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華
當很多人調侃“終于實現吃肉自由”時,入行多年的廣東養豬戶胡耀榮(化名),意識到自己可能踏空了節奏。
2019年底,因為非洲豬瘟和上一輪豬價大跌虧損,一度退出養豬行業的他,看到豬價快速上漲,決定再度投資養豬。沒想到,豬還沒出欄,豬價已經進入下跌通道。不止胡耀榮這樣的散戶,從2021年第三季度業績來看,以溫氏、牧原、正邦、新希望等龍頭企業為代表的上市豬企,也面臨類似的煩惱。
探討生豬養殖行業和豬價市場變動,一個繞不開的“主旋律”就是“豬周期”,它深刻影響并展現了行業、市場的供需規律及起伏漲跌。所不同的是,這一輪豬周期受到非洲豬瘟、環保限產政策、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因素影響,豬價掀起了一輪幅度最大、高位維持時間最長的上漲。影響因素之復雜、產銷缺口之大、漲跌速度之快,以至于行業內稱其為“超級豬周期”。
在初始階段,隨著行業門檻抬高,散戶大量退場,規模養豬企業特別是龍頭企業大舉擴張,業內一度判斷,超級豬周期之后,養豬行業產業集中度、信息化程度、企業管理水平及監管部門調控水平等都有了明顯提高,整個行業應對豬周期的能力將顯著提高,“熨平”豬周期或許不再那么困難。
但今年年初以來,豬肉價格持續下跌,生豬養殖再次出現行業虧損,一度以為“一切盡在掌控之中”的龍頭企業紛紛調整經營戰略。
為什么有錢、有技術、有管理、集中度明顯提高的養豬行業,還是沒能解決供求關系變化造成的行業大起大落?要怎樣才能“熨平”困擾行業已久的豬周期?
豬周期:養豬行業基本邏輯
豬周期是生豬養殖行業最基本的市場規律和邏輯,具體來說,它的傳導邏輯是:豬肉價格上漲→行業盈利水平上升→養殖戶擴大產能→供給增加→豬肉價格下降→行業盈利水平下降甚至虧損→養殖戶減少產能→豬肉供給減少→豬肉價格重新回升。如此周而復始,就形成了價格大漲大跌的豬周期。
雖然都是市場供需波動,但與其他一些食品行業不同,豬是生物性資產,生產過程需要一個漫長周期,養殖戶增加和減少供應,都不能立竿見影,價格下跌區間疊加疫病等因素,造成生豬產能過分下降,還會為下一輪豬價大漲埋下伏筆。
以胡耀榮的生產節奏為例,從引進小豬作為后備母豬開始,10~11個月后,小豬長成有繁殖能力的母豬,4個月后仔豬出生,再經過10個月左右的育肥,才能有肥豬出欄。也就是說,從小豬到母豬,再生仔豬,最后育成肥豬上市,要兩年左右的時間。即使是大型養殖企業標準化的生產流程,生豬從后備母豬補欄到育肥豬出欄,也需要大約14個月時間。
于是,生豬市場當前決策產生的行動,能給市場和養殖戶帶來的結果滯后很遠。
反過來看,當市場覺察到豬肉供過于求,價格下跌之時,大大小小的養豬場里,還有大量的母豬在下仔,仔豬在斷奶,小豬在長大……想要扭轉產能過剩的態勢,也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
于是,一年賺、一年虧、一年平的“豬周期”不斷上演,行業大起大落,難以健康發展,尤其是到了行業低潮期,甚至出現雛鷹農牧這樣曾經的行業標桿企業倒在豬價上漲前夜的慘痛教訓。
被大漲大跌“打個措手不及”
豬價的波動主要在于供需的不均衡,從中國的生豬市場情況來看,需求端比較穩定,主要是供給端的波動。“熨平”豬周期的難題,則是市場一直無法調整到供需長期較為均衡的狀態。
2019年出現“超級豬周期”時,業界不少人士認為,經歷這次洗禮,行業已經變得不同,供求關系劇烈變化導致的豬肉價格暴漲暴跌可能會減少,某種程度上擁有了拉長豬周期,甚至“熨平”豬周期的能力。支撐這一觀點的邏輯是,非洲豬瘟疫情暴發后,行業需要長期與疫情共存。出于非洲豬瘟疫情防控的需求,購置新設備、豬舍改造、清洗消殺等都需要增加投資,門檻提高和風險加大,養豬已經變成了一個重資產的行業。中小企業和散戶,無法承擔巨大損失,將紛紛退出市場。
與此同時,規模化、連鎖化經營的大型企業,則憑借其資金、技術及分散布局的優勢,在行業暴利期大舉擴張。行業門檻和集中度大幅提高的前提下,養豬行業有望實現行業協會及監管部門通過數據檢測對企業發出預警,進而起到調節豬肉供求關系的作用。
言猶在耳,行情難料。行業卻被豬價的突然下跌再次打了個措手不及。統計數據顯示,今年2月開始,生豬價格連續下降,到6月末,全國集貿市場豬肉的零售價格是一公斤24.6元,比2020年2月份的歷史最高價59.64元降了一半還多,到今年9月,行業虧損面達到76.7%。
全行業努力,逆周期調節正在展開
豬賤傷農,豬貴傷民。多年來,盡量“熨平”豬周期,確保豬肉保供穩價,已經成為國家主管部門及整個行業上下的重大課題。
從6月份開始,農業農村部針對生豬產能過剩的苗頭,密集發布預警信息,引導養殖場(戶)有序安排生豬出欄。隨后,農業農村部會同有關部門發布了《關于促進生豬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并在9月印發《方案》,努力穩定生豬生產秩序。
10月下旬,繼第一輪分兩批收儲了3.3萬噸豬肉之后,第二輪中央儲備凍豬肉收儲啟動,有關部門表示將比第一輪持續時間更長、規模更大。此舉能在一定程度上提振市場信心,助力養豬場戶擺脫困境。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落實地方分級調控責任,重點抓好生豬產能調減工作,加強生產和市場監測,及時發布產能過剩預警,鼓勵養殖場(戶)加快淘汰低產母豬,順勢出欄肥豬,使生豬產能盡快回到合理水平。
從短期看,一是采取降低出欄體重以減少虧損的策略;二是部分生豬養殖企業通過參與衍生品套保,鎖定利潤。從中長期看,則是固本強基。更長期的變化則是,不少養豬企業在拉長產業鏈,比如牧原股份、上海梅林等,都在建設自己的屠宰場和肉類加工廠,在價格下跌區間,企業可以通過自己的產業鏈加工,延緩豬肉上市時間,避開低價區間。
此前,有觀點提出,規模化養殖是“熨平”豬周期的有效策略。但事實可見,快速規模化過程中的生豬養殖行業,仍在經歷著豬周期。搜豬網首席分析師馮永輝分析,規模化目前是一個“進行時”狀態,遠未達到可以“熨平”豬周期的水平。在他看來,家庭豬場的比例能夠降到30%~50%,集團企業、上市公司或者頭部集團企業能夠占到30%~50%,基本上才能達到一個穩定狀態。
2019、2020年,我國前十大養豬上市公司合計銷售約4491萬頭、5496萬頭,分別約占全國生豬出欄量的8.26%、10.43%,離規模化養殖,特別是大型企業產能占主體的目標還有一定距離。
摘編自微信公眾號“財經國家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