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麗
(遼寧省沈陽市第五人民醫院,遼寧 沈陽 110000)
陣發性房顫即陣發性房室顫動,屬于常見心律失常性疾病,在老年人群中高發,且隨著年齡增加,陣發性房顫的發病率升高。在疾病發作時,患者心率加快,頻率可達300~600 次/min,但不規律,平均100~160 次/min[1]。患者癥狀可表現為心悸、氣短、眩暈等,盡管該病發生后短時間內對患者的生命不會構成威脅,但由于患者心房功能出現障礙,可導致心力衰竭、低血壓等并發癥發生,如癥狀得不到緩解,則會危及患者生命[2]。所以,對陣發性房顫患者采用有效、積極的方法進行治療至關重要。以往,Ⅰ類抗心律失常藥物在房顫治療中應用較多,但諸多研究顯示,在抑制心律失常效果方面Ⅰ類抗心律失常藥物雖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效果有限;因此,臨床中逐漸開始采用Ⅱ類抗心律失常藥物進行治療,倍他樂克在陣發性房顫治療中逐漸被應用,且取得較好的應用效果。本研究選取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本院收治的104例陣發性房顫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觀察倍他樂克聯合胺碘酮治療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104例陣發性房顫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2例。對照組中男29 例,女23 例;年齡52~73 歲,平均(61.7±3.6)歲;病程5 個月~10 年,平均(6.3±0.7)年;合并癥:合并高血壓24例,合并冠心病13例,合并其他疾病5例。觀察組中男28例,女24例;年齡51~75歲,平均(62.2±3.4)歲;病程6個月~12年,平均(6.5±0.6)年;合并癥:合并高血壓26例,合并冠心病12例,合并其他疾病6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情且同意參與。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入院時房顫發作時間30 min~48 h;動態心電圖記錄平均心率>100 次/min;入院前1 個月內房顫發作次數>每周4次,未發作時有正常竇性節律。排除標準:嚴重肝腎功能異常者;嚴重心衰者;心動過緩-心動過速綜合征者;支氣管哮喘者;糖尿病者;慢阻肺者;對β受體阻滯劑過敏者。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單純使用胺碘酮治療,給予患者200 mg 鹽酸胺碘酮片(賽諾菲安萬特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3254)口服,每天3 次,用藥1 周后或結合患者病情改善情況,可將用藥劑量調整為每天1次或每天2次。觀察組患者采用胺碘酮聯合倍他樂克治療,胺碘酮用法用量同對照組,倍他樂克(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5391)口服,初始劑量6.25 mg,每天2次,用藥1周后或結合患者病情改善情況可增加用藥劑量,最大劑量不超過每天25 mg。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療效,顯效:治療后患者房顫消失,或1 周內偶發1 次,減少>90%,且持續時間1 h 內,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明顯改善;有效:治療后患者房顫1周內發作次數減少50~90%,臨床癥狀、體征緩解;無效:治療后患者1周內房顫發作次數減少<50%,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變化或加重。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治療前及治療6個月后,比較兩組患者房顫發作頻率及持續時間。③比較兩組心電圖改善情況,分為顯著改善、改善及未改善,總改善率=顯著改善率+改善率。④比較兩組用藥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予以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予以χ2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8.46%,高于對照組的69.2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
2.2 兩組房顫發作頻率及持續時間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房顫發作頻率及持續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房顫發作頻率及持續時間比較(±s)

表2 兩組房顫發作頻率及持續時間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
2.3 兩組心電圖改善情況比較 觀察組心電圖改善率為94.23%,高于對照組的82.6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心電圖改善情況比較[n(%)]
2.4 兩組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觀察組治療期間惡心嘔吐2例、腹脹1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77%(3/52);對照組血壓下降1 例、心率降低1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85%(2/52),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房顫在臨床中屬于常見疾病,以心律失常為主要表現。有報道顯示,房顫在我國的發病率為1%左右,尤其在中老年人群中比較多見,隨著我國老年人口數量的增多,房顫發病率也隨之升高,其中75歲以上老年人群中,房顫發病率可達10%左右,以陣發性房顫發作為主,發作時交感神經張力增高,具有反復發作的特點,如果未有效控制病情,長此以往可引起永久性房顫,繼而誘發血栓栓塞,引起心腦血管意外事件,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健康、生活質量[3]。
陣發性房顫臨床表現以心臟器質性病變為病理基礎,如左心房擴大、纖維化病變等,發病后可引起心臟各部分不應期極不均衡,增強交感神經活性,增加心房自律性[4]。在癥狀表現方面,可表現為無癥狀,但隨著心率加快,患者癥狀逐漸由輕到重,如心率過快,超過150次/min,可出現明顯血流動力學改變及心悸、眩暈、氣短等癥狀,嚴重時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發生,危害患者健康[5]。所以,對陣發性房顫患者需及時給予有效的方法進行治療。以往臨床中主要采用胺碘酮治療房顫,該藥物為常用抗心律失常藥物,藥物進入人體后可輕度阻滯鈉通道,對鉀通道有明顯阻滯作用,延長其動作電位,同時對α受體與β受體還具有非競爭性阻斷作用,達到擴張冠狀動脈,增加血流量的效果,從而降低外周阻力,減少心肌耗氧量[6]。倍他樂克屬于β1受體阻滯劑,該藥物對循環中去甲腎上腺素、神經激素有明顯改善作用,選擇性較高,用藥后通過阻滯心臟β 受體,減少心排血量;抑制過高的交感神經系統活性,降低血漿內兒茶酚胺濃度,逆轉和抑制心臟重構;此外,還可抑制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7]。雖然胺碘酮與倍他樂克作用機制不同,但在陣發性房顫治療中聯合用藥,兩種藥物可發揮協同作用,且口服用藥比較方便,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癥狀,治療效果較好。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8.46%,高于對照組的69.2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劉紅生[8]研究顯示,對老年陣發性房顫患者采用胺碘酮與倍他樂克聯合治療,結果顯示聯合治療組的總有效率達91.58%,高于單獨使用胺碘酮治療的72.65%,與本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提示聯合用藥治療陣發性房顫,可明顯減少患者房顫發生頻次,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治療效果顯著;觀察組房顫發作頻率及持續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進一步證實聯合用藥治療陣發性房顫效果較好;觀察組心電圖改善率為94.23%,高于對照組的82.6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倍他樂克與胺碘酮治療陣發性房顫,能明顯改善患者心功能;兩組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增加倍他樂克用藥后,心電圖大幅改善,房顫發作頻次與持續時間減少的同時,用藥不良反應并未明顯增加,提示聯合用藥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對陣發性房顫患者采用倍他樂克聯合胺碘酮進行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癥狀及心功能,治療效果較好,且用藥安全可靠,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