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中學化學教師為例,說明當今教師之學的終極目標對應“為己”而“利他”的“為己之學”“為教而學”和“應教為學”。其中,“為己之學”是完善自我,全面提升教書育人的本領,使自己趨于成熟、優秀乃至卓越的專業發展層次;“為教而學”是發展學生,切實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全面落實課程標準中的有關目標和要求;“應教為學”是奉獻教育,在教學與研究一體化的實踐中建構具有個人特色的理論體系,為教育事業的繁榮發展貢獻自己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關鍵詞: 教師之學; 完善自我; 發展學生; 奉獻教育
文章編號: 1005-6629(2021)10-0014-05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B
孔子“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的論說,主張學習應該是為提升自己,而不應該是為求得虛名[1]。儒家思想是公認的學術資源和認知資源,為此,有學者將“為己之學”的意涵楔入現今教育話語中的為師之道,從為己而成己等方面探尋其啟悟新思的價值[2]。范曾先生認為,“畫家之所從事是為己之學而非為人之學”,而且“為己之終極目標仍為利他”,讓讀者從畫作中獲得“光照”之“溫暖”和“甘霖”之“潤澤”[3]。據此,當今教師之學的終極目標應該對應“為己”而“利他”的“為己之學”“為教而學”和“應教為學”,表現在完善自我、發展學生和奉獻教育等幾個方面。
1? 為己之學: 完善自我
“為己之學”取自“古之學者為己”。教師“為己之學”就是完善自我,全面提升教書育人的本領,使自己趨于成熟、優秀乃至卓越的專業發展層次,成為師德、育人、教學等方面的表率、模范和專家。
由于教師角色的特殊性,自古以來,人們對教師一直寄予很高的期望。像“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等形象,既是優秀教師的寫照,也是對廣大教師的要求。新中國成立之初,教育部在1952年3月頒布的中小學幼兒園暫行規程中,就從教學理念、教學知識與教學能力等方面對教師素養提出相應的要求。其中,教學理念方面要“負責各項教學工作和學生思想行為之指導”以貫徹“全面發展的宗旨”;教學知識方面要“根據教學計劃、課程標準的規定和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充分掌握教材內容……按照一定進度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教學能力方面“應根據理論與實際一致的教育方法……進行教學,以達學以致用的目的”,同時“注意啟發學生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分析、批判、獨立思考的能力”;等等[4]。隨著新世紀以來教師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部又于2012年2月印發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從專業理念與師德、專業知識、專業能力等維度對教師的專業素養做出更為詳盡和明確的規定。
在一則“海水中的化學”復習課教學參賽視頻中,“課前診斷”環節有一個關于除去粗鹽中Ca2+、 SO2-4、 Mg2+三種雜質離子時,加入試劑及其順序的問題。在實物投影一位學生答案的同時,有下列一段師生對話:
師: 這位同學加入試劑的順序是BaCl2溶液、Na2CO3溶液、NaOH溶液。下面有不同意見的交流一下。
生1: 也可以是“NaOH溶液、BaCl2溶液、Na2CO3溶液”。
生2: 還可以是“BaCl2溶液、NaOH溶液、Na2CO3溶液”。
師: 我看還有其他同學的答案是Na2CO3溶液、BaCl2溶液、NaOH溶液,誰能說這錯在哪兒?
生3: BaCl2是有毒的,它又是可溶性的,所以要把它放在Na2CO3前面,讓Na2CO3和BaCl2反應生成BaCO3沉淀,把它除掉。
師: 把有毒的Ba2+離子除去,非常好!下面有不少同學是這個答案,看來我們今天的復習是很有必要的。好了,大家注意一下,3種試劑的順序一定要保證誰在誰的后面——
生(齊): Na2CO3在BaCl2的后面。
除雜通常是指用物理或化學方法除去原物質中所含的雜質使其轉變為純凈物的過程,同時有“不增”“不減”“不繁”等要求。在除去粗鹽中所含的雜質離子時,Na2CO3溶液具有雙重功能,一是除去原有的雜質Ca2+離子,二是除去為除盡SO2-4離子而引入的新雜質Ba2+離子,所以Na2CO3溶液要排在BaCl2溶液之后。相對于粗鹽的主體成分NaCl而言,Ba2+離子是雜質,不管它是否有毒,按提純的要求都必須除去。如果除雜以是否有毒為標準,那么粗鹽中原有的少量雜質離子都可以不用除去,因為它們相對于Ba2+離子而言,毒性可以忽略不計,這樣就沒有引入Ba2+離子的可能,也沒有“把有毒的Ba2+離子除去”的必要。這貌似執教者具有“綠色”理念,其實是曲解了除雜的含義與原則。
