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卓
(云南師范大學商學院 云南省昆明市 401420)
在當今社會我國的國力飛速提高,國家對高等教育人才的缺口越來越大。大學生群體得到了更多的重視。校園作為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場所。在高校學子的求學階段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校園的場地設計以及規劃可以對學生的生活習慣進行引導。一個好的學校路網結構規劃有助于校園活力的營造,校園區域的可讀性決定了學生使用該區域的頻率。校園的方向感、歸屬感和認同感在大學校園營造之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現在的校園建成后卻缺乏了相應的反饋機制,要準確的對校園狀況進行客觀的、合理的分析就需要科學有效的研究方式,采用成體系的研究方法。本文通過城市意象以及空間句段的研究方式對大學校區進行兩各方面進行研究。使用空間句法對學校的結構進行數據化的分析,將學校平面圖轉化為具體數據,空間句法的創始人比爾·希列爾及其研究伙伴經過大量的實踐證明了該方法可以揭示空間的結構形態,并把結構形態與使用者們的自然運動聯系在一起??臻g句法的研究切入點是空間認知和空間行為,通過此方法可以對學校的空間使用情況有一個客觀的認知。而城市意象的方法是對空間使用者的個體對空間感知的分析,通過收集人們直接或間接對空間的感知以及理解,整理使用者認知中的城市地圖,繪制整個區域空間的意向圖得到人們的主觀認知。對學校的人的空間感受以及空間結構數據化歸納做以對比,觀測其中的差異性并進行解釋。
本文以云南師范大學商學院海源校區為主體,整個校園占地約1000畝,建筑面積約46.3萬平方米。整個地塊由東西向的海屯路、科高路和南北向的科技路以及一條穿城鐵路線圍合而成,在建立空間句法模型前我們先繪制了校園的路網結構圖,通過發放問卷的方式獲得學生意象熱點以及個人的意象地圖。研究步驟分為以下幾步:
(1)匯總收集到的學生意象熱點,分析和繪制綜合意象圖。
(2)建立句法模型,研究意象熱點與校園路網之間的內在聯系
(3)獲得校園總平面圖,導入Depthmap 軟件,分析校園網絡結構,并對數據進行整合
(4)將兩組數據作以對比,分析其中的異同,得出結論。
通過圖像可以明顯的看出學校道路在使用過程中貫穿學校正大門處的道路是非常重要的軸線是設計者預定的學校軸心,但是在現實使用過程中學校最重要的道路變成了連接后門的南北向道路以及學校足球場旁的南北向道路。學校綠化片區、運動片區以及學生經常活動的地點也分布于兩條紅色軸線以及橙色軸線周圍,二幅圖片是基于Depthmap軟件分析的步深情況。以學生最常使用的后門為核心,顏色越鮮艷代表距離約遠。在顏色為紅色和橙色的片區 是深度最大的片區。而且在調查問卷中反映的情況,高達86%的學生在最不常去的區域選擇了在科技路旁的帶狀綠化片區,而49%的學生認為在西北角的教學區域使用率也極低,經過實地調研發現西北角的教學區域常年的使用人群基本上為舞蹈學院學生,其專業教室在西南角,如果將人群必要行為去掉,學生自發性的使用、了解該教學區域的寥寥無幾,且在這兩處地區均出現了景觀因人員使用較少導致的公服設施年久失修的情況如:人造池塘綠藻大量繁殖,花壇內的植被無序蔓延;而在深度值較小的藍色片區是學生最?;顒拥钠瑓^,在這個區域內學生們自主能動性較高,且景觀也在不斷進行翻修打理。這樣的結果與分析圖不謀而合。但在軸線圖中我們可以看到校園中理解度最高的幾條道路的位置,而與調查問卷中的結果卻有一些問卷調查結果有一定出入,現實是位于學校西南方位的正大門處63%的學生表示很少出入,連接大門處的東西向的道路除了車行功能以外基本形同虛設,而在軸線分析圖中入口處道路的理解程度以及集合度在整個道路體系超過大部分道路的數據,且南側片區的路網是整個校園中理解度最高的街道,這與學生的意象認知有極大的差異。整個南側片區絕大部分時間都缺少人員活動。經過實地調研后,發現原因在于慧宇樓廣場尺度過大場景空曠,且在設計的處理上過于刻板,整個廣場沒有動態要素。難以吸引學生前往,而廣場兩側的綠化區域連通性差景觀過于破碎,也讓人喪失了游憩的心理。
在城市意象方面學生給出的地形圖往往與實際比例相差較大,且不能夠準確有效的繪制出意象圖,對學校的道路網絡并不能非常熟練的指出相應的建筑位置。高達36%的人需要稍加思考才能辨別教學樓的方向以及位置。在繪制的意象地圖中絕大部分學生在繪制慧宇樓廣場時總會擴大1.5~2.0倍,這說明在學生的認知意象中慧宇樓廣場確實太過于寬闊;在繪制生活片區時又時常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縮小。
基于以上分析和數據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加強路網之間的聯系,增大道路的可達性,建設新的道路用以連接不常使用的區域。
(2)在慧宇樓廣場前適當添加動態要素如:流水、雕塑、噴泉等
(3)對校園內的植被進行甄選,盡量選擇一些對視野影響較小的植物,擴大人們的感知范圍。
在校園的使用及更新中將城市意象以及空間句法的手段引入觀察以及調研過程中是行之有效的,能較為準確的反映現在存在的問題。主觀印象和客觀的分析兩者相比對,找出它們之間存在的差異,發現它們存在的原因往往更容易找出問題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