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張明揚 出版單位: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9月
每一個中國男人,小時候可能都有一個將軍夢。要么像趙子龍那樣做孤膽英雄,要么像諸葛亮那樣運籌帷幄。幾個男人晚上睡在一起,就會討論軍事——我們都是軍事家,當然是空頭的。因為我們讀的是戰爭文學,而不是戰爭史。
最近讀到的張明揚的《紙上談兵》,就是不錯的戰爭史著作,作者并沒有試圖建立一個宏大的古代戰爭史框架,而是圍繞那些著名的戰役展開分析和探討。這本書的可靠性,達到了學術水準,但又不是過于嚴肅的學術著作,讀起來相當順暢,“軍事發燒友”們應該好好閱讀,相信能改變大家對古代戰爭的認識。
《紙上談兵》首先就給教科書中的“笑料”趙括平了反,因為“紙上談兵”這個成語本來就和趙括有關。秦國在統一過程中,發動了長平之戰,秦國這邊有名將白起,而趙國這邊則是廉頗和趙括。教科書中的趙括,熟讀兵書,但是實戰不行,最終被秦國痛擊,趙國接著也亡國了。
張明揚在仔細研究這段歷史后發現,秦國的國力當時已經遠遠勝過趙國,要打敗趙國是遲早的事。趙國在長平之戰中的根本問題,是后勤(國力)跟不上,不能通過苦守來“成為時間的朋友”,只能尋求主動出擊的速戰,趙國國君不重用善于守城和消耗戰的廉頗,而是重用趙括,不能算是失策。
趙國雖然在騎兵和武器方面有一定的創新,但是并沒有形成真正的戰斗力,而秦國的步兵則善于集團作戰,采用的青銅武器,雖然不夠先進,卻是非常熟練。對趙國來說,秦趙之間必有一戰,張明揚認為,選擇長平決戰,已經是“正確的地點和正確的時間”,可惜趙國的軍事能力還是差了一點,更重要的是,沒能成功聯合其他幾個小國。秦國擁有關中平原和成都平原,有著很好的后勤,即便趙國有更好的將領,也很難遏制秦國的擴張。
這就是軍事史的分析,它依據的是史料,考查的是綜合實力(GDP),尤其是軍事實踐方面的能力,可以說是軍事史的技術派和客觀分析派,而不是側重權術和計謀。
用這種眼光重新審視軍事史,會有非常新的、現代的發現。比如,關于一代名將岳飛,張明揚認為,岳飛最偉大的地方,在于他是一個徹底拋棄“陣法”的進攻型選手,他全部的戰爭構想,都是在野戰和運動戰中實現的。
現在看來,這似乎沒有出奇之處,但在當時卻是革命性的。五代十國時,本來就流行這種運動戰,趙匡胤初建北宋時,也搞過幾次親自掛帥的出征,沿襲過去的運動戰,但是由于沒有絕對實力而失敗。最后,北宋逐漸形成一種求穩的文化,在戰爭中注重城池的防守,所謂“陣法熱”就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只有靜態的防守,才需要琢磨各種陣形。
但是,北宋的對手遼和金,都是草原游牧民族,主要靠騎兵。當金國騎兵達到一定水準(重騎兵)后,就把北宋的陣法沖得七零八落,最終宋代形成一種文化上的恐慌。這也解釋了中國歷史上的一大謎團,為什么社會經濟更先進的北宋,卻無法抵擋金兵。
到了南宋,金國一批開國將領紛紛去世,戰力下降,而南宋以岳飛為代表的名將群崛起,最終能夠和金相抗衡,兩國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戰爭文學中把岳飛描述成一種悲情英雄,朝野都不支持,只有他想“收復中原”,這不符合歷史。當然,盡可能地還原歷史現實,也并非對岳飛不敬。事實上,作者張明揚對岳飛非常崇拜,用“偉大”一詞來形容他。
《紙上談兵》走的是一種技術派路線,不但書中對戰爭的分析,有很多技術和物質層面,比如武器革新對戰爭的影響;更重要的是,作者的思維也是“技術”的,盡最大可能破除戰爭文學的影響。戰爭從來就是殘酷的,以犧牲大量無辜者的生命為代價,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更客觀、理性、技術地分析,也不失為對逝去的祖先們的尊敬。
本期推薦

了解大趨勢,駛得逆風船
作者:經濟學家圈
出版社: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1月

突破信息繭房,看清世界真相
作者:施展
出版社:湖南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