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沁軒
(貴州民族大學 貴州省貴陽市 550025)
勞務派遣作為一種新興的雇傭方式,是對當前勞動力市場的一種補充和完善,故而又稱為勞動力的租賃或者叫人力資源的外包。勞務派遣牽涉到包括勞動者、用人單位、派遣單位在內的三方關系,一般而言,所謂的派遣單位大多是人力資源的公司,其通過自己招收的方式對各類勞動者進行篩選分類并與之簽訂相關的勞動合同,換言之,勞動關系的訂立是存在于中介人力資源公司與其招收的勞動者之間。另外一方面,當某個機構或單位需要在一定期間內補充一定的勞動力的時候,往往會向中介人力資源公司進行借租或者選擇,此時該機構單位一般稱之為用人單位,通過向中介人力資源公司支付相應的勞務費用以此來換取對于勞動者在一定期限內的使用權。
由于勞務派遣自身的存在形式,其針對的工作崗位或者說其崗位要求具有明確的法律條文的規定。首先,該種情況的適用具有臨時性,所謂臨時,顧名思義指的是期間的有限性,在一定的時間段內采取的一種勞動方法,具體到勞務派遣制度之中,在《勞動合同法》之中規定期限在6個月之內,具有短期的性質。其次,輔助性的工作崗位,這種崗位在整個工作的流程步驟之中一定是次要的,不重要的。在實踐中,一個公司單位所經營的各項生產活動,從重要性的角度出發,區分主次經營業務,這里就特質的是次要的經營業務。最后,是替代性的工作崗位,這里的替代性指的是工作崗位的替代。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企業單位的員工總會或多或少的因為外出培訓學習,或者懷孕產假的原因導致原有的工作崗位出現了短期的空缺,這種情況下,勞務派遣的用工方式就顯得尤為的重要,通過這種用工形式可以很好的填補這段空窗期的缺失,用借調或者租用的方式進行人員的補充,等到原來的工作人員事情結束回歸工作崗位后,再將一切回歸正常,以此來保證公司的正常運行,這也是勞務派遣所帶來的一方面的優勢。對于派遣公司而言,出于對自身經營安全風險的保證,在整個勞務派遣的過程中一般不會為所派出去的勞動者墊付公司以及五險一金的社保費用,這些支出費用理所應當的由實際的用工單位來支付,人力資源公司主要收取的是中介費用。
我國作為世界人口大國,人口數量龐大,因而在人才市場存在著豐富的勞動力。勞動力的富足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勞動力過剩、廉價等不良后果,為了應對這一情況,勞務派遣的用工方式得到了各地政府的支持,以此方式來促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鼓勵各類小時工、臨時工的發展,以多種形式進行再就業,有效緩解了失業所帶來的社會壓力。在勞務派遣實行的初期,由于法律規定還不盡完善,后續出臺了《勞動合同法修正案》《勞務派遣暫行規定》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對其進行了補充和修正,但在實際操作中由于各地機構管理的不到位以及部分規定的模糊化,導致仍然存在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
勞務派遣中的同工同酬。所謂同工同酬,采用文義解釋的方法進行解釋,即同樣的工作應獲得同樣多的酬勞,這里的工作相同具體到實際生產之中,除了要求擁有相同的工作內容,還包括了對于工作崗位以及職場之中的層級也要是相同的,即從多方面的相似性。從法律層面而言,同工同酬對于勞動者來說是一種法律賦予的權利,只要符合相對應的條件,就應當享有。現實生活中,為了充分榨取勞動者的用工價值,許多用人單位在面對勞務派遣時,經常會采用加班、拖時、增加額外任務等形式加重臨時勞動的負擔,打著同酬的名號卻暗中增加工作量。另外一方面,雖然在薪酬方面確實是享有相同的工資待遇,但是在福利社保等方面卻完全差別待遇,由于法律對此方面存在著模糊的地帶,因而在涉及到醫療保險、補貼獎金等方面時,是否應當歸結為酬勞之中,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實務中,出于對成本的節約,以達到利益的最大化,往往是不會同等發放上述補助以及醫療保險的,因此,概念范圍的不確定帶來了切實的社會問題。
勞務派遣用工范圍的廣泛濫用。《勞動合同法》第66條規定了勞務派遣所應當具備的崗位要求,即上述所說的三種性質。勞動合同法在進行規定時,用的是或字對三種性質進行串聯,那么便意味著只要該崗位滿足三種性質的一種便符合了崗位的硬性要求。從適用性上來說,這種情況無疑是加大了勞務派遣的適用范圍,為用工單位對勞派的濫用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此外,三種性質中最難以進行解釋認定的便是輔助性,通說認為所有不屬于主營業務的崗位都理所應當劃分到輔助性的崗位之中。這一認定的不良方面在于,涉及范圍過于廣泛,在具體適用的時候不能保證采用統一的認定標準,當企業利用這種模糊的法律空白進行適用;勞務派遣時,不可避免的會存在著對此種用工方式濫用的問題。
勞動者權益保障方面維權復雜。勞務派遣作為一種新興的用工方式,有關的法律規定必然是不會盡善盡美的。雖然,我國相繼出臺了《勞動合同法》以及為了應對此種特殊情況而特意制訂的《勞務派遣的暫行規定》,但是在實際的日常工作中,進行勞務派遣的各類勞動者在工作時,其自身權益遭受侵犯后,往往出現維權無門的尷尬情境。由于在該種情況下,雇傭關系與使用權是相互分離的,因而在面對勞動者的投訴或者維權請求時,經常會以踢皮球的方式,將責任推卸到對方公司的身上,以撇清自身的關系。這種情況的發生使得勞動權益獲得保障愈發困難。
落實勞務派遣者與用工單位正式員工的同工同酬。相同崗位的任務量應當在事先簽訂的勞動合同中進行約定,對于超出預定計劃部分的任務量實行按時或者按件進行計算加工資。而對于薪酬的認定不能僅僅局限于工資之中,應當在多方面進行綜合考量,適當的將部分福利待遇納入其中。在簽訂勞務派遣合同時,將各事項具體化,明確具體內容后,方能保證同工同酬的真正實現。
明確勞務派遣用工制度目的及崗位適用范圍。一項制度的設立總有其初始的目的,對于勞務派遣制度而言,市場經濟的發展促成了這種用工方式的誕生,所以其根本目的是為了經濟發展的需要,增進市場經濟的流通與循環,在擴大就業的形勢下更好的發揮市場經濟的主導地位,其目的并不是為了更有利的減少勞動力的成本。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需要對勞務派遣所適用的三種性質進行更加詳細的規定,對于其中模糊的部分進行深究,可以參考外國的“消極式”立法,將其中所禁止的各個事項領域進行逐一的羅列,這樣在進行適用范圍的界定時才會更加有理有據。
完善法規細則,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由于我國對于勞務派遣的相關立法進程比較緩慢,法律自身也存在著固有的局限性,因而在許多問題的處理上顯得舉步維艱。勞動者在維權時也因此充滿困難。因而,我們應當充分發揮地方的主觀能動性,通過設立相關勞動維權的行政機構,或者成立維權的民間公益性的組織來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在法律細則方面,接受廣發勞動者的意見,對有關法濾規定進行查漏補缺,從而剛好的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勞務派遣制度的引入,源自于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其具有不可替代的存在優勢,極大程度上緩解了勞動者的就業壓力,維護了社會的穩定。雖然在其發展的過程中,或多或少的存在著一系列的實際問題,但是相信通過法律規定的完善以及相關就業環境的改善,終究能夠趨于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