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菲
摘要:風能是一種可再生資源,是一種極具發展潛力的新能源。我國已進入風電場規?;?、集控化發展階段,電廠職工人數不斷減少,風能在能源系統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傳統風電的弊端總是越來越明顯。為了平衡風電機組的發展,優化資源配置,要加強對風電場的分析,科學提升風電場管理和維護,進一步提高風電場的專業化和精細化程度。風電機組的大容量、大電場的擴大化,將來豐富的電能,也將給運行維護帶來巨大的挑戰。隨著裝機容量增加,設備的長期運行維護對技術和運行維護人員的要求在不斷更新。
關鍵詞:風電場;事故防范;安全生產;管理;問題;探討
引言
中國風能的發展有20多年的歷史,在全球范圍內,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和經濟轉型國家,人們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度越來越高,隨之而來的風電場數目也在不斷增加。風電場安全管理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如何提高發電廠的管理水平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文章針對風電場風險分級管控建設進行探討,就風電場如何建立風險管控提出具體實施方案和實例,強化風電場風險管控能力。
2運維管理期間存在的問題
2.1人員管理層面存在的問題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展,風電場運維管理模式與管理方法發生了明顯改變,在滿足風電場運維管理需求的前提下,實際管理工作量明顯減少。但是,部分風電企業所構建運維管理組織結構較為臃腫,存在冗員問題,并未隨著風電場運維管理情況的改變對冗余部門人員進行精簡裁撤。
2.2 設備利用層面存在的問題
部分風電場仍舊實施傳統的分離管理模式,電氣系統運行與維護管理工作間的銜接性較差,管理流程復雜,這在客觀層面上削弱了風電場應急處理能力,并降低了實際管理水平及效率。例如,在開展設備檢修工作時,工作人員需要在備品備件庫房完成登記流程,辦理工器具領用手續,方可開展設備維護檢修工作。而在工作期間出現無法直接完成設備維修任務的情況時,還需要重新在備品備件庫房辦理領用手續。
2.3 生產運營成本層面存在的問題
由于實施分離管理模式,導致風電場運維管理資源的實際利用率低下,將產生額外成本支出,并提高管理成本。例如,由于運行人員不參與維護工作,既無法直觀了解各類備品備件消耗量,也難以準確掌握備品備件客觀消耗規律,導致所制定備件采購計劃不切實際,偶爾出現庫存短缺與備品備件長期閑置的問題。
3風電場事故防范與安全生產管理
3.1加強風電場設備管理
生產設備作為風電場最為主要的生產工具,雖然依托于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風電場生產設備在信息化、自動化方面的建設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同時也出現了許多新的安全隱患,這些安全隱患與傳統人力管理模式相比有著很大的不同,具有較高的隱蔽性,且傷害度高,一旦出現事故多為大型安全事故。因此,風電場需要加強生產設備管理,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建立信息安全生產管理平臺,采用信息技術手段來加強風電場生產設備的運行監測以及故障分析,從而能夠提高設備故障、潛在安全隱患的檢測效率,并根據所檢測的故障制定相應的應對策略,全面提高安全生產管理水平。這對于風電場安全生產管理模式現代化、信息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是風電場實現安全長遠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途徑。
3.2加強安全生產監察力度
風力發電企業需要加強日常的安全生產監察力度,制定完善的安全生產監察規劃,定期對風電場的整體運行情況、生產設備以及工作人員的工作狀態進行監察,從而能夠有效提高風電場安全生產管理水平。在安全生產監察過程中,需要重點對各種違章操作進行監察。違規操作是造成風電場運行出現問題的主要人為因素,例如在設備檢修時,需要避開大風、雷電等天氣,對于在惡劣天氣條件下,依然作業的行為要給予嚴厲的處罰。
2.3轉變管理模式
