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麗新 雷沙杉
(廣西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廣西南寧 530006)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多次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我國社會發展具有的方向性、指導性作用。這是習近平站在時代高度,以宏大的國際視野、從歷史唯物主義出發,用文化生態的角度,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優秀文化基因作出的最新理論指導,充分彰顯了其理論自信。本文通過對習近平傳統文化觀進行深入分析和探討,力圖從習近平傳統文化觀的內在邏輯及理論自信中,尋找在新時代背景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途徑和遵循的思想原則。
習近平傳統文化觀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不僅蘊含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深厚底蘊,同時突出體現習近平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到國家指導理論的高度。習近平傳統文化觀在社會發展、文化建設以及建立大國外交關系中都充分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高度理論自信。
在社會發展中的創造性運用充分彰顯理論自信。習近平在治國理政過程中,不斷總結深化黨的指導理論,指出新時代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新的內涵,這是解決當今國家治理問題乃至世界性問題的重要啟示。習近平強調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1]國家要想繁榮昌盛,社會必須要和諧發展,要和諧發展就要找到社會關系中的平衡點,要想找到這個平衡點,就要進行社會建設和改革。習近平對此有過許多經典論述,如“為國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薄吧茷檎?,弊則補之,決則塞之要適應現代社會治理發展變化及其新要求,提高政府管治效能,不斷提高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盵2]這些重要論述充分說明習近平深刻把握社會發展規律,并洞悉古代治國理政方略,在治國理政過程中善于運用兩者內在的邏輯聯系,把治國理政之要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精心用典,用最簡單的話語闡述了富有哲理性的內涵。充分體現了習近平對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同時充分彰顯了其理論自信。
在文化建設中的創造性運用充分彰顯理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在眾多場合引用的古文經典既結合當時語境對古典進行闡釋,同時又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形成了他獨有的個人風格,有其個人特有的魅力。文化是人類進步與創造力的源泉,中國傳統文化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習近平傳統文化的歷史基礎,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來源,是中華民族的特有的文化軟實力。因此習近平在很多重要場合都論述強調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特別強調其在文化建設中的引領性作用。如習近平曾引用‘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闡釋了作為知識分子,要深刻認識文化的重要性,應擔當的家國情懷。以此來不斷激勵廣大知識分子要有擔當精神。在全國政協會議時講到‘我們不能被輕歌曼舞所誤,不能隔江猶唱后庭花’‘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以此來激勵廣大文藝工作者要銘記歷史、傳承文化,要緊緊依靠作為文化源頭活水的廣大人民。習近平深知民族文化對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作用,對文化建設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帶頭學典用典,為全國人民做出了榜樣。
在建立大國外交關系中的創造性運用充分彰顯理論自信。習近平在對外交往過程中,帶頭做好國家的文化輸出,讓全世界人民認識到一個不一樣的中國。建立大國外交關系是一個國家對外交往、打開對外開放的重要基礎,習近平傳統文化觀的對外交往思想,主要有三個層面的深刻內涵,首先第一層面“結識志同道合的朋友”,習近平引用‘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經典名句向全世界表明我國廣交朋友的理念,通過各方交流合作,促進人類文明的互鑒,在交流互鑒中不斷提升自身。第二層面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積極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習近平總書記用‘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闡釋了中國的初心,闡釋了‘一帶一路’的初心,旨在為世界各國分享中國經驗、中國方案,與其他國家一起共同進步,繁榮發展。第三層面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用‘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瘉黻U述世界大同的初衷,呼吁全球擴大開放合作交流,彰顯了東方智慧,彰顯了古代天下大同思想在新時代的理論自信,同時促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運用和發展。習近平用國際的視野、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來看世界的發展,他的外交思想帶有深刻的中華文明烙印,他將古代與現代、本國與世界兩種不同時空、不同維度以習近平傳統文化觀連接起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自信。
習近平傳統文化觀的理論自信是理性的自信,是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厚底蘊的自信,是基于對自身客觀實際與科學判斷而產生的理性的自信,是基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的正確的科學的自信,其理論自信具有深厚的思想底蘊、生命力底蘊、價值底蘊。
思想底蘊。習近平傳統文化觀是新時代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內涵而產生的創新性理論,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思想邏輯來源于兩個方面。首先,習近平傳統文化觀的內在邏輯來源于馬克思主義文化觀。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其本質在于用生產與發展、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來解釋社會歷史的發展,解釋人類的生產方式,同時強調文化作為觀念的上層建筑,對社會各方面各領域都起到基礎性影響。因此,文化發展的本質就是文化不斷與整個人類社會相互融合的動態發展過程。馬克思文化觀的基本觀點為習近平傳統文化觀提供了理論基點。其次,習近平傳統文化觀與中國共產黨文化觀一脈相承。中國共產黨文化觀的本質在于,以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為邏輯起點、理論指向,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理論支撐點,形成完整的系統理論。而習近平傳統文化觀正是基于兩者的理論之上,結合新時代中國實際發展而來。中國共產黨關于文化的建設強調要重視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創新發展,如中國的歷代領袖人物毛澤東、鄧小平等也曾強調要重視中國傳統文化對社會文化建設發展的相關理論。毛澤東提到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要取精華去糟粕,這是發展民族新文化理論的必然。鄧小平認為對于中國傳統文化,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持兼容并蓄的態度。這些關于文化的觀點成為習近平傳統文化觀的思想來源、哲學基礎,成就了習近平傳統文化觀深厚的思想底蘊,也奠定了其理論自信的基礎。
