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艷慶
山西省腫瘤醫院,山西030001
在頭頸部腫瘤放射治療時,放射線在殺死腫瘤細胞的同時,還會損傷放射野內的正常組織,其中皮膚損傷和口咽黏膜損傷比較常見[1]。頸部皮膚較薄、摩擦多,且汗腺和皮脂腺較多[2],易加重損傷;口腔黏膜組織對放射線非常敏感,在放療過程中放射野的微血管管壁會發生腫脹、痙攣,管腔變窄或堵塞,導致腺體分泌減少,口腔自潔作用減弱,病人出現咽喉干痛、吞咽困難、口腔黏膜潰瘍甚至感染的情況[3]。皮膚和黏膜損傷不僅影響病人的美觀及生活質量,嚴重時還會使病人被迫停止放射治療,從而影響放療療效[1]。諸多研究顯示,預見性護理應用于腫瘤病人效果滿意[4‐9]。因此,本研究將預見性護理干預應用于頭頸部腫瘤放療病人中,探討其應用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3 月―11 月在山西省腫瘤醫院行調強放療的病人120 例,所有病人均經組織病理學檢查診斷為頭頸部腫瘤,其中,鼻咽癌59 例,口腔癌(腮腺、牙齦、扁桃體、舌癌、唇、頰黏膜、口底、口咽、硬腭腫瘤)46 例,喉癌15 例。按入院時間進行編號,單號為觀察組,雙號為對照組,每組各60 例。觀察組:男39 例,女21 例,年齡18~75 (59.35±3.76)歲;對照組:男42 例,女18 例,年齡23~78(57.92+3.62)歲。兩組病人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預方法
1.2.1.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護理。病人入院后,由責任護士進行放療前口頭宣教放療的目的、可能出現的并發癥、日常生活注意事項、照射野皮膚護理、保持口腔衛生、口腔功能鍛煉方法等相關知識。
1.2.1.2 觀察組 給予預見性護理干預。護士長帶領主班護士及7 名責任護士組成健康宣教小組,護士長和主班護士負責質量審核及執行監督。宣教小組查閱科研文獻,歸納頭頸部腫瘤放療常出現的并發癥,依據病人的個體差異結合臨床經驗制定護理干預措施,并印制健康教育處方發放給病人。①預見性心理護理:責任護士向病人介紹頭頸部腫瘤放療期間的注意事項和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如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和放射性皮炎的臨床表現和分期、口腔功能鍛煉的重要性、鍛煉步驟及其持續時間等相關知識及應對技巧,減輕病人的焦慮、恐懼等情緒。②飲食指導:放療過程中,由于腫瘤本身引起的能量消耗以及吞咽困難、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會影響病人的食欲和進食能力,護理人員指導病人選擇高蛋白、高維生素、營養豐富、易消化的軟食補充機體消耗,少量多餐,以微溫或涼為宜;放療引起口腔黏膜損傷和口腔潰瘍時,要忌食辛辣等刺激性的食物,這對病人預后和機體恢復有重要意義;告知病人放療前后30 min 不進食,多飲水;每周對病人營養狀況進行評估,幫助病人制定飲食計劃,對于有重度放射性口腔黏膜炎且吞咽困難者,需通過外周靜脈或中心靜脈輸入營養物質,補充能量和蛋白質。③放射野皮膚護理:放療前即發放放射野皮膚健康教育處方,指導病人穿寬松的內衣內褲,避免衣物摩擦,頸部可用柔軟光滑絲巾保護;保持放射野的皮膚清潔、干燥,清洗時勿用堿性肥皂,毛巾要柔軟且不能用力擦洗;放射野皮膚禁冷熱敷;禁止在照射部位粘貼膠布和涂抹刺激性藥物;放療前應摘掉金屬制品,如假牙、項鏈等飾品;避免陽光下暴曬;電動剃須刀剃胡須時防止損傷皮膚感染;有瘙癢、干性脫皮時忌用手抓撓;責任護士每周評估病人皮膚狀況,根據病人皮膚損傷分級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10]。④口腔黏膜護理: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口腔衛生狀況以及免疫力的下降。放療前對病人口腔進行全面檢查,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病人口腔衛生狀況;放療期間戒煙、戒酒;晨起、每次餐后、睡前選用軟毛牙刷刷牙,使用牙線清潔牙齒,每日1 次;用生理鹽水或醫生指定的漱口液漱口,每日4~6 次;三餐前后采用“三步漱口法”漱口;每日做張口、鼓腮、叩齒、彈舌、咽津、口腔按摩等口腔功能鍛煉。推薦應用冷療(口含牛奶冰棒等)、含服蜂蜜或綠茶冰塊等降低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發生率及疼痛程度[11‐15]。⑤保持定位及擺位的準確性:每次放療時,技術員給病人擺位后,勿隨意移動身體,防止射線移位損傷正常組織。⑥出院指導:告知病人放療結束后,皮膚反應以及口腔炎會逐漸減輕,病人出院時責任護士評估病人皮膚和口腔黏膜情況,并給予針對性的出院指導,出院1 周電話隨訪。
1.2.2 觀察指標 ①放療結束后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74(GQOL‐74)調查病人的生活質量,比較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生活狀態4 個維度得分,得分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高[16]。問卷由病人自行填寫,個別不能填寫的由家屬或責任護士協助完成。②記錄兩組病人放射性皮炎、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等的發生情況。在病人放療結束后復查時或者通過微信、電話隨訪獲得。
1.2.3 統計學方法 采取SPSS 23.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生活質量得分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病人生活質量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生活質量得分比較(x±s) 單位:分
2.2 兩組病人放療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病人放療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單位:例(%)
高春亞等[5‐7]的研究結果表明,預見性護理能有效降低腫瘤病人口腔黏膜炎的發生率,有效提高放療病人的生活質量,降低其負性情緒水平。基于此,本研究對頭頸部腫瘤放療病人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如放射性皮炎、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口腔干燥)進行分析,查找出這些并發癥的原因,制定一系列預防頭頸部腫瘤放療并發癥的護理措施,給予病人個體化的指導。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病人放射性皮炎、口腔黏膜炎、口腔干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實施預見性護理干預可增強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提高病人參與治療的積極性、主動性,使病人主動對容易出現的不良反應進行有效預防,自身抵抗力及對放療的耐受能力增強。本研究實施的預見性護理以病人為中心,從病人的飲食、皮膚、心理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護理,并在病人出院后通過電話、微信等對病人進行隨訪,發揮了護理人員的主觀能動性,減輕了病人的負性情緒,提高了醫患配合度,從而提高了病人的 生 活 質 量[13‐15]。
隨著醫療體制的改革,臨床護理模式也在不斷變化,且人們發現心理及社會因素對病人生存質量的影響不容忽視[16],而常規護理缺乏預見性、主動性,對不良反應的預防不足,因此,護理人員應該轉變思維方式,對病人潛在的健康問題給予更多的關注,將預見性護理運用在腫瘤病人的放療過程中,做好病人的健康宣教,對可能出現的并發癥進行預見性護理,避免或減少護理并發癥的發生,從而提高護理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