就教師專業知識而言,教師專業標準將其劃分為教育知識、學科知識、學科教學知識、通識性知識等4個領域18個基本要求[5]。其中,學科知識領域的4個基本要求可以分為3類。第一類是“所教學科內容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與技能”,這里的學科是指“教學科目”,具體內容受相應學段課程標準的限制,體現國家對學生學習結果的期望;第二類是“所教學科的知識體系、基本思想與方法”,這里的學科是“科學領域”層面的學科,是課程專家在考慮學生發展、社會需求和學科體系等情況的基礎上,從其中選擇相關內容編制成相應學段“教學科目”的課程標準,教師擁有“科學領域”層面學科的“知識體系、基本思想與方法”,可以為正確把握“教學科目”層面的內容提供深厚的背景;第三類是所教學科與其他學科以及社會實踐等方面的聯系,這些內容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科與科學技術、經濟發展、社會文明的聯系,全面認識學科知識的價值,以寬廣的視野指導學生正確運用學科知識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如果教師對學生需要掌握的“教學科目”層面的學科知識都不能正確理解,那么可以想見其他領域的專業知識有多么的匱乏,與專業知識相關的專業理念與師德、專業能力等維度的素養狀況也是不堪想象。類似的情況還不是個例,在“海水中的化學”教學視頻中,后排坐著6位教師模樣的聽課者,其中沒有一位對“把有毒的Ba2+離子除去”產生疑問,否則就會有人提醒執教者在后期加工時剪除錄像中的相關片段。由此可見,目前教師群體中“才不配位”的現象還較為嚴重,即使是以合格或成熟為目標,“為己之學”也任重道遠;如果以優秀或卓越為目標,“為己之學”的道路更為艱辛。
2? 為教而學: 發展學生
在現行學校教育的體制下,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對象是學生。陶行知先生認為,為了教會學生,教師必須設身處地,“以教人者教己”,用教大家的材料先教會自己,他還從學理的角度稱之謂“為教而學”[6]。人民教育家于漪指出“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她告誡自己,備課“絕不照搬照抄教學參考資料”,而要“獨立思考,刻苦鉆研,力求自己真懂”[7]。所以,教師之學“利他”性的直接體現是“為教而學”,“力求自己真懂”,從而教會學生學習,保障他們獲得最大可能的發展。
“為教”必須以“為己”為基礎,所以,教師專業標準對教師的專業素養從多個維度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勉勵教師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并且要求教師做好學生“錘煉品格、學習知識、創新思維、奉獻祖國”等四個方面的引路人。教師應該自覺站在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首先通過“為己之學”,使自己的專業素養達到或超出專業標準的要求,成為全體學生全面發展的榜樣;然后通過“為教而學”,提高教學設計與學科邏輯順序、學生認知順序和學生心理發展順序的匹配程度,切實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在引導和促進學生獲得相應發展的同時,全面落實課程標準中的有關目標和要求。
在另一則“基于‘價類二維’視角的亞鐵鹽和鐵鹽性質探究”教學參賽視頻中,新課開始時呈現課時目標環節的實錄如下:
投影: 喊出我們的氣勢: 學好化學,振興中華!考上大學,報效國家!
生(班長): 起立!
生(全體起立,舉起右拳齊聲高喊): 學好化學,振興中華!考上大學,報效國家!
投影: 課標如是說——(具體內容略)。
師: 這節課的核心素養是“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發展重點是“能針對物質性質及物質轉化的探究問題,提出有依據的假設,選取試劑,設計實驗方案并實施,基于實驗事實得出結論”。學業要求有兩個,一是“能從不同角度、依據不同原理預測亞鐵鹽和鐵鹽的性質,設計實驗進行初步驗證,分析、解釋有關實驗現象”;二是“能分別根據鐵及其化合物的性質,分析科學、生產、生活中的某些常見問題”。
通過比對不難發現,上述課時目標中的核心素養及其發展重點和學業要求,正如投影顯示的“課標如是說”那樣,基本直接選自2017年版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中的相關原句或是對有關句子的組合。其實,課程標準是有關課程性質與基本理念、學科核心素養與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學業質量等方面的教學指導性文件,限于篇幅等原因,其中的敘述有些略顯籠統。如,“鐵及其化合物”包含在“金屬及其化合物”中,而沒有列出獨立的條目;“不同角度”“有關現象”“某些問題”中的角度、現象和問題可以隨情境發生變化,而沒有涉及具體的物質。這也為教師的“為教而學”提供了空間和可能。“為了教會學生”,教師應該結合學情基礎和個人實踐積累,對課程標準中的課程目標、內容要求和學業要求進行合理分解或具體化,形成相應的課時目標并進行規范表達,而且還應該考慮課時目標給學生呈現的最佳時機。這里暫且先不討論課堂教學伊始就給出(有些教師是讓學生分別讀或齊讀)課時目標的時機和方式是否恰當,“喊出我們的氣勢”的做法及誓言是否與學生心理水平匹配,但課時目標的設計一定要注意規范,并體現教師“為教而學”的思維過程。
