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潔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對于英語教學有效性的探討越來越深入,新的教學方法、課堂模式層出不窮,以話題為基礎的主題式教學模式應運而生。主題式教學(Thematic teaching)是指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圍繞學生熟悉的主題,以話題為核心要素開展課堂活動的教學方法和模式。教學實踐證明,主題式教學有助于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提升學生英語運用能力,發展學生的綜合素養。文章就小學英語教學中如何運用主題式教學開展教學活動,從靈活調整教學環節、合理增加語言輸入材料、圍繞主題開展多元活動等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關鍵詞]話題;主題式教學;語言運用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改變教學理念,優化教學模式,通過主題式教學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能力。主題式教學能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情境,它以激發興趣為切入點,通過設計多元活動增加學生的交際訓練,回歸英語學習的本真,從而提升綜合素質,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一、根據主題靈活調整教學環節
主題式教學是以教學內容為載體、以單元話題為核心、以文本的內涵為主體而進行的教學活動。教學活動離不開教材,但按部就班地講教材,無疑會使教學低效,學生感到無趣。新的課堂觀要求教師站在新課改的高度,能根據主題而靈活調節教學環節,將教學內容和語言活動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有意義的主題中學習和運用。它要求每個環節都能圍繞主題而進行,讓每個學生通過主題式學習發展聽、說、讀、寫能力,促使學生綜合素養的整體提升。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上冊Unit5 Story time教學為例,教學目標為:(1)四會單詞:T-shirt、skirt、cap、jacket等;(2)口筆頭熟練運用Look at…? Nice/Great/…(3)角色表演對話;(4)能模擬對話情境,展示自己的新衣服,其他同學給出贊美。本單元是圍繞clothes及對衣物的評價而展開,鑒于此,教師可采用主題式教學,打破傳統的教單詞、講對話、背誦的“三點一線”模式,將內容進行重組,讓每個環節都緊扣主題,力求“形散神聚”。
首先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服裝鞋帽的圖片,或者借助實物進行直觀教學新單詞,期間運用主題句型Look at…及表示贊美的方式Nice、Great、It is great/nice,再讓學生分組表演、合作練習。如呈現出漂亮的短裙圖片,師生交流互動:What is it in English?從而引出skirt;教師繼續問Isn’t it beautiful/nice?從而引出beautiful/nice/It is nice/ Great/Cool等贊美的詞匯,也可以直接就教材的核心句型Look at the skirt進行交流。實物和多媒體的運用,有助于優化詞匯教學的方式,也讓英語和生活攜手,從而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單一教學單詞的弊端,讓單詞、對話、運用高度統一,教學過程貼合學生的思維,符合語言學習規律,讓英語學習不再單調和乏味。
二、根據主題合理增加材料輸入
美國語言學家克拉申提出了語言磨蝕理論,強調語言材料的輸入對于語言學習的重要性。小學英語主題教學中,根據主題重組內容、環節后,解決了框框教學、環節割裂的問題。但是語言的輸入,僅靠教材上的輸入是遠遠不夠的,不能滿足學生學習和交際的需要,這就要求教師要根據主題合理增加語言材料的輸入,讓主題式教學得以深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交際機會,發展語言能力。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上冊Unit5教學為例,本單元主題是Clothes,目標是談論衣物并能給出合理評價。教學中不難發現,僅就教學教材中的夾克衫、短裙、T-恤、帽子等詞匯展開談論,語言活動單一、乏味,學生的注意力、興趣都會逐漸降低。為此,教師應合理增加語言材料的輸入,如增加trousers、jeans、coat、sweater、shoes、scarf等,對于評價的交際用語,也可以滲透cool、It is cool、wonderful、It is wonderful等,這樣便豐富了語言材料,也增加了語言反復運用的機會,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和運用。
合理增加語言材料,不僅要增加與主題相關的詞匯、句型,也可以增加繪本、兒歌、故事等,在激發學習興趣的同時,豐富學生的視野。
如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6 My e-friends教學中,教師在課前借助網絡資源搜集與“朋友”相關的歌曲、兒歌或小故事,在課堂上適當滲透,如播放英語歌曲Shining Friends、英語兒歌My friends、英文小笑話Money and Friends,不論是英語歌曲的欣賞、兒歌的誦讀還是講小笑話,都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快樂學習、自主交際。
