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銘
(云南師范大學 云南昆明 650000)
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的城市人口首次超過了農村人口,在此之后,美國的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人口也快速增長。特別是隨著工業化在美國的迅速蔓延,美國部分城市的中心區環境惡化、住房擁擠、種族問題嚴峻等問題不斷浮現。與此同時,美國郊區快速發展,郊區人口也增長迅速。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的郊區逐漸形成規模,特別是隨著汽車的普及,許多上層階層以及中產階級都開始遷出中心城區,搬向郊區。隨著美國郊區化的發展,中心城區的問題越發嚴重,城市凝聚力不斷下降,特別是安全問題的凸顯,使得該區域的發展舉步維艱。加上美國的稅收政策、住房政策以及鐵路建設、住房補貼等都更傾向于郊區,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中心城區社會問題的惡化。落后、破舊的中心城區成為了美國城市社會問題的重要滋生地之一,許多城市的市中心在教育、醫療等方面都與郊區存在巨大的差距,而如何解決市中心所反映出的問題與振興城市中心也成為當今美國政府急需解決的難題。因為盡管美國郊區發展迅猛,中心城區呈現出眾多的問題和頹勢,而且不解決好該區域的問題也會影響美國的社會穩定。
1970年美國人口統計顯示郊區人口已經超過了中心城市,這意味著美國城市化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大轉折:中心城市失去了大都市區中的絕對優勢地位,郊區成為大都市區發展的主體。這樣的轉變加劇了中心城區的人口大量流失、就業向郊區擴散、城市越發衰敗貧困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和中心城市的發展趨勢引起了美國社會各界的關注,因而二戰后美國歷屆政府都采取了振興中心城市的措施,力圖改變這樣的發展概況。[1]
由于內城迅速衰敗,中心城市政府財政破產,加上秉承“大政府”政策的民主黨自大蕭條以來長期執政,聯邦政府對地方政府援助撥款逐年提升,其援款在地方政府財政支出中的份額逐年增加,至1960年, 聯邦政府對地方政府的資金援助已經占地方政府總支出的14.5%。[2]
二戰后,美國陸續實施了“城市更新計劃”與中心城市改造、向“貧窮”宣戰等等政策,力圖解決美國市中心區的問題。例如,美國政府通過1949年和1954年的《住房法》開始推行“城市更新計劃”,該計劃旨在解決其中心城市面臨的住房緊張、經濟衰退、社區萎縮等社會問題,并主要通過聯邦財政補貼形式,以公共住房為切入點,依靠房地產開發商,在地方政府參與下對中心城市的衰敗社區進行區域治理。但由于該項計劃并不能很好地調動地產開發商的積極性,也不能有效地帶動城市的整體改造,聯邦政策的重心也由原來的住房建設開始轉向城市的綜合開發。之后為了平衡政府、民眾和開發商之間的利益,國會通過了1954年《的住房法》,并據此對“城市更新計劃”進行了修改,非住宅建設的比例在該計劃中也開始逐年提高,從最初的20%提升到1965年的65%。[3]據統計在1966年, “城市更新計劃”共拆除了中心城市25萬套住房,涉及超過百萬居民,而同期能夠享受“原地拆遷”的公共住房卻只有4.6萬套。[4]在該計劃的后期,城市更新的方向發生了改變,主要向非住宅建筑傾斜,房地產開發商和資本家的利益得到鞏固,而原本的公共住房援助目標也被逐漸遺忘。雖然該運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心城市經濟的進一步惡化,但最后由于利益分配的不均勻和執行方式的不恰當,使得該運動的成效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城市中心區域社會問題的嚴重程度。
除了聯邦政府層面的努力之外,美國各城市政府為了有效地解決城市中心區的問題,還廣泛的應用了以下幾種規劃和設計發展戰略:增加步行街、改建室內購物中心、寫字樓的開發、建設重大活動場所、提高交通能力等。[5]
面對嚴重的問題和嚴峻的發展趨勢,中心城市自身也開始尋求擺脫危機的對策。在進入21世紀以來,美國各地加快中心城區的復興進程,也有部分城市取得一些成績。例如,亞利桑那州的鳳凰城的倉庫區、佛羅里達州奧蘭多的創意村、加州長灘的市中心等等。美國城市也認識到它們在廢棄的建筑和破舊的工業空間中忽視和浪費了眾多的價值。