一般而言,教學目標的制定需要遵循以下兩個原則[8]: (1)依據目標的層次性和階段性研制教學目標。“課程目標→模塊目標→主題目標→課時目標”是分解課程目標的常用路徑,課程目標的實現需要經歷若干主題或課時持續建構和螺旋上升的過程,包括學科核心素養在內的課程目標不宜直接下移到課時目標之中。課程標準中有關主題的“內容要求”和“學業要求”處于課時目標的上位并與課時目標相鄰,“內容要求”和“學業要求”才是制定課時目標的直接依據。(2)依據目標的具體性和可觀測性陳述教學目標。改革開放以來,教學目標已經經歷“雙基→三維→核心素養”的演變,一度流行的“通過(實驗探究等活動)……”陳述教學目標的句式,與三維目標的“過程與方法”維度相關,其實活動是教學中的持續行為,是達成目標形成素養的渠道。課時目標是課程目標中最下位的具體目標,通常可以借鑒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中“學生能夠或學會+行為動詞+名詞”的形式進行表述,并且注意選擇“可觀察”或“可測評”的行為動詞,便于后續的評價行為,保障“教、學、評”一體化的實現。
依據課程標準中的內容要求和學業要求以及制定教學目標的一般原則,并且基于“價類二維”的視角,“亞鐵鹽和鐵鹽性質”的課時目標可以設計成如下4點: (1)能夠從物質類別、元素價態的角度預測和驗證Fe2+和Fe3+的化學性質;(2)能夠根據觀察和實驗獲得的現象概括Fe2+和Fe3+的檢驗方法及其轉化關系;(3)能夠從補鐵劑成分、印刷電路板制作等情境素材中了解Fe2+和Fe3+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4)能夠通過完成鐵元素的“價類二維”圖建構鐵及其化合物的知識體系。這些課時目標不僅符合“學生能夠或學會+行為動詞+名詞”的句式,而且為了保證“預測和驗證”“概括”“了解”“建構”等行為動詞的“可觀察”和“可測評”,還為行為指明具體的方向,如“從物質類別、元素價態的角度”進行“預測和驗證”,“通過完成鐵元素的‘價類二維’圖”進行“建構”等等。像這樣的課時目標才是教師設身處地“為教而學”的結晶,如果在課時結束時給學生呈現這樣的目標,不僅有利于學生對課時學習狀況開展自我評價,而且還能讓他們從中體會到獲取相關學科知識的有效路徑,實現學科知識向學科思維、學科觀念和學科能力的深度轉化。
3? 應教為學: 奉獻教育
“應教為學”是古之為師者的基本功,具體是指教師既講學授課又著書立說。孔子是我國教育史上“應教為學”的典型代表,他“終生都在以詩、書教學,執禮雅言,編六經,著春秋,所講之學,所著之學,統一為儒學”[9]。在當今教育的體制下,授課內容需要遵循課程標準的規定,這樣教師的“應教為學”就逐漸演化成教學與研究的一體化。就像小學語文特級教師李吉林那樣,將自己的“所學”指向情境教育,扎根實踐建構情境教育的理論體系和操作范式,在成為當代著名教育家的同時,用自己的影響力感召和引領廣大教師的教學行為與專業發展,并將情境教學“寫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以及有關省市的教育文件,滲透到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教學實踐之中。在關于教師領導力的討論中,有學者認為,教師領導力的核心要素包括逐級遞進的完善自我、發展學生、引領同伴、參謀行政等幾個方面[10]。這樣,教師之學“利他”性的又一體現應該是與高層級教師領導力要素相對應的“應教為學”,是在形成個人理論體系的基礎上,在一定范圍內發揮輻射引領作用,為教育事業的繁榮發展貢獻自己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教學研究和著書立說是當今社會教師“應教為學”的主要表現形式,但有些教師在有關申報評審時提交的論文刊載在與《教學與研究》《中小學教育》等同名期刊上。僅從雜志的名稱上看,這些期刊似與基礎教育教師密切相關,而且沒有具體學科的限制,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其實,《教學與研究》是一本綜合性學術理論刊物,自創刊以來一直以“為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和研究服務”為辦刊宗旨[11];《中小學教育》等的辦刊宗旨雖是“為中小學教師提供專業幫助”,但該刊是復印報刊資料,轉載在其他刊物公開發表過的文章,而不是原創性的[12]。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這些雜志名稱的“迷惑性”向廣大不知情的教師征稿,非法印刷假冒雜志。另外,也有教師提交的論文涉嫌假冒《教育研究》等面向教育理論工作者的學術刊物,這些刊物對稿件都有選題范圍、正文字數、格式規范等相關要求,而假冒期刊中的文章都以一兩個頁面為主,內容更是語句不通詞不達意。部分教師在不法分子和假冒雜志面前不能幸免,都是因為平時的閱讀面狹窄,而功利心又太強,不了解常見刊物的辦刊宗旨和服務對象,不知道如何通過與“中國知網”比對等途徑判別真偽,最終被不法分子所利用。其實,研究始終都離不開查閱文獻,閱讀文獻才可能避免重復別人的工作,激發自己的靈感和創新動力,一個不讀文獻或不懂讀文獻的人,不可能產出高品質的研究成果,永遠無法走到相關課題研究的前沿。
