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琳莉,王秋琴,宋玉磊,徐桂華,蔣 斌,柏亞妹
南京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江蘇210023
國家對中醫藥事業的扶持、人民群眾對健康觀念的轉變和養生保健的重視,為中醫護理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和社會基礎[1‐2]。中醫護理發展離不開人才,中醫護理人才是中醫護理事業發展的基礎和保障,是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的第一資源[3]。中醫護理起步晚,中醫護理人才隊伍水平參差不齊,缺乏完善的中醫護理人才評價體系,導致無法合理配置人力和績效考評,嚴重制約了中醫護理的可持續發展[4]。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師資格認證中心承擔了中醫藥多專業的職稱考試評價工作,積累了豐富的考核經驗,但考試方式以筆試為主,不能很好地體現中醫護理專業技術特點,中醫護理專業衛生技術職稱面臨取締危機。因此,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委托本課題組進行調查研究,完善中醫護理人才評價體系,旨在為中醫護理培養、晉升和評價提供參考依據。
1.1 編制專家咨詢問卷與方法 成立課題組,課題組由6 人組成,包含3 名博士、1 名碩士和2 名研究生。研究組成員查閱護理職稱、中醫護理人才相關文獻,并進行頭腦風暴后形成訪談提綱,對南京市某三級甲等中醫院護理管理者進行半結構質性訪談。通過整理分析訪談資料,對中醫護理人才按初級、中級和高級職稱進行分層評價,經課題組反復討論、修改,編制問卷,形成中醫護理人才分層評價指標體系函詢問卷初稿。問卷包含3 部分。①致專家信:介紹研究背景、目的和填表說明。②問卷主體:調查不同職稱級別的中醫護理人才評價指標的重要程度,包含9 個一級指標、37 個二級指標和145 個三級指標。請專家按Likert 5 級評分法對各指標逐條評分判斷重要程度,包括不重要、不太重要、一般重要、重要、很重要5 個級別,依次計1~5 分,設置專家修改欄和補充內容欄,供專家修改或補充指標。③專家情況調查表:包括專家一般資料、對函詢內容的熟悉程度和判斷依據等。
1.2 專家入選標準 2019 年12 月—2020 年3 月,從全國范圍內的三級甲等中醫院(中西醫結合醫院)和中醫院校邀請了臨床護理專家、護理管理專家和護理教育專家共33 人。專家入選標準:①臨床護理專家要求本科及以上學歷、主管護師及以上職稱、三級甲等中醫院工作15 年以上;②護理管理者專家要求本科及以上學歷,副主任護師及以上職稱,三級甲等醫院從事臨床護理工作10 年以上,現任或近5 年內擔任護理部主任(副主任)、科護士長、護士長;③護理教育專家要求碩士及以上學歷,副教授及以上職稱,中醫護理院校工作10 年以上,現任或近5 年內擔任護理學院院長(副院長)、教研室主任等。
1.3 指標篩選標準 于2019 年12 月—2020 年3 月采用德爾菲專家函詢法,通過郵件、微信等方式發放2 輪專家函詢問卷。問卷回收后,根據專家評分和意見進行整理分析,計算出每個條目的重要性評分和變異系數,兩輪函詢的條目篩選標準為重要性均值>3.5 分、變異系數<0.25、滿分比>20%,課題組集體討論后對指標進行篩選、確定和完善。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Excel 2010 和SPSS 20.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錄入及分析。采用頻數、百分比、均數、標準差等反映指標重要性,以問卷回收率反映專家積極性,權威系數反映專家權威程度,變異系數和肯德爾和諧系數反映專家意見的協調程度,并對肯德爾和諧系數進行χ2檢驗。
2.1 專家一般情況 2 輪均函詢33 名專家,來自全國范圍內12 個三級甲等中醫/中西醫結合醫院和5 個中醫院校,均為女性,年齡30~39 歲5 人,40~49 歲15 人,50~59 歲12 人,≥60 歲1 人;工作年限:10~19 年7 人,20~29 年11 人,≥30 年15 人;從事中醫護理工作年限:<10 年1 人,10~19 年10 人(30.30%),20~29 年9人,≥30年13人;學歷:本科23人,碩士7人,博士3人;職稱:中級2 人,副高級14 人,高級17 人。
2.2 專家積極性、權威程度及意見協調性 本研究共進行2 輪專家函詢,第1 輪和第2 輪問卷有效回收率分別為100.00%(33/33)、93.94%(31/33),兩輪均有專家提出建設性意見。專家權威系數(Cr)為專家對研究內容的熟悉程度系數(Cs)和專家判斷系數(Ca)的算 術 均 數,即Cr=(Ca+Cs)/2。第1 輪 函 詢 的Ca 為0.888,Cs 為0.830;第2 輪 函 詢 的Ca 為0.887,Cs 為0.826;權威系數分別為0.859,0.856。兩輪專家函詢變異系數分別為0.035~0.232 和0~0.231,肯德爾和諧系數分別為0.136,0.168,肯德爾和諧系數檢驗有統計學意義(P<0.001)。
