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 潔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 廣東廣州 510317)
本平醫學生在實習時期是其成為一名真正醫生的準備階段,在這一時期不需要學習更多的深奧學科知識和操作技能,同時還需要過硬的心理素質,因為其所學知識與技能,不僅影響醫學生本身的身心健康,同時還影響其真正進入臨床工作后能否對患者的疾病進行準確的診斷與治療,所以實習生的心理素質是否健康,對于整個醫療衛生服務行業從業者的整體素質也有著直接的影響[1]。所以臨床實習是每一個本科醫學生進入工作崗位的必經之路,同時也是其將醫學理論知識轉變為實踐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實習生需要面對全新的學習環境與學習方法,學習壓力也會隨這增加,因此,實習生極容易出現不穩定的心理狀態,對其心理健康產生危害,因此,充分了解臨床醫學實習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為其提供及時有效的心理教育十分必要[2-3]。基于此,本文研究了臨床醫學本科實習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以期為實習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對策提供更多的依據,現將詳細內容報告如下:
對象。摘選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期間,我院臨床醫學本科實習生36名,其中:男實習生16名,女實習生20名;年齡介21-24歲,年齡均值(22.39±1.02)歲;所有實習生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調研究,且已經排除存殘疾或其他生理缺陷者;近期有過嚴重疾病者或者出現過與自己相關的重大事故者;1周之內接受過心理咨詢治療者。
方法。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實習生實習1個月(初期)、實習6個月(中期)以及實習11個月(末期)的心理狀態進行問卷測評,監測臨醫學本科實習生在不同實時期的心理變化狀況,此量表內容共包括9個癥狀項目,分別是軀體化、強迫、焦慮、人際關系、抑郁、恐怖、敵對、偏執以及精神病性,表內共有90項子條目,每個條目均采用5級評分制度,即無1分,輕2分,中3分、偏重4分以及嚴重5分,每1個項目反映出實習生某一方面的心理癥狀情況,通過因子對其癥狀分布特點進行分析與了解。
調查方式采用現場集體調查,以不記名形式進行問卷測試,答題之前,向被調查實習生詳細講解問卷的正確填寫方式與相關的注意事項,并進行統一的指導,問卷填寫完成之后,當場收回,研究共發出36分問卷,收回36分,所有問卷均確認有效,有效率為100%。
數據分析處理。研究所得數據均以SPSS22.0軟件作統計,計量數據以()代表,差異行t檢驗;計數數據以[%(n)]代表,差異以χ2檢驗,P<0.05時有意義。
調查結查顯示,臨床醫學本科實習生于實習1個月時的人際關系敏感度、焦慮、軀體化以及偏執評分與全國常模相比明顯更高,P<0.05;實習6個月時,實習生的軀體化、焦慮以及強迫評分與全國常模相比明顯更高,P<0.05;實習11個月時,實習生的人際關系敏感度、軀體化、強迫、抑郁以及焦慮等評分與全國常模相比明顯更高,P<0.05。見表1。
分析臨床醫學本科實習生不同實習時期的心理健康狀況顯示,實習1個月與11個月時,實習生的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度以及偏執癥評分與實習1個月時相比明顯更降低,P<0.05,而強迫癥狀評分則明顯升高,P<0.05;實習11個月時,實習生的軀體化、偏執癥狀評分與實習1個月時相比明顯降低,P<0.05,但強迫癥狀、抑郁以及焦慮癥狀評分則明顯升高,P<0.05。見表1:

表1 臨床醫學本科實習生不同實習階段的心理狀況評分(x ±s,分)
受到長期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許多臨床醫學本科實習生在學校里一直接受的都是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雙方面的培訓,而對于一些突發情況、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學習則比較少,所以在進入臨床實習期時,學習生一旦遇到應激狀況或者是在人際溝通上出現問題,就非常容易因為無法應對實發事件,無法與他人良好相處等原因而出現心理問題,如果實習生長時間處于這樣的心理狀態,就非常容易生病,使其身心均感受巨大的壓力,進而影響到實習生的正常學習、生活以及身心健康,導致使體力[4]。心理上的潛力難以發揮,因此,全面了解醫學實習生不同實習階段的心理問題,給予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可以改善或消除實習生的各類心理問題,讓其在實習過程中維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狀態,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在提升實習效果的同時,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5]。
這年來,隨著現代醫療技術水平的提升,醫療模式對于醫務人員的專業素養、服務水準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在現代醫學教育模式當中,不僅要培養出更多德才兼備的優秀醫生,還需要其具備超強的心理素質,所以臨床醫學實習生實習期的心理狀態對其是否能在未來成為一個合格的醫療人才非常重要[6]。在本次調查研究中,發現臨床醫學本科實習生在不同的實習時期其心理特征也有所不同,如剛進入實習階段時1個月時,由于缺乏臨床經驗,臨床實習生無法熟練的應用各項臨床技能操作與理論知識,加上溝通能力方面的不足,在面對患者時經常表現出束手無策,一部分實習甚至連帶教教師的嚴厲教學方法都無法適應,進而表出在人際關系方面過度敏感、焦慮以及偏執等癥狀;加上臨床工作與課堂學習相比更加辛苦,實習生的軀體化癥狀也非常明顯[7]。而在實習6個月后,臨床實習生已經基本可以適應新的學習與工作環境,實習初期面對的各種壓力也有了明顯減輕,此時,實習生在臨床工作方面的積極性明顯提升,其在人際關系方面的敏感、偏執等癥狀開始慢慢消失,軀體化方面的癥狀也明顯減輕,但因為已經開始獨立進行診療,臨床要求更為嚴格,診療操作不能發生錯誤,加上懼怕遇到一些突發情況,實習生的精神時常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甚至持續存在焦慮情緒,且開始出現明顯的強迫癥狀。到實習11個月時,實習生需要同時承擔“實習醫生”與“畢業生”兩個角色,受到畢業考核與工作求職等多個方面的壓力影響,導致許多學實生無法在短期內完成這種角色上的轉換,一些學生開始對以后的執業前途產生懷疑心理,甚至會出現放棄醫療事業的想法,心理適應不良癥狀更為明顯,主要表現為軀體化、強迫癥狀、抑郁以及焦慮等不良心理,在人際關系方面也表現出過度緊張的狀態[8]。
綜上所述,臨床醫學本科實習生在實習期的不階段其心理健康方面均存在著不同的心理隱患,對此,教學醫院需對臨床醫學實習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給予高度的關注,并針對實性生不同的心理問題,采用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及疏導干預,確保醫學實習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為臨床培養出更多高素質、高水平的醫療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