三、根據主題有效進行語言輸出
英語是一門語言,語言學習的目的是交際運用,英語學習的終極目的就? ? 是注重積累知識、強化運用和交際,從而發展學生的聽、說、讀、寫綜合能力。而實際教學中,多數教師只注重語言的輸入,忽視語言的輸出,單一的模式導致教學效果差,“啞巴”英語、“聾子”英語現象普遍存在。要改變這種教學模式,就要“讓學于生”,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注重語言的輸出,實現“輸入”和“輸出”的結合,做到現“學以致用”。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三上Unit6為例,在教學中,教師要設計多樣化、趣味性的活動,加大語言輸出的訓練力度。在pre-reading環節,可為學生播放英語歌曲《what are you wearing?》,學生在反復欣賞后,教師提出問題:What colours can you hear from this song? 學生回答:pink、yellow、red、white、black、green、blue,教師給予歸納并引出單元的主題。接下來,教師融入關于“顏色”的小故事。通過英語歌曲和故事的運用,既活躍了課堂氛圍,也提供給學生說英語、用英語的機會。
單詞教學環節中,教師可融入誦讀、創編chant活動,如出示chant:Look at my T-shirt. Red red, it is red.句式簡短、和諧押韻的chant易于誦讀,增加了語言學習的趣味性。最后鼓勵學生仿照此chant進行創編,激活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豐富了語言輸出的實踐。
此外,在colours教學中,教師可精心設計Bomb及What is missing的小游戲,讓學生在“玩中學”“玩中用”。教師先說出游戲規則:看到關于顏色的單詞、圖片就大聲說出單詞,如看到炸彈就說出Bomb。學生睜大眼睛、注意力高度集中,單詞和句型訓練在游戲中快樂展開,在“玩”中,學生的英語知識得到鞏固和運用。
加大學生語言輸出量,強化語言輸出的訓練,問題教學也是一個有效的途徑。如Colours的Story time教學中,教師在各種熱身活動后,利用多媒體播放Yang Ling的服裝魔術表演視頻,提出Who is performing? What colour is Yang Ling’s skirt?等問題,讓學生在觀看視頻、閱讀對話的基礎上自主問答,實現語言的自主輸出。
四、圍繞主題豐富作業形式
作業是課堂的延伸,傳統的作業布置以抄寫、背誦為主,不利于學生興趣的激發,難以發揮作業的作用。主題式教學背景下,教師應改變作業的內容和形式,圍繞主題而精心設計多元化的作業形式,力求作業主題化,突出英語學習的交際性、實踐性,讓作業架起主題教學課內外的橋梁。
如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Keep our city clean教學后,教師讓學生利用網絡資源搜集信息,進一步了解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環境污染的主要元素、環境治理的有效途徑等,讓學生以“protect the environment”為主題制作手抄報或舉辦一次環境保護為主題的演講活動。這些作業以單元主題為基礎,與教材內容密切聯系,突出了作業的生活化,凸顯實踐性,促進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此外,圍繞主題設計生活化、實踐性的作業,有助于豐富語言實踐活動,提升作業效果。
如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4 Now and then教學后,布置課外作業:調查家中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等現在可以做、過去不能做的事情有哪些,并且用幾句話概括出調查的結果,如My father couldn’t drive a car 20 years ago. But now he can drives a car. My brother couldn’t swim when he was eight. Now he swims very well…教學Unit5 Signs后,布置小組合作實踐性作業:制作一些標志放置在公共場所,以提醒公民注意。如在一個指示牌上畫一個“骷髏”圖片,再在下面用英語寫上DANGEROUS,放在學校附近的小河旁,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在指示牌上畫不亂扔垃圾的圖片,將No littering的標志放在公園等公共場所,提醒人們不能亂扔垃圾……這些主題式實踐性的作業豐富了作業形式,培養了創新意識,發展了合作能力,也提升了學生的思想情操和公德意識。
有效開展主題教學,需要教師基于主題開展教學,教學方法靈活有趣,實現英語由“學”到“用”的飛躍。
參考文獻:
[1]劉虹. 基于主題式教學模式對小學英語學困生學習興趣影響的行動研究[D].長春師范大學,2019.
[2]李風芹.巧用主題教學,打造魅力英語課堂[J].小學教學參考,2019,(12).
[3]劉維,吳瓊.經典教育“主題式教學”初探[J].中國校外教育,2017,(27).
[4]顧力.巧用主題式教學,實現魅力英語課堂[J].基礎教育研究,2017,(16).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