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小春,黃升
(豐城市中醫院檢驗科,江西 豐城 331100)
血液細胞形態學檢查是指通過顯微鏡觀察血液標本中各類細胞的形態與數量變化,常用于血常規檢測,檢驗結果準確,但耗時較長,步驟繁瑣[1]。隨著醫療科技發展以及各類自動化檢測儀器投入使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逐漸替代了傳統的顯微鏡下血常規檢查,具有簡單便捷、效率高、耗時短等優勢,是目前血常規檢驗中最常用的檢驗方式,有效提高了檢驗科醫務人員的工作效率[2]。但自動化儀器也存在一定缺陷,對于部分血細胞形態與結構變化的鑒別能力不足,容易導致漏診、誤診情況出現[3]。近年來,許多臨床血常規檢驗工作過度依賴自動血液分析儀,而忽略了傳統的鏡下檢查,給診療工作帶來影響[4]。本研究為探究常規血液細胞形態學檢查在血常規檢驗中的意義和價值,對本院50 例患者的血液標本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 年9 月至2019 年10 月于本院行血常規檢查的50 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25 例經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檢測存在結果異常,作為觀察組,另25例經自動血液分析儀檢測正常,作為參照組。觀察組中男14 例,女11例;年齡19~72 歲,平均(48.63±5.42)歲。參照組中男13例,女12例;年齡18~74歲,平均(49.12±5.66)歲。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納入標準:患者均知情并愿意參與研究;依從性良好,能夠良好配合檢驗工作。排除標準:近期服用抗生素、抗結核藥等影響血液指標的患者及妊娠、哺乳期女性。
1.2 檢驗方法 采用常規靜脈采血法于清晨抽取患者的外周靜脈血2~5 mL,囑患者前1 d 晚上禁食,空腹12 h 以上。將血液標本置入EDTA-K2真空抗凝管[溫州市高德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浙食藥監械(準)字2013第2410217號]中保存,送至檢驗科,于1 h內進行檢驗?;颊呔捎肂 C-6000型全自動血液細胞分析儀[深圳市邁瑞生物醫療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粵食藥監械(準)字2017第2401464號]進行檢驗,試劑為儀器配套試劑,并做好儀器校準工作。以質控品檢測無誤后,將血液標本混合置入儀器中,開始自動檢驗,檢查血液標本中的血紅蛋白、嗜酸性粒細胞、紅細胞、白細胞、中性粒細胞等血常規指標,獲取檢驗結果,并按其是否存在異常進行分組。
血液細胞形態學檢查:所有患者均在自動化檢驗后3 d內采取常規血液標本涂片檢查,采血后1 h 內使用滴管取1滴血液標本制作涂片。將血液標本滴在載玻片上,使其均勻散開,并自然晾干,使用瑞氏-姬姆薩染劑(杭州天和微生物試劑有限公司,浙杭食藥監械(準)字2011 第1400032 號)對載玻片上的血液標本進行染色,靜置5 min,于載玻片中血紅細胞血膜上滴入緩沖液,15 min后輕柔地以雙蒸水沖洗載玻片,并自然晾干。最后將載玻片置于1 000 倍的光學顯微鏡下,觀察涂片中的血小板、紅細胞、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等細胞的形態、數量等,并觀察有無寄生蟲,詳細記錄各項異常情況,與自動化檢驗結果進行對比分析。若檢驗結果顯示:早中幼稚粒細胞、原始細胞含量≥1%;異常淋巴細胞含量>1%;晚幼稚粒細胞含量>2%,則為存在異常[5]。
進行血常規檢驗時,各項操作均嚴格遵照儀器與試劑說明書進行,由專業且經驗豐富的檢驗醫師完成。
1.3 觀察指標 檢測后5 d內對所有患者再次進行復檢,并依據患者情況進行觀察治療,以獲取最終檢查結果,設為金標準。觀察兩組患者的血液細胞形態學檢查結果,并將結果與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檢查結果進行比較,以后期復檢與觀察結果為金標準,計算全自動血液分析儀與血液細胞形態學檢查的靈敏度、特異度、檢驗準確率。靈敏度=真陽性/(真陽性+假陽性)×100%,特異度=真陰性/(假陽性+真陰性)×100%。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血常規檢查結果 血液細胞形態學檢查發現,觀察組25 例血液標本中,異常者19 例,無異常者6 例;參照組25 例血液標本中,無異常者23 例,異常者2 例,其中紅細胞異常1例,血小板異常1例。血液細胞形態學檢查結果和后期復檢與觀察結果完全一致,其靈敏度、特異度、檢驗準確率均為100.00%。
