧,向彈性管理、扁平化管理轉變,創新話語體系,主動貼近學生話語特點、表達方式。一方面,要了解學生 話語特點。新時代大學生是互聯網“原住民”,其話語表達深受互聯網影響,如編程語言、游戲語言、文字縮寫、彈幕語言等。另一方面,促進理論話 語大眾化。探索將文本話語轉化為專業生產內容模式的圖像話語等,打造全 效全程的語言符號系統,在保證理論專業性、深刻性、權威性的同時凸顯著 理論的趣味性、生動性與鮮活性,實現話語共振、認知共情、價值共享。
3.2 因勢而新,增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氣
第一,黨和國家層面: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穩定功能,開展心理 防疫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功能就是政治穩定功能。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 的政治穩定功能,是達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標的重要前提,也是維 持我們國家穩定發展、社會持續進步的重要要求。黨和國家應高度重視學 生的心理疏導工作,確保學生在疫情特殊時期保持積極樂觀的心理狀態。第二,高校和教師層面:針對性進行教師隊伍培訓,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 質目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教學資源匱乏、師資力量不足、教 師實力良莠不齊等問題。因此高校首先應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師的培 訓,增強業務水平能力,保證在?三大素質??方面合格,即政治素質、道德 素質和專業素質。其次,重視高校其他專業全體教師思想政治層面的素質并對其進行集中培訓,使其在進行專業授課的同時,以身作則,在課堂授 課和日常生活中用自身言行進行?潛移默化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3 強化制度認同,堅定“四個自信”
列寧指出:“在革命時期千百萬人民一個星期內學到的東西,比他們平 常在一年糊涂生活中所學到的還要多。因為當全體人民的生活發生急劇轉 變時,可以特別清楚地看出在人民中間什么階級抱有什么目的,他們擁有 大多的力量,他們采用什么手段進行互動。”西方敵對勢力妄想利用此次疫 情破壞我國發展穩定,通過散布謠言丑化中國、蒙蔽民眾。這種拙劣伎倆 讓我們清醒認識到,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意識形態領域的較量從來 沒有停歇。中國共產黨在戰疫中展現出的超強領導和組織動員能力,讓我 們深刻體會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優勢,當代大學生應更加堅定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3.4 審時度勢,實現?危機中育新機,變局中開新局
第一,黨和國家層面:正確引導社會思潮,樹立新時代榜樣后疫情時 期,世界形勢面臨著新境遇和新作為,世界經濟衰退在所難免,西方反華 勢力對中國進行?甩鍋??和污名化行為。因此,黨和國家應從全局觀和整體 觀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正確引導社會思潮和國際輿論斗爭。第二,高校和 教師層面:精準對接思想政治教育需求點,樹立學生全局觀世界觀教學內 容陳舊,授課方向單一,授課范圍過窄,樹立觀念片面也是當前高校思想 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這導致學生通過授課內容不能完全了解國內外局勢,對于我國現面臨的危機與挑戰了解過于片面,因此不能樹立正確的全局觀 和緊迫的憂患意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精準對接教育需求點,精準 確立教學目標,增加調研和項目設計,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通過 層次性、全面性授課保證學生樹立正確的全局意識和憂患意識。
3.5 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
疫情期間,很多大學生積極響應號召,主動沖在抗疫一線擔任疫情防 控志愿者,他們穿梭于街道、社區、鄉村、醫院,積極投身疫情防控工作,彰顯出新時代大學生的良好風貌,用實際行動證明了新時代大學生的使命 擔當。疫情期間的志愿服務活動對大學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對大學 生堅定理想信念、增強道德修養、鍛煉個人能力發揮了重要作用。調查表 明,學生對志愿服務的認可程度較高,大部分學生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應加 強實踐教育。后疫情時代可以持續開展各種類型的實踐教育活動,如開展 志愿服務、幫扶弱勢群體、基層走訪調查等,使學習到的理論知識能夠在 實踐中得到檢驗和提升。
結束語
總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擔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 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育人使命。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 政治教育,應當根據形勢的新變化積極謀劃,守正創新,努力探索更適合 學生的教育路徑,以便更好地服務大學生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葉定劍,林立濤,田怡萌.重大疫情背景下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及教 育策略[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07):79-81.
[2]李思雯,馬子清,劉新玲.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 教育內容——對抗疫精神的再認識[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32(01):299-301.
[3]蔣菲.抗疫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思想政治課研究,2021(02):99-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