鳳凰城在二戰后得益于各種原因得以快速發展,并在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初期的20年里,鳳凰城的面積增長了47%,吞并面積總計156平方英里,是曼哈頓面積的六倍,大部分吞并都發生在市中心北部。在該時期,鳳凰城的人口和土地面積都在快速增長。現在,鳳凰城成為了全美第六大城市。[6]但在20世紀60年代,鳳凰城繁華的市中心也曾因70年代的郊區熱潮,人口開始逐漸流失。上世紀90年代初,鳳凰城的市中心在晚上和周末就會變成一座空城。許多白天在城市中心工作的人都離開鳳凰城中心區,因為那里沒有適合他們居住的地方和娛樂的場所。而且在美國城市更新時期,鳳凰城的市中心核心地區的發展基本上處于停滯的狀態。[7]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90年代初,鳳凰城市區的停車費是所有大城市中最便宜的,因為該地區有很多空置的土地。
為了更好地利用鳳凰城市中心的土地資源和促進該地區的經濟發展,當地領導對鳳凰城市中心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造和復興計劃。
第一,加快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在2018年覆蓋了28英里的中環道谷地地鐵輕便鐵路的建成和開通對于鳳凰城市中心區來說是意義非凡的,為該地區帶來了更多的人流量。該地區的居民和企業主辛迪.達克(Cindy Dach)說:“鳳凰城市中心的人口密度隨著新開發項目的增加而增加,街道上越來越多的人使這一地區變得更加活躍。”
第二,對鳳凰城當地的空閑倉庫區進行改造。鳳凰城擁有一個缺乏凝聚力的市中心。前幾年,開發商們接受了這一建議,將鳳凰城南部一個早已被遺忘的倉庫區變成了科技公司、娛樂和居住地的中心。原本是倉庫區的的工業空間也吸引了一大批企業的到來,在其周圍也涌現出眾多小型和初創的公司。許多工人也陸續搬到這個改造后的倉庫區。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和亞利桑那州的就業數據,自1995年以來,鳳凰城市中心的就業人數增加了近兩倍,達到66,000人。現在有280多家科技公司位于鳳凰城中心,該地區的人口預計到2022年還將達到近22 000人。這與上世紀90年代中期鳳凰城不到兩千名居民具有明顯的增長。[8]人口的增長為鳳凰城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同時也擴大了當地市場,推動鳳凰城經濟和基礎設施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鳳凰城市中心區的發展。
第四,鳳凰城通過對中心區內的貧民窟重建,減少貧民窟或者破舊的環境、受損的基礎設施和空置的建筑對社區的健康、安全和福利產生短期和長期的負面影響,還有避免導致私人投資的減少,造成稅收損失和投資減少的惡性循環。在此情況下,鳳凰城重點出臺了八個重建區計劃,以此來減少貧民窟對市中心的負面影響,分別是希望六號特別重建區、政府商場重建區、市區重建區、布克T.華盛頓重建區、特別重建區、東湖公園重建區、天港中心重建區、第七街及七角道重建區。鳳凰城重建區的界線和區域涵蓋了市區的很大一部分,還包括了中心商業區和許多具有歷史意義和非歷史意義的街區,而且重建的區域也是州、縣和地方政府的中心。因此,可以說,鳳凰城的八個重建區對于振興該地市中心區有著重要的意義。
綜上所述,可以發現,隨著美國城市化和郊區化的快速發展,美國部分城市出現了市中心與郊區發展失衡的問題,市中心區經濟萎縮、社會問題嚴重等問題,針對這樣的情況,美國各級政府為了更好地利用市中心區的優勢,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以及投入大量的財政來解決中心區存在的問題,以此來創造一個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和居住環境,吸引更多地人返回中心區居住,從而帶動該區域的經濟發展。通過研究美國對于市中區改造和復興的案例,可以發現當一個地區的城市化發展一定程度時,容易產生各種的問題,需要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來解決這些不利于城市發展的難題,不能忽視城市在發展過程中所呈現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