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瓊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快發展,國家積極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和發展。2019 年,先后出臺了《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及《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 年)》,明確提出建設一流本科教育,深入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實施一流專業建設“雙萬計劃”,推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同時要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
一流專業的建設離不開一流課程的支撐。2019 年,教育部高教司實施一流課程的“雙萬計劃”,打造具有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的“金課”,其中包括線上線下混合式“金課”。沈陽師范大學英語專業為國家首批一流建設專業,在過去60余年的專業建設與發展過程中,持續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特別是教育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本論文以我校遼寧省級資源共享課“歐洲歷史與文明”為例,探索英語專業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
思辨能力是英語專業學生的關鍵能力之一。《外國語言文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以下簡稱《國標》)明確指出,外語類專業學生應具備“思辨能力”[1]。思辨能力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美國教育學家杜威提出的反思性思維,但是直到20 世紀80 年代,思辨能力的研究才開始被重視。國際上比較認可的對思辨能力構成要素的研究主要為“德爾菲報告”(Delphi Report)。德爾菲研究認為,思辨能力包括認知能力和情感特質,其中認知能力由理解、分析、推論、評價、解釋和自我修正幾個維度。情感特質指尋求真理、思想開放、分析能力、系統性、自信心、追根探究和認知成熟等性格特征[2]。
我國學者孫有中教授也提出從情感態度和認知技能兩個維度理解思辨能力這一概念。在情感態度層面,思辨能力指“勤學好問,相信理性,尊重事實,謹慎判斷,公正評價,敏于探究,持之以恒地追求真理。”在認知技能層面,思辨能力指“能對證據、概念、方法、標準、背景等要素進行闡述、分析、評價、推理與解釋”[3]。以上兩個定義綜合了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比較全面地定義了思辨能力,即思辨能力首先包括了理解、分析、評價等認知層面的高層次技能,同時包括探究真理、自信等性格特質。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外語教學界越來越多關注通過混合式教學,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及認知思維能力的提升。混合式教學,即將面對面的課堂講授與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在線學習相結合,為學生構建兩種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學習環境。在“互聯網+”背景下,混合式教學內涵不斷發展,其概念豐富為“基于移動通信設備、網絡學習環境與課堂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情境”,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深度學習體驗[4]。我國學者祝智庭、雷云鶴提出了翻轉課堂2.0的概念,即按照布魯姆的教育認知目標,將低層次的記憶、理解等認知活動放在課前,課堂通過研討、對話等方式完成應用、分析、評價、創造等高階思維活動,實現低階認知能力與高階認知能力的翻轉,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5]。總之,混合式教學是一種逆序創新的教學模式。
早在1998年,黃源深教授提出了英語專業學生“思辨缺席”問題,此后,不少外語專家呼吁急需提高英語專業學生的思辨能力[6]。《國標》的頒布進一步凸顯了人文知識類課程及思辨能力培養對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性。
“歐洲歷史與文明”課程為《國標》規定的專業核心類相關課程之一,旨在開闊學生的人文視野,使學生了解歐洲各歷史階段重大事件的同時,能夠闡釋和批判性分析歐洲文明的精神內核在政治、經濟、歷史、哲學、藝術等方面的體現;能夠站在本國文化立場上,批判性地觀察、分析和研究歐洲歷史問題及文化現象,養成多角度思維習慣,在分析問題過程中,具有以史為鑒、文明互鑒的意識,養成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課程對學生問題意識及思辨性思維的培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傳統的“歐洲歷史與文明”等人文知識類課程受教學時數等方面的限制,不能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差異,無法有效組織高層次思維活動;受傳統面授課堂的限制,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現象嚴重,知識的傳授停留在陳述性知識層面,人文知識類課程沒有很好地融入對學生批判性思維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此外,傳統課堂教學評價的內容、評價方式和手段相對單一,不能準確、客觀地反映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學習行為和認知活動的變化。
基于上述背景及教學痛點,“歐洲歷史與文明”緊密圍繞課程目標達成,積極探索基于學生思辨能力發展的人文知識類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按照“兩性一度”的要求,積極培育開放式精品示范課程。
“歐洲歷史與文明”課程遵循以思辨能力為切入點的教學改革思路,基于“以學生為中心,以產出為導向”的理念,針對教學中的“痛點”,在教學理念、課程內容與資源、教學與學習方式、學習環境、學習評價方式等方面進行了“五個重構”的探索實踐。
“歐洲歷史與文明”課程應改變人文知識類課程以教師知識傳授為主的傳統理念,賦予學生主體地位,恢復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探究知識的權力和責任,將課程教學由“知識課堂”轉變為“生命課堂”,從單一傳授教材知識轉變為培養能夠積極思考、正確判斷、主動學習和發展的學習者。基于這樣的理念,教學團隊需要樹立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依托混合式教學,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
課程內容與資源建設是課程建設的基礎。緊密結合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應遵循思想性、思辨性及人文性的原則,在詳盡介紹歐洲從古希臘至19世紀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發展脈絡及歷史進程的基礎上,重點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批判性分析課程內容中的歷史事件和觀點,引領學生價值觀發展。
課程應突出課程資源的多維度構建,在整合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等線上同類優質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教學團隊需要積極建設線上資源及線下資源。線上資源包括基于移動網絡環境下在線課程平臺資源建設,由理論學習資源、實踐資源及反饋考試資源構成;線下資源包括教師課堂教學資源及促進學生課堂學習資源。線上課程資源主要應用于學生的課前探究學習活動、課后遷移創新活動及學習評價活動,使用率較高;線下資源主要用于課堂面授,促進知識內化及思維提升。如圖1所示:

