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嬌
(中共泰安市委黨校 山東省泰安市 271000)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經濟發展規律的必然要求,也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對此,我們必須深刻理解、全面把握、認真貫徹,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
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突出特征,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的,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何謂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
發展理念是發展實踐的先導,“發展理念是戰略性、綱領性、引領性的東西,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形成了一系列新變化和新特征,呈現了新的歷史性機遇和挑戰。早在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就深刻指出:總體來說,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后,經濟增長速度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增長方式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舉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這些變化,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發展的客觀必然。因此,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要適應這一經濟發展的大邏輯,首先必須確立新的發展理念。發展實踐由發展理念引領,發展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發展理念自然需要順勢而變。因此,黨的十八大之后提出了新發展理念。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要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不是憑空得來的,是我們在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國內外發展大勢的基礎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也是針對我國發展中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來的。創新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動力的問題,協調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的問題,開放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內外聯動的問題,共享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的問題。新發展理念是具有深刻內在聯系的有機整體。
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于根本轉變發展方式,從傳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拉動經濟高速增長的方式,轉變為主要依靠要素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拉動經濟增長。作為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在跨越“貧困陷阱”階段,需要能夠以要素投入量擴張為主,以高速增長為方略實現經濟成長。從供給方面看,經濟落后國家各方面生產要素成本低、豐富且具有競爭力。從需求方面看,經濟落后國家急需擺脫貧困,伴隨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其市場需求規模迅速擴張。以規模擴張為顯著特點的經濟增長既有供給方面的要素條件,又有需求方面的市場容量。但當經濟發展跨越“貧困陷阱”之后,這種供給和需求方面的條件會發生系統性變化。
從我國的實踐看,自我國進入上中等收入發展階段后(以人均GDP水平為標志,我國已達到世界銀行劃分的上中等收入水平線),特別是經濟新常態下,這種約束經濟發展條件的變化極為顯著。習近平總書記早在2014年就對這種變化作出過全面概括,從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出口和國際收支、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的變化、市場競爭特點的轉化、資源環境約束、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變化等九個方面做出了系統闡釋,指出這些變化既是系統性的,也是趨勢性的,既是經濟新常態的外在特征,也是內在動因。要適應這種經濟條件的深刻變化,保持經濟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必須根本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從經濟發展史上看,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全球100多個發展中國家只有十幾個成功進入高收入經濟體,其他大部分國家或者長期深陷“貧困陷阱”,或者即使跨越了貧困進入到中等收入階段,但長期難以再跨越,陷入所謂“中等收入陷阱”,根本原因就在于發展方式沒有轉變。那些取得成功的國家,就是在經歷高速增長階段后,實現了經濟發展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高。那些徘徊不前甚至倒退的國家,就是沒有實現這種根本性轉變。經濟發展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上升不是線性的,量變積累到一定階段,必然轉向質的提升。我國經濟發展也要遵循這一規律。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改革開放初期,為解決當時“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個社會主要矛盾,必須盡快發展社會生產力,各方面工作都要配合和服從快速發展經濟。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經濟體量明顯增大,經濟實力顯著提升,原來生產力落后的狀況已經得到相當程度的改變,生產力發展的制約因素更多表現為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特別是表現為經濟結構性矛盾尖銳、生產效率性問題突出、社會民生建設滯后和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等。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必然要推動高質量發展。從社會主要矛盾的另一側即人民需要來看,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物質和精神生活的豐富,也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的保障和提升,還包括對安全和良好生態環境的需要等等。只有實現高質量發展,才能滿足人民對物質文化生活的更高要求,才能為全面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可見,在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的條件下,推動高質量發展成為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關鍵舉措,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推動高質量發展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8項重點工作。按照黨的十九大的要求,今后3年要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這也要求推動高質量發展。比如,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一項主要工作是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防范化解金融風險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加強宏觀調控和金融監管,二是提高金融部門本身的資產質量、經營質量和運行質量,二者不可偏廢。為此,金融就要服務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更好為實體經濟服務,促進形成金融和實體經濟、金融和房地產、金融體系內部的良性循環;加強重點領域風險防范和處置,堅決打擊違法違規金融活動,加強薄弱環節監管制度建設。這些政策措施都是要提高金融運行質量和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量,實質上都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