傳統的風電場模式已不適應風電場的發展。風電場作為一個單元的傳統運行模式將發生改變。以風電場為單位,有助于發現在資源定位、培訓、技術援助等方面的一些不足。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未來的管理模式將包括數字化、計算機化等高科技信息技術,先進的管理模式將直接影響風電場的運行效率和維護,如建立風電場數據庫和風電場運行效率、設備更新、網絡連接等數字化控制,提高行政效率和管理水平。如果能夠解決事故防范問題,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可以利用智能操作系統對事故現場進行診斷,并采取相應措施盡量減少事故。
2.4加強風電場運維管理信息化與智能化建設
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信息化技術在風電場運營管理領域中展露出廣闊應用前景,可以輔助人工完成多數基礎性與重復性管理工作,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及效率,并將風電場運維管理成本控制在較低程度。因此,風電企業需要加強風電場運維管理的信息化與智能化建設。一是從信息化建設層面來看,通過構建集控管理平臺與配套系統,可以突破時間與空間限制,在短時間內上傳處理風電場運營期間產生的實時數據,全面掌握風電場運行管理情況,并替代人工完成數據統計、實時發電量曲線圖繪制等作業。二是從智能化建設層面來看,對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可以在無人工干預條件下,由人工智能系統模擬人類思維方式,解決復雜管理問題與突發問題。例如,在自動監控系統監測到風力發電機組處于異常運行狀態時,人工智能系統將自動開展故障診斷,根據診斷結果鎖定故障類型與分析故障成因,結合專家知識庫,快速制定有效的事故應急處理方案,以恢復設備正常運行狀態,或是控制故障影響范圍。根據實際管理情況來看,在風電場運維管理工作中,應用較為常見的關鍵技術包括二次安防、風/光功率預測、遠程診斷、通信傳輸、五防系統、計算機監控等技術。
2.5風險控制措施
針對作業活動中的風險制定風險控制措施并監督執行到位,分別從工程技術措施(消除、代替、隔離)、管理措施、培訓教育措施、個體防護措施、應急處置措施進行風險控制。最終形成《風電場作業活動風險分級管控清單》,對作業活動按照作業步序進行風險管控。區域(設備)風險通常采用安全屏護、報警、聯鎖、限位等區域(設備)固有的工程技術措施和檢查、檢測、維護保養等常規的工程技術措施以及管理措施、培訓教育措施、個體防護措施、應急處置措施進行風險控制。最終形成《風電場區域(設備)風險分級管控清單》,對區域(設備)進行風險管控。
2.6危險源辨識
風電場依據GB/T13861-2009《生產過程危險和有害因素分類與代碼》,從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環境因素、管理因素四類不安全因素辨識危險源;依據GB6441-86《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標準》中物體打擊、觸電、機械傷害、起重傷害、火災等20個事故類型,辨識危險源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作業活動危險源辨識采用工作安全分析法(JSA),針對每個作業活動中的每個作業步序或作業內容,識別出與此步序或內容有關的危險源,形成《風電場作業活動風險辨識記錄表》。區域(設備)危險源辨識中,首先辨識可能發生意外釋放的危險能量(能量載體)或物質,再辨識分析可能造成能量意外釋放的系統功能的缺失和不安全環境條件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形成《風電場區域(設備)風險辨識記錄表》。
結束語
風電場風險分級管控工作是夯實安全管理基礎工作的重要舉措,風電場員工要全員參與,通過風險分級管控建設使員工對所從事工作的風險有更充分的認識,進一步提高安全技能和應急處置能力。企業需要結合風電場運維管理現狀,持續探索與創新風電場現代化運維管理模式,積極落實上述優化策略,最大程度提高管理資源實際利用率,以實現風電場安全運行、維護的管理目標。
參考文獻
[1]齊海平,王寶存.風電場事故防范與安全生產管理問題探討[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8(23):28+32.
[2]李潤鑫,魏博.風電場全站失電事故分析及防范措施[J].內蒙古電力技術,2017,35(05):93-96.
[3]佟小薇.風電場項目環境風險分析[J].企業科技與發展,2014(17):37-38.
[4]劉菁.風電場雷擊事故的分析及防范措施[J].科技廣場,2009(09):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