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剛
(盤錦遼油寶石花醫院康復科,遼寧 盤錦 124010)
腦卒中具有進展快、預后差、病死率高、病殘率高等特點,屬于中老年常見慢性疾病,在發病早期可因為中樞神經受損,導致平衡功能失調,喪失對肢體活動的控制力,進而加重病情,增加跌倒風險,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脅,為及時控制病情,恢復生活質量,還需合理選擇康復方式[1]。早期常運用傳統康復療法,能夠提高不穩定狀態下的平衡、控制能力,強化肢體運動能力,但整體康復效果不佳,而阿基米德運動懸吊屬于一項新型康復方案,能夠增加關節活動范圍,放松肌肉,提高運動控制能力和機體平衡功能,整體康復效果顯著[2]。為探索有效的康復措施,對腦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礙患者,分別進行不同干預對策,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120例腦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礙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抓鬮隨機化分為兩組,每組60 例。觀察組男33 例,女27 例;平均病程(15.73±2.85)個月;平均年齡(63.48±3.26)歲;病變位置:左側29例,右側31例。對照組男34例,女26例;平均病程(15.89±2.62)個月;平均年齡(63.76±3.54)歲;病變位置:左側28 例,右側32 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納入標準:①患者平衡功能達Ⅰ級站位平衡;②患者依從性較高,能夠配合醫務人員完成一系列康復,神志清楚,病情穩定;③患者入院前未接受任何康復療法;④患者病程≤6個月;⑤患者均為首次發病,且經頭顱MRI、CT 檢查,確診為腦卒中,存在不同程度平衡功能障礙。排除標準:①合并血液系統、肝腎等嚴重原發病患者;②前庭功能障礙、深感覺障礙患者;③椎動脈系統的腦卒中患者;④理解能力障礙、聽力障礙、交流障礙、認知功能障礙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康復療法,以運動再學習法、Bobath技術為主的常規康復療法,注重床上翻身坐起,加強患側肢體各關節的被動活動,良肢體擺放。
觀察組采用阿基米德運動懸吊干預,主要措施:①臥位訓練:A.俯臥位訓練:需協助患者穿戴保護衣,雙臂上舉,將彈性懸吊帶綁至骨盆和胸部,達到減重目的,隨后上抬患者軀干和四肢,彈性懸吊繩置于雙側踝部和肘部,保持動態平衡;B.仰臥位訓練:雙上肢放松放置兩側,為減輕重力,需對骨盆給予彈性懸吊帶,并置于雙側腳踝部,上抬患者雙側下肢和骨盆,并攏健側、患側下肢,保持動態平衡,輕推患肢;②坐位訓練:協助患者采取坐位,胸部給予彈性懸吊帶保護,雙上肢置于身體兩側,保持坐姿動態平衡,且注意保持上肢懸吊位置和地面平衡,維持、并攏健側和患側;③跪位訓練:A.三點跪位:在四點跪位基礎上,要求保持患肢肘關節伸直,上肢彈性懸吊繩置于腕部,患肢水平運動保持平衡,上抬患肢與地面平行;B.四點跪位:肩部和雙膝部保持平衡、同寬,使用彈性懸吊帶保護腰部和胸部,維持動態平衡,采用四點跪位法。選點訓練利用懸吊帶長短和升降床高度調整患者姿勢平衡,在開始訓練階段,需以輕度疲勞感為宜,后期訓練逐漸增加訓練時間和強度,以輕松完成指定動作為標準,每周6 d,每天30 min,連續訓練4周。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Barthel 指數量表、Lindmark 平衡評分、Berg平衡量表、10MWS(10 m最大步行速度)。①Berg平衡量表(平衡功能狀態)[3]:最高分56 分,主要評估患者當前身體狀態平衡能力,分數越高表示平衡功能越好。②Barthel指數量表(生活質量評分)[4]:包括大小便控制、如廁、修飾、穿衣、洗澡、進食、上下樓梯、平地行走、床椅轉移等,最高分100分,分數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③Lindmark平衡評分(平衡反應測試評分)[5]:評估內容包括:獨立站立、自己坐、在幫助下站、單腿站立等,最高分15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平衡反應能力越強。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予以t 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各項評分值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Barthel 指數量表、Lindmark 平衡評分、Berg 平衡量表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各項評分值比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表1 兩組各項評分值比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
2.2 兩組10MWS 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2 周、4 周10MWS 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10MWS比較(±s,m/min)Table 2 Comparison of two groups of 10MWS(±s,m/min)

表2 兩組10MWS比較(±s,m/min)Table 2 Comparison of two groups of 10MWS(±s,m/min)
?
腦卒中具有較高病死率和病殘率,屬于我國中老年人群多發病和常見病,經研究統計,大部分患者均合并運動功能障礙、平衡功能障礙、偏癱等,給社會、家庭帶來沉重負擔,為加速病情康復,改善預后,需注重康復療法[6]。阿基米德運動懸吊能夠刺激核心肌群,促使其處于激活狀態,減少關節壓力,從靜態、動態兩個方面進行有效神經根刺激,可穩定肌群功能,改善神經支配和核心,重建正確的軀干肌肉運動模式,恢復原本肌肉感覺運動控制能力,提高平衡功能[7]。
阿基米德運動懸吊與傳統康復療法比較,主要優勢在于:①腦卒中可因為平衡功能受損,感覺傳導障礙,中樞神經受損,肌群力量薄弱,容易增加墜床、跌倒等意外發生風險,而通過阿基米德運動懸吊干預后,能夠穩定運動肌力,強調“局部肌”低負荷等長收縮,恢復ADL 能力和平衡功能,保持大量張力性肌纖維關節穩定性[8];②阿基米德運動懸吊包含一套完整的模塊支撐框架,配合不同類型的吊帶,可在有限的空間內滿足患者各種訓練需求,屬于一種開放式的滑輪系統,可在最大程度上為患者提供有效康復訓練,提供不同配置,配合患者不同需求[9];③阿基米德運動懸吊能夠恢復患者平衡功能,刺激受損中樞神經細胞活化,促進感覺系統恢復,改善患者核心肌群力量,更具有操作簡便、安全性高、療效性強等優勢,且此類康復療法的吊帶具有使用方便、耐用、容易固定等特點,給予患者最安全的保護[10];④阿基米德運動懸吊療法中通過加強核心肌群訓練,從靜態平衡慢慢過渡至動態平衡,更利于提高穩定性。
綜上所述,阿基米德運動懸吊系統治療腦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礙患者效果顯著,能夠加速肢體功能恢復,保持肢體平衡穩定性,改善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