2.3 中醫護理人才分層評價函詢結果 經過2 輪專家函詢,專家意見趨于一致,函詢結束。最終形成由9 個一級指標、39 個二級指標、145 個三級指標組成的中醫護理人才分層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表1 中醫護理人才分層評價指標體系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3.1 構建的護理人才分層評價指標體系具有科學性和可靠性 專家資質、專家的積極性、權威程度、專家意見協調程度決定了研究結果的科學性和可靠性[5]。本研究邀請的專家專業覆蓋護理管理、中醫護理、臨床護理和護理教育,專業領域廣泛,尤其注重臨床護理人員的意見。專家工作年限20 年及以上、從事中醫護理工作年限10 年及以上、碩士及以上學歷、副高級職稱以上的專家占比高,專家代表性強。2 輪函詢問卷回收率分別為100.00%和93.94%,說明專家對本研究內容關注度高,積極性較高。專家Cr 均>0.8,說明本研究專家權威性高[6]。2 輪函詢各指標變異系數均較小,肯德爾和諧系數分別為0.136,0.168(P<0.001),說明專家協調度好[7],本體系指標獲得專家的一致認可,保證了指標的可靠性。
3.2 中醫護理人才分層評價指標體系內容分析 評價護士能力的方式之一為職稱體系,目前護理職稱評聘重視科研成果,受護理學科整體水平的影響,護士較難獲得高級職稱,且現行職稱多為西醫護理職稱,中醫醫療機構護理人員亦如此,不能體現中醫護理學科發展,不能評價中醫護理人才的專業能力,缺少科學性和合理性[8‐10]。因此,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師資格認證中心提出健全中醫護理人才分層評價體系,為全國衛生技術資格中醫護理專業職稱提供依據。本研究根據護理職稱將護理人才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職稱3 層,從準入標準、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3 個維度對各級中醫護理人才進行評價,體現了評價體系的完整性和系統性。準入標準方面,為了與西醫護理職稱人才評價體系相適應,本研究中人才準入標準參照了西醫護理職稱且獲得專家認可。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方面,現有職稱晉升標準倚重論文和科研成果,忽視了臨床護理實踐,缺乏激勵護士服務臨床的內驅力[11]。本研究人才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等級分明清晰,各級別職稱晉升要求明確,為護士職稱晉升提供了明確的能力發展方向。初級職稱人才評價主要側重于中醫護理理論和中醫護理實踐,中級職稱人才要求理論更深化和護理實踐更加專業化和專科化,增加了中醫護理教育和科研層面的考核內容,并量化了具體的評價標準。高級職稱人才評價側重于對中醫護理理論、實踐、管理、科研和教育研究和創新,評價標準中包含了副高級和正高級兩個職稱級別的評價細則。除此以外,本研究構建的體系可操作性強,將理論與實踐結合,注重中醫護理人才的綜合能力,中醫護理特色鮮明,指標體系體現了護士知識、技能與具體工作業績結合,評價指標除“醫學統計學方法及其運用”重要性均數為3.93 分,其余各指標重要性評分均>4 分。
3.3 構建中醫護理人才分層評價指標體系的意義護理人員的晉升和評價是醫院人力管理的重要部分,對提高醫院護理效率和人才激勵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12]。相較于西醫護理人員,中醫護理人員在實際工作中需要執行更繁雜和耗時的中醫護理項目,而現有人員管理和評價體系對中醫護理人才評價缺乏專業性和針對性。本研究構建的中醫護理人才分層評價體系創新了護理人員的評價方式,為護理管理者進行人才評價和管理、完善院內護理人員職稱結構提供了新思路;體系中各職稱分級詳細列出了評價內容,可為中醫護理人才的培養提供理論依據,使中醫護理的培養更有針對性和目的性;中醫護理人才分層評價指標體系還為中醫護理人員提供了新的晉升通道,減輕了職稱晉升的壓力,為中醫護理人員的個人職業生涯發展提供了方向,有助于提高中醫護理人員從業積極性。同時,提供了新的規范和標準,響應了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可促進中醫護理學科的發展。
本研究創新性地構建了中醫護理人才分層評價體系,既為全國衛生技術資格考試提供依據,也給中醫醫療機構評價人才和管理人才提供了參考,為中醫護理人員個人職業生涯發展指明了方向。由于時間有限,未進行臨床實踐和結果評價,在今后的實踐研究中有待進一步深入挖掘和調整指標,以提高該體系的臨床適用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