相對于專家學者以發現和揭示具有普遍適用性的未知教育規律為目標的教育科研而言,教師研究屬于群眾性教育科研,具有個體化和實踐性的特點。教師研究主要是為了解決在自己教育教學工作中發現的實際問題,探索改善個體教學實踐和提高教育教學效能的可能途徑和方法。為此,廣大教師應該以自己的課堂教學或日常教育活動中的現象作為研究對象,廣泛學習,深入思考,不斷積累,使自己趨于“應教為學”的境界。同時注意研究視角要逐漸聚焦“為什么教(學)”“教(學)什么”“怎么教(學)”等基本問題,努力探尋這些基本問題的時代答案和自己的答案。并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課例研究、觀察研究、行動研究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為教與學而研究,對教與學做研究,在教與學中研究”,研究教學中的全部要素,在解決教育教學中實際問題的同時,注意自身研究成果的互補性和系統性,為形成具有特色的個人理論體系以及產生輻射引領效應奠定堅實的基礎[13]。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堅持做好“教書和育人、言傳和身教、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學術自由和學術規范”等四個方面的統一,這些要求也都適用于基礎教育領域的教師,直接指向教師的“為己之學”“為教而學”和“應教為學”。廣大教師要結合自己的教學工作“關注社會”“潛心問道”,不斷提升自己“教書育人”“言傳身教”的本領,同時注意學習目標不能是炫耀自己的“為人”,不能沖著國家為“表彰特別優秀的中小學教師”設置的特級教師等榮譽稱號而急功近利甚至違背“學術規范”。最近,成尚榮先生提醒廣大教師,“一切工作都有目的,但去掉功利心,防控目的性顫抖……一切都在努力中,一切都會自然生長起來”[14]。語文特級教師余映潮在總結自己的成功秘訣時,就將“占有時間、勤奮積累、注重學法”列在首位[15]。如果教師都能將學習目標定位于“為己”而“利他”,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堅持踐行“教學即研究”思想,腳踏實地,循序漸進,一定能夠到達專業發展的理想彼岸,同時獲得教學相長、師生共進以及學校、區域乃至整個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燕嬰譯注. 論語[M]. 北京: 中華書局, 2006: 203.
[2]吳全華. 儒家的為己之學與今日的為師之道[J]. 教師發展研究, 2019, (2): 65~75.
[3]范曾. 范曾談藝錄[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7: 242.
[4]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 中學暫行規程(草案)[S]//《中國教育年鑒》編輯部. 中國教育年鑒: 1949—1981年.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84: 762~764.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教育部關于印發《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和《中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的通知[EB/OL]. (2012-09-13)[2021-05-07].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991/201212/xxgk_145603.html.
[6]陶行知. 以教人者教己[J]. 亞太教育, 2018, (4): 1.
[7]于漪. 奉獻——教師的天職[J]. 人民教育, 1992, (4): 37~39.
[8]楊玉琴. “教、學、評一體化”下的目標設計與達成——基于2017版課標附錄案例的批判性思考[J]. 化學教學, 2020, (9): 3~9.
[9]王鑒. 論教師專業發展之“教”與“學”及其關系[J].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9, (6): 104~110.
[10]彭云. 教師領導力的核心要素與提升路徑[J]. 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7, (23): 27~29.
[11]《教學與研究》編輯部. 聲明[J]. 教學與研究, 2011, (1): 56.
[12]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基礎教育期刊社. 關于制止冒用《中小學教育》等雜志名義有償征稿的聲明[EB/OL]. (2011-07-22)[2021-05-07].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6cf93050100tqlr.html.
[13]陸軍. 建國初期鹽類水解的教學研究及其啟示——基于1951~1963年間的16篇期刊文獻[J]. 化學教學, 2020, (8): 25~29.
[14]成尚榮. 目的與目的性顫抖[J]. 中小學管理, 2021, (1): 58.
[15]余映潮. 特級教師成功的10句關鍵話[J]. 吉林教育, 2008, (9): 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