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清華,陳 超,栗雪琪,薛博文
1.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北京100191;2.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生活節奏隨之加快,伴隨而來的是社會壓力的進一步加大。在此背景下,抑郁癥發病率呈現出不斷增高且向青壯年人群蔓延的趨勢。抑郁癥病人普遍在思維、感知以及行為等多個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甚至伴有精神癥狀,受家庭等一系列因素的綜合影響,病人容易發生抑郁等各種負面心理,當嚴重到某種程度時,會誘發自殺甚至傷人之類的過激行為,給病人及其家人埋下嚴重隱患。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對伴有精神癥狀的抑郁癥病人提供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干預,能夠有效調節他們的心理狀態[1]。為探究心理護理干預在改善此類病人心理狀態方面的作用,本研究選取232 例伴有精神癥狀的抑郁癥病人為對象進行個體化心理護理,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9 月—2019 年9 月來北京大學第六醫院接受住院診治的232 例伴有精神癥狀的抑郁癥病人為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116 例。對 照 組:男72 例,女44 例;年 齡22~57(38.86±4.73)歲。試驗組:男74 例,女42 例;年齡20~59(38.94±4.68)歲。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及診斷標準對伴有精神癥狀的抑郁癥的判定;自愿參與研究。排除標準:有嚴重身體疾病的病人;智力缺陷病人;無法正常溝通的病人。
1.2 方法
1.2.1 干預方法 對照組病人給予常規護理干預,如用藥指導、健康教育等。試驗組病人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針對性心理護理干預。①護理人員通過全面、細致的調查,獲取目標病人的相關信息,包括個人成長經歷、當前所處的生活環境、學歷水平等,然后在此基礎上開展目的明確、針對性較強的健康教育,如癥狀、誘因以及治療方法等,以此增加目標病人對自身疾病的認知,進而幫助他們逐步樹立起戰勝病魔的強大信念;重視和做好病人家屬的工作,要求他們學會如何關心和支持病人,讓病人能夠真切感受到來自親人的溫暖,堅定病人戰勝抑郁癥的決心和信心[2]。②護理人員在護理工作中應主動且深入地和病人進行相關交流,借機深入病人內心,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態,立足病人實際制定和實施個性化疏導方案,綜合利用包括注意力轉移法以及宣泄法在內的諸多方式,排解其負面情緒,使病人能夠進入一種心理放松的狀態。③以病人家屬為對象,做好相關的健康教育工作,扭轉他們對這種疾病的不正確認知,提升他們的配合度,引導和幫助他們營造出和諧的家庭氛圍,在構建起良好社會支持系統的同時,也構建起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統,幫助此類病人更快、更好地恢復健康。④做好對病人的用藥指導。在為病人用藥時,先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對藥物的基本原理、用藥目的和相關注意事項予以簡明扼要地介紹,叮囑病人在規定時間里按照劑量要求服用藥物,不斷提升他們的服藥依從性。⑤引導病人積極參與適宜的社交娛樂活動,使其養成一些健康、積極的興趣愛好,在此基礎上,幫助他們更快、更好地融入社會。⑥基于病人病情和喜好,為其播放一些有助于緩解心理壓力的音樂。為情緒消極的病人播放《克羅地亞狂想曲》等;為睡眠質量不佳的病人播放《小夜曲》之類有催眠效果的舒緩歌曲[3]。在播放歌曲的過程中,應做好必要的隔音措施,一方面能夠使其全身心地欣賞音樂,另一方面避免給其他病人帶來影響。護理人員應注意觀察病人的反應(如面部的細微表情),以便準確把握病人的個人喜好,為其選擇適宜的音樂。音量建議控制在70 dB 以內,每天播放3 次,單次時間控制在10 min 內。
1.2.2 評價指標 干預5 周后進行評價。①抑郁。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對兩組病人的抑郁癥狀進行評分,當得分≥8 分時,判定為抑郁癥,得分越高表示病人抑郁癥狀越嚴重[4]。②社會功能。采用社會功能缺陷量表(SDSS)對兩組病人社會功能進行評分。該量表包括職業與工作、社會性退縮、家庭外活動以及個人生活能力4 個維度。③滿意度。使用問卷調查比較兩組病人及其家屬對于護理人員工作的滿意度,設置不滿意、一般、滿意以及非常滿意4 個等級。
1.2.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 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描述,兩組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百分比表示,兩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病人抑郁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抑郁評分比較(x±s) 單位:分
2.2 兩組病人干預后社會功能缺陷量表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病人干預后社會功能缺陷評分比較(x±s) 單位:分
2.3 兩組病人及其家屬滿意度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病人及其家屬滿意度比較
抑郁癥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精神疾病,有易復發、治療期長等特點。此類病人受疾病影響很容易滋生包括焦慮在內的各種負面情緒,在此病遷延不愈的影響下,病人越來越難以適應正常的社會生活,使負面情緒不斷積累甚至爆發,最終形成一個惡性循環[5]。有學者指出,在對伴有精神癥狀的抑郁癥病人進行治療時,應積極給予針對性心理護理干預,以此改善病人不良的心理狀態,進而弱化甚至消除其抑郁癥狀,最終達到使其痊愈的目的。
干預5 周后,兩組病人抑郁癥狀評分均顯著改善(P<0.05),與對照組病人比較,試驗組病人的改善幅度更為明顯(P<0.05);在社會功能缺陷評分上,試驗組病人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在病人及其家屬滿意度上,試驗組高于對照組(P<0.05)。本研究結果與王穎等[6‐7]的研究結論一致。護理人員在充分了解病人基本情況的基礎上,制定和實施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干預措施,有助于改善抑郁癥病人的狀態。為緩解伴有精神癥狀的抑郁癥病人的抑郁狀況,除了予以一般護理干預之外,可嘗試應用合理的、針對性較強的心理護理干預,以此強化治療效果。在實施心理護理干預的過程中,護理人員一定要和病人家屬構建起順暢的、友好的溝通渠道,獲取病人及其家屬的信任,如此才能事半功倍,使他們能夠積極配合治療,從而提高護理質量。在和病人進行溝通之前,護理人員務必要提前收集和掌握其相關資料,賦予護理方案更為理想的目的性和合理性,借助適宜的語言溝通技巧,對目標病人實施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幫助他們正確看待自身疾病,提升他們的依從性[8‐10]。在對伴有精神癥狀的抑郁癥病人進行護理時,應積極使用包括注意力轉移法在內的諸多方法,及時且有效地疏導病人的負面情緒,改變其不良心態,使其逐步回歸到正常水平。護理人員也要做好對病人家屬的相關工作,如向他們宣講此類疾病的一些基本知識,幫助他們正確看待此類疾病和病人,從而使其能夠積極配合醫院的有關工作。應鼓勵病人勇敢地“走出去”,多參加一些適當的社交活動,幫助他們構建起健康的社交關系,以此排解他們的負面情緒,堅定其治療信心和決心。除此之外,還可引入音樂療法及中醫療法,放松病人心情,改善其睡眠質量、心理狀 態[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