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檢驗共誤診6例,漏診2例,真陽性例數為19 例,真陰性例數為23 例,其靈敏度為90.48%(19/21)、特異度79.31%(23/29)、檢驗準確率84.00%(42/50)。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檢驗的特異度、檢驗準確率與血液細胞形態學檢查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全自動血液分析儀存在一定的假陰性率與假陽性率,容易造成誤診、漏診,因此,在臨床血常規檢驗中,必要時可采用血液細胞形態學檢查進行復查,以提高檢驗結果準確性。
2.2 觀察組血液標本異常類型 觀察組中紅細胞、幼稚粒細胞、原始細胞等細胞異常類型均存在一定的假陽性情況,檢驗符合率均≤80%,見表1。

表1 觀察組患者血常規檢驗異常類型
醫療科技的進步給臨床診療工作帶來了許多便利,全自動血液分析儀的使用顯著提高了全血分析的效率、精確度[6]。自動化儀器利用光學、電學原理對細胞、血紅蛋白等血液成分進行智能分析,并設置各類成分的正常閾值,當檢測結果超出正常閾值時,儀器可顯示警報提示信息,有效縮減了檢驗人員的工作量,節約人力資源[7]。但在實際工作中,醫務人員不可過度依賴自動化儀器,也應重視傳統檢測方法的合理運用,以減少漏診、漏報情況,從而減少醫療糾紛。目前,臨床血常規檢驗常用的全自動血液分析儀在技術上仍存在一定不足,其檢驗過程中對于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等細胞的識別能力低,難以鑒別幼稚細胞、原始細胞等的形態和內部結構。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紅細胞、幼稚粒細胞、原始細胞等異常類型均存在假陽性情況,其原因主要包括:儀器鑒別白細胞主要以體積大小為依據,容易誤將成片聚集的血小板認為白細胞;有核紅細胞容易計入粒細胞數量;異常淋巴細胞可造成細胞計數不準確等。部分因機體病變導致的細胞形態和內部結構改變也難以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中得到良好體現,如急性感染后中性粒細胞核偏移;中毒、化膿性感染等可致白細胞的形態變化;貧血致紅細胞形態變化,數量減少等,嚴重影響相關疾病的診斷工作[8]。而自動化檢驗的優勢在于操作簡單快速、耗時短、檢查費用低,更適用于篩查血液標本,當觀察到白細胞、血小板等存在異常,而儀器未報警時,則可應用外周血鏡下涂片檢查,觀察各類血液細胞的數量與形態變化,以獲取更精準、正確的數據。血液細胞形態學檢查是傳統的血常規檢驗方法,需手工將血液標本制作成為涂片,在顯微鏡下仔細觀察和計數,可通過眼睛直觀而準確地觀察到各類細胞的結構與形態改變,若存在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形態改變、大小不均、異常聚集、數量變化等情況,均能直接觀察出來,檢查準確性更高。
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血液標本中有2例經血液細胞形態學檢查為存在異常,其異常類型為紅細胞、血小板異常;觀察組中有6例為無異常。通過復檢和觀察發現細胞形態學檢查準確率為100.00%,顯著高于自動化檢驗的84.00%。可見全自動血液分析儀的準確性仍明顯低于顯微鏡下血液細胞形態學檢查,無法完全將其取代。此外,全自動血液分析儀也無法檢出血液中的寄生蟲及癌癥骨髓轉移。而血液細胞形態學檢查則可在觀察血液細胞的過程中,及時發現涂片中異常存在的瘧原蟲、黑熱病原蟲等寄生蟲,也能及時發現癌癥骨髓轉移,所以其仍然是目前臨床研究與實驗中觀察血液細胞的主要方法。因此,在臨床實際檢驗工作中,醫務人員也應正確看待自動化檢驗,可充分利用自動化檢驗的高效率、耗時短等優勢,將其作為一種篩查手段,依據檢查結果、患者情況、患者需求等,合理應用血液細胞形態學檢查進行復檢,滿足各層次的血常規檢驗需求。將血液細胞形態學檢查與自動化檢驗相結合,可增加血常規檢驗準確性,為診療工作提供更準確、有效、細致的血液細胞參數,彌補自動化檢驗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對于提高檢驗科工作質量的意義重大。
綜上所述,血液細胞形態學檢驗在臨床血常規檢驗工作中仍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可彌補自動化儀器檢驗中存在的誤差,提升檢驗數據的準確性,為診療工作提供更有效的依據,滿足臨床血常規檢驗中的不同需求,發揮著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