圖1 課程資源建設框架
依托信息技術,“歐洲歷史與文明”課程構建線上、線下相混合的學習環境,創設了技術驅動下的靈活互動的學習環境,改變了傳統單一的學習環境,為學生個性化學習和深度學習提供保障。本課程的混合式教學設計中,突出技術的混合度,如前所述,在線課程平臺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導學、知識講解、練習、測試、綜合案例等在線學習資源;同時為學生提供多樣的實踐應用平臺,如學生進行綜合案例分析、發布學習手冊、學習成果和“大創”項目等自主建設性資源。線上線下相混合的學習環境打破了時空限制,使得學習行為可以隨時隨地發生,使學習成為有指導的持續發生、持續改進、持續提高的過程。
課程構建了“團隊輪值式”“探索-翻轉-創新”教學模式,旨在變革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方式。“團隊輪值”指教師團隊充分發揮個體及團隊優勢,由每位授課教師負責2 講,以獨立講座式,在平行班進行輪值教學。“探索-翻轉-創新”模式中,“探索”指學生在課前利用課程學習平臺完成陳述性知識的學習,為課堂高階學習打下認知基礎。線上課前探究資源包括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資源及教學團隊自主建設的課程資源,如課程視頻、探究練習等學習資源。課前在線學習滿足了認知水平不同的學習者的需求,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程度隨時隨地進行課前自主學習。
“翻轉”指在線下課堂教學環節,學生首先對課前探究學習進行展示匯報。通過口頭匯報,學生可以進一步明晰或加深對陳述性知識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采用問題驅動式,以問題鏈驅動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面對面討論,以問題促進知識內化及思維提升。問題驅動采用教師提問、小組提問、個體提問等不同形式,根據問題的挑戰性,采用教師反饋、小組反饋和個體反饋形式。通過問題驅動式,實現知識的理解與內化的“翻轉”,低層次思維與高層次思維的“翻轉”。
“創新”指課后學生在線上線下通過課后研討、課程論文、小組研討、知識競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等完成能力的遷移創新活動。遷移創新活動的基本原則是創設超越課堂教學知識的活動,訓練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思考更加具有挑戰性的相關問題。“歐洲歷史與文明”混合式教學設計及實施流程如圖2所示:

圖2 “歐洲歷史與文明”混合式教學設計及實施流程
教學團隊通過構建“團隊輪值式”“探索-翻轉-創新”教學模式,實現了課堂主體關系的重構,學習者由原來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為知識的主動探究者、思考者、創新實踐者,改變了傳統的教與學的方式。
為了實現對課程目標達成的有效檢測,課程采用學生自評、同伴互評和教師評價等多元化評價主體結合的方式及多樣化評價形式,如測試、自主學習成果展示、課程論文、探究報告、答辯等。評價內容改變傳統的以考查知識點的掌握和理解為主,側重考查學生的探究能力、思辨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等。課程實行評價過程動態化,對學生課前探究學習(占20%)、課中討論參與度、觀點深度等內化學習活動(20%)及課后主題論文、研討等創新學習活動(占20%)進行形成性評價,期末采用終結性評價對學生的課程論文與答辯進行評價(40%),如表1所示:

表1 “歐洲歷史與文明”課程混合式學習效果評價體系
學習評價方式的改革,實現了從考核學生的“學習成績”向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效”轉變,加強了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實時監控,引導學生從注重“考試成績”向注重“學習過程”的轉變,強化對學生主動學習與探究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學習評價方式的改革,改變了傳統“重教輕學”的教育理念,實現了從教學范式到學習范式的轉變,凸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突出對學生高階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及正確價值判斷觀等能力和素質的考查。混合式學習效果評價體系對教學產生了積極的反饋作用,教師可以隨時隨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形成了教與學的良性循環。
網絡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外語教學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信息教育技術的應用從單一的展示工具轉變成為促進教學和學習方式創新的核心要素之一。“歐洲歷史與文明”課程教學積極探索線上、線下多元互動、師生共同建構、全面參與、全程精準評價的混合式課程學習共同體。利用混合式教學的優勢,將學習活動有效延伸至課外,實現知識學習與知識內化的翻轉,低層次思維活動與高層次思維活動的翻轉,提高了學生的深度分析、評價及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