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中聲
養殖場日常飼養過程中,養殖者常常為了提高動物機體抵抗力或對已經感染疾病的動物進行治療,需要采取給予藥物的方式進行預防或治療。臨床上常用給藥方法有飲水、拌料、注射和噴霧四種。禽類肌肉注射經常選擇腿部肌肉、胸部肌肉注射;家畜一般選頸側或臀部肌肉豐厚、且無大血管和神經通過的地方進行。養殖者應該根據藥物理化特點、吸收速度、吸收量、血藥濃度、操作的優缺點,再結合疾病的具體情況和需要來選擇合理的給藥方式。注射給藥可以分為肌肉注射、皮下注射、靜脈注射、胸腔注射、腹腔注射和穴位注射等,后面幾種對技術要求較高,應用也較少,本文主要對肌肉注射展開介紹。

不同給藥方式比較
與其他方法相比,肌肉注射具有使用劑量少、劑量準確、藥物吸收快、藥物作用穩定的特點,此外,給藥不經過消化道可以避免消化液的破壞,因此成為養殖場常用的方法。在日常治療過程中,有的養殖戶因對藥物性質缺乏了解、注射部位選擇不準確、注射器校準不正確等因素,常造成藥物注射后倒流,給藥劑量不準確,注射部位發炎、腫脹甚至壞死,嚴重可導致動物癱瘓、死亡等,給養殖場帶來不必要的經濟損失,現將肌肉注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項進行梳理,以供各位養殖朋友們參考。
1.選用合適的注射器。根據養殖動物規模和注射藥物的種類準備足量注射器和針頭,注射規模較小可以選擇一次性或普通注射器,注射工作量較大時,可以選用連續注射器。體型較小的動物,針頭一般選用7號或9號規格,體型中等的一般選用12號針頭,種豬或牛等大型動物可以選用16號針頭。
2.注射器消毒與清洗。技術人員應檢查注射器是否有破損,橡皮墊是否密封,松緊度調節是否合適,針頭是否堵塞、銳利,與針管的結合是否嚴密,注射器使用前須進行消毒。若使用消毒劑消毒,在消毒完成后用生理鹽水或者蒸餾水將注射器及針頭內的消毒劑清洗出來,避免與藥物接觸或進入動物體內。
3.藥物檢查。使用藥劑前應仔細檢查藥品包裝完整與否、有無變質、混濁、沉淀、變色及是否在有效期內。
4.注射部位消毒。注射前,技術人員應對注射部位進行剃毛處理,用碘伏及酒精仔細擦拭注射部位,做好消毒工作。
1.部位選擇。注射位置應選擇腿部肌肉多、血管少、神經少的部位,家禽常選擇胸部肌肉、腿部外側肌肉和翅根肌肉注射。豬一般選擇耳根后方的頸側或臀部靠近髖骨(十字骨)的上方。
2.藥物注射。注射前須排出注射器內的空氣,左手將被毛扒開,露出皮膚,右手持注射器,將針頭以30度~45度角進針。
3.更換針頭。理論上要求注射一只動物更換一次針頭,但實際生產中特別是大型家禽養殖場,很難做到。當重復使用的針頭在注射時,可以500只雞更換一次針頭,家畜可以一圈一針頭。
4.避免同一部位反復。注射次數較多時,應避免同一部位反復注射,避免造成應激反應。
1.做好標記。注射完成的動物須做好標記記錄,以避免注射療程不夠遺漏或重復注射。
2.及時按壓注射部位。注射完成退針時,應用消毒棉球輕按注射針孔,防止藥液回流。
3.效果跟蹤。注射免疫后3天內觀察針孔是否出現感染化膿現象,注意查驗疫苗吸收效果。
1.注意藥物配伍禁忌。同時注射兩種及以上藥物,應注意查配伍禁忌。
2.注意生物安全。使用后的藥瓶、針頭等廢棄物須及時進行無害化處理,不得隨意丟棄。
3.合理選擇注射方式。對于刺激性很強藥物避免使用肌肉注射,因其會導致局部壞死,形成硬結。
4.保定動物時要掌握力度。動作要輕,避免用力過猛,防止外力造成損傷,引起應激反應。
5.折射選擇部位要恰當。注射時避免在炎癥部位、硬結、瘢痕及皮膚病處進針。
動物日常免疫治療過程中,無論選擇哪一種給藥方式,都需嚴格按照標準操作流程進行操作,減少動物應激反應,提高動物機體抵抗力,保證養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