生命力底蘊。習近平傳統文化觀與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和中國共產黨文化觀一樣也具有相同的理論品質:即人民性、創新性、包容性。首先習近平傳統文化觀的人民性品格決定了其具有深厚的生命力底蘊。馬克思主義文化觀作為‘時代精神的活化石’和‘人類文明活的靈魂所在’其本質在于它的人民性;中國共產黨文化觀的本質觀點也強調了其對民族文化的引導作用,其最突出的特點也在于它的人民性,因此習近平傳統文化觀也同樣具有人民性特點。其次習近平傳統文化觀創新性的理論品格決定了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習近平強調“我們的哲學社會科學有沒有中國特色,歸根到底要看有沒有主體性、原創性。”[3]習近平所強調的主體性和原創性就是當前社會文化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特征。習近平傳統文化觀就是最具代表的典型理論。最后,習近平傳統文化觀的包容性品格決定了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包容性是習近平傳統文化觀的重要品質和特征,從理論發展來看,習近平傳統文化觀囊括的內容眾多,是普遍性和特殊性內容的結合,其本質是實踐的、與時俱進的理論。從思想來源看,習近平傳統文化觀汲取了中國上下五千年文化中關于政治、經濟、文化、科學等一切有價值的部分,結合馬克思主義文化觀、中國共產黨文化觀,內化于社會建設中,三者的結合突出體現了習近平傳統文化觀包容性的特點。正是習近平傳統文化觀所具有的包容性特點,才決定了其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奠定了習近平傳統文化觀的理論自信。
價值底蘊。習近平傳統文化觀的形成邏輯決定了其具有深厚的價值底蘊,經過研究分析不難發現,習近平傳統文化觀的形成遵循一定的邏輯。首先從它形成的歷史邏輯來看,它是在批判當前存在的錯誤社會思潮的基礎上提煉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點的理論。近現代中存在的錯誤思潮多種多樣,當前社會上主流的錯誤社會思潮主要有兩種即‘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保守主義’。其次從它形成的理論邏輯來看,習近平傳統文化觀其理論基點來源于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其內容建基于中國共產黨文化觀以及對其的時代性的發展,其本質是對兩者的繼承和發展,是一脈相承的理論。同時習近平傳統文化觀是站時代高度提出的具有學理性的理論,因此它又是與時俱進的。最后從它形成的實踐邏輯來看,習近平提出我們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習近平傳統文化觀是習近平基于自身深厚文化經典的理論功底,不斷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時代內涵而形成的,是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不斷推進的必然選擇。因此,從習近平傳統文化觀形成的邏輯來看,其具有深厚的價值底蘊,是指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然選擇。
習近平強調,在建設社會主義事業過程中,要重視文化的力量,重視作為指導社會發展的理論,不斷增強我們理論自信和戰略定力。習近平傳統文化觀作為習近平治國理政所提煉出的真知灼見,我們要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踐行這一理論。因此必須要毫不動搖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科學應對各種錯誤社會思潮、要與時俱進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
要毫不動搖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強調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基點, 中國共產黨文化觀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內容,在邁向偉大復興道路上,要充分發揮兩者的內生作用。習近平傳統文化觀作為兩者的時代延續,其內在包含的底蘊文化以及外在衍生的內涵都以上述兩者為理論基點,因此,在當前文化不斷凸顯其內生性力量的時代下,要提高我們的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就要學習習近平傳統文化觀的理論內涵,深刻把握其思想要義。踐行習近平傳統文化觀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首先就必須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持有高度認同感,做到真學真用,只有這樣才能自覺抵制各種錯誤理論,堅定自身的戰略定力。其次要做到科學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并不是一句空喊的口號,而是要做到科學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最根本特征在于其科學性、實踐性,解決問題時應該堅持客觀剖析現實社會關系與堅持歷史演進規律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堅持習近平傳統文化觀,不斷增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自信。
要科學應對各種錯誤社會思潮。當前,我們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受到多種錯誤社會思潮的挑戰及威脅,這些錯誤的社會思潮都帶有明顯的特征,比如民粹主義,帶有明顯的政治色彩,試圖摧毀我們民族文化的根基,進而達到其政治手段的目的。比如歷史虛無主義,其存在目的就是試圖摧毀國家文化根基,本身帶有較強的腐蝕性。其試圖利用現代社會心理特點消解中國人民進行的偉大斗爭。還有功利主義,其帶有極強的功利色彩,長此以往,如果任由這種錯誤思潮在社會上蔓延,必定對社會的和諧發展帶來嚴重阻礙。上述兩種錯誤思潮只是當前較為突出明顯的且危害性較強的部分,當前社會還存在其他各種錯誤社會思潮,這些錯誤的社會思潮對于當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理論自信帶來嚴重的消極影響。因此,當前緊迫任務就是要科學應對各種錯誤社會思潮。
要與時俱進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理論的運用和理論的創新必須以歷史條件和歷史環境為基本前提,也就是要堅持在實踐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由于社會發展是一個動態的歷史過程,因此必須要與時俱進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首先要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通識推廣,必須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自信。廣大人民群眾作為社會發展的基石,作為歷史的推動者,那么人民群眾就要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學習者與推廣者,就要不斷提升他們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先進文化、當代文化相融通的能力,從而形成全民學習、全民推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型性發展的新局面。其次要發揚習近平傳統文化觀的內在涵義,既要保持其基本內涵不變又要與時俱進進行理論創新,不斷提升其在實踐中的融合性、有效性和真理性,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檢驗效果,檢驗效果從其本質來說是影響理論創新的關鍵因素。一個理論的自信度取決于它本身的真理性,毛澤東說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因此實踐作為反映理論是否有效的具象化表達,理論必須隨實踐的改變進行適時變化。“堅持與時俱進,堅持在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不斷增強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進而提升理論在實踐檢驗中的效果,才能提升理論自信的強度”[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