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藝
(遼寧省燈塔市中醫醫院內科,遼寧 遼陽 111300)
心房顫動簡稱房顫,是常見的心律失常類型之一,且隨患者年齡增長,患病率不斷升高,易造成患者心臟衰竭、血栓栓塞等,甚至誘發腦卒中[1]。擴張型心肌病嚴重影響人體健康,作為一種特異性心臟病,臨床表現為心臟收縮功能障礙,主要為左心室擴大,可伴有左心房及右心房擴大,或右心室擴大,患者常伴有心肌梗死、心律失常、進行性心力衰竭,嚴重者危及生命安全[2]。房顫是擴張型心肌病的嚴重并發癥,其發病機制尚未明確,會增加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暈厥等發生率,臨床預后較差。因此,為幫助擴張型心肌病患者早期實施房顫預防措施,給臨床診療提供科學依據,明確影響其發生的危險因素具有重要意義。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擴張型心肌病患者發生房顫的影響因素,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8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擴張型心肌病患者98例,其中男59例,女39例;年齡42~78歲,平均年齡(60.53±5.38)歲;病程1~7 年,平均(4.58±1.22)年;體重指數20.14~28.76 kg/m2,平均(24.84±1.22)kg/m2。依據患者是否發生心房顫動,將擴張型心肌病合并房顫者分為觀察組(n=30),單純擴張型心肌病者分為對照組(n=68)。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擴張型心肌病診斷標準[3]:左心室短軸縮短率<25%,左心室射血分數<45%,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男性>5.5 cm及女性>5.0 cm;②無嚴重精神系統疾病者;③有正常認知、書寫、溝通能力者;④患者及家屬均知曉并自愿參與本研究;⑤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排除標準:①起搏器置入者;②存在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③既往存在結締組織疾病、先天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限制性心肌病、應激性心臟病、瓣膜性心臟病、肥厚型心肌病等疾病者;④發病時存在缺血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心臟瓣膜病或高血壓者;⑤不能配合治療或中途退出者;⑥近期接受手術者。
1.3 方法 依據患者是否發生心房顫動,將擴張型心肌病合并房顫者分為觀察組,單純擴張型心肌病者分為對照組。其中心房顫動診斷:既往病歷資料證實存在明確房顫病史,或24 h 動態心電圖、12 導聯心電圖記錄≥1 次房顫發生。收集所有患者年齡、病程、體重指數、心功能分級、吸煙史、高脂血癥病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及高尿酸血癥(女性尿酸水平>360 μmol/L,或男性尿酸水平>420 μmol/L)等臨床資料。比較上述資料差異性,分析擴張型心肌病患者發生房顫的影響因素。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采用Logistic 單因素和多因素回歸分析篩選出可能影響擴張型心肌病患者發生房顫的因素,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擴張型心肌病患者發生房顫的單因素分析 98 例擴張型心肌病患者中,發生房顫30例,發生率為30.61%。兩組體重指數、吸煙史、高脂血癥病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年齡、心功能分級、病程、尿酸等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擴張型心肌病患者發生房顫的多因素分析 經Logistic回歸分析,年齡大、病程長、心功能分級差、高尿酸水平是擴張型心肌病患者發生房顫的危險因素(OR>0,P<0.05),見表2。
擴張型心肌病是由于心肌纖維肥大,心肌細胞出現壞死、變性,心肌收縮力下降,心內膜彈性纖維及膠原增加,核固縮變性、消失,最終導致心室擴大,代謝紊亂、內分泌紊亂、中毒、感染等均可誘發,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4]。臨床研究發現,擴張型心肌病患者因心肌病變,會對心臟傳導系統產生影響,進而激活交感神經系統,促使房室重構,出現心肌細胞壞死、凋亡,并誘導左心房心肌纖維化,造成較高的房顫發生率[5]。而房顫患者主要表現為心房電活動紊亂,心房活動由快速無序的顫動波代替了正常的規律性活動,會增血栓栓塞事件的發生風險,并改變患者血流動力學,致殘率及病死率較高。因此,臨床需明確影響擴張型心肌病患者發生房顫的危險因素,以幫助患者早期預測,實施針對性的干預措施,增強預后。
本研究結果顯示,經Logistic 回歸分析,年齡大、病程長、心功能分級差、高尿酸水平是擴張型心肌病患者發生房顫的危險因素。分析其原因在于,高齡擴張型心肌病患者,因年齡較大,身體條件特殊,多數伴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癥等合并癥,在心臟電重構、心肌纖維化、房室順應性降低、心臟擴大等心臟退行性病變的影響下,房顫發生率較高[6]。而擴張型心肌病患者病程較長,在長期病情的影響下,會出現心房間質纖維組織增生,促使異位病灶沖動傳導出現折返,造成心房局部傳導異常,并在心房間質纖維化、心臟退行性變、長期心肌細胞肥大等因素的干預下,易發生房顫。相關研究發現,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分級≥Ⅱ級,其房顫發生率較高,房顫與心房重構及心力衰竭具有密切聯系[7]。而對于擴張型心肌病患者,心臟擴大是其主要特征,在早期出現左心室擴大,病情進展造成各心腔擴大,同時伴有二尖瓣及三尖瓣反流,促使左心房后負荷增加,降低左心室收縮功能,進一步誘導心房擴大,最終影響心功能水平,導致進行性心力衰竭。既往研究證實,重度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可通過高尿酸血癥進行預后判斷,而尿酸由嘌呤分解代謝產生,可作用于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并促進氧化,使血管壁一氧化碳生物利用度降低,進而造成內皮細胞功能障礙,誘發炎癥反應[8]。高尿酸是擴張型心肌病患者發生房顫的獨立危險因素,因擴張型心肌病患者尿酸水平較高,會影響黃嘌呤氧化酶氧供給,導致其缺氧而被激活,進而增加氧自由基,并對心肌炎癥反應產生影響,造成心肌細胞損傷,導致心房重構,誘導房顫發生。因此,在擴張型心肌病臨床治療過程中,針對年齡較大、病程較長的患者,需加強防護,密切監測心電圖,及時發現房顫,并依據患者不同心功能分級實施對應的防治措施,同時加強尿酸水平的檢測,及時進行降尿酸治療,為臨床醫生準確判斷房顫發生提供可靠依據,早期預防及治療,提高生存質量。但本研究因納入樣本量較少,且對藥物治療、心功能指標等未進行詳細的探討,研究結果存在一定局限性,故臨床仍需大樣本量研究、擴大研究范圍,進一步證實結果真實性。
綜上所述,年齡大、心功能分級差、病程長、高尿酸是擴張型心肌病患者發生房顫的獨立危險因素,可為臨床診療提供參考依據。

表1 擴張型心肌病患者發生房顫的單因素分析[n(%)]

表2 擴張型心肌病患者發生房顫的多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