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麗萍
[摘 要]隨著當今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 信息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到教育。文章以小學美術課程教學為例,分析信息技術與小學美術課程有效融合的現狀, 通過實踐得出信息技術與小學美術課程有效融合的新型教學模式,并對實踐中運用的方法及策略作具體闡述。
[關鍵詞]信息技術;美術課程;有效融合
在信息技術教育的背景下,美術教師在實踐中生成一些有針對性的方法及策略,利用多媒體、教學軟件等基本網絡資源,實現課程的豐富性和多元性,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繪畫能力,提高審美能力,達到小學美術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有效融合。
一、信息技術與小學美術課程有效融合的現狀
小學美術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有效融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教學中信息技術已經成為教師的教學工具,這種形式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應用較為廣泛, 教師通過合理應用多媒體, 達到輔助完成各種教學任務的目的,尤其是一些教學應用軟件,它們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對美術的學習興趣, 而且在一定程度提高了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參與意識, 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知識重難點。其次,教師用信息技術改善學生的學習環境, 這也是信息技術在小學美術課堂上應用的一種形式。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美術課程有效融合的方法
(一)創設互動課堂
信息化時代下的網絡資源特別豐富,教師要利用好網絡資源,精選有價值的視頻資料,把國內外創新的繪畫方法、有創意的“點子”介紹給學生,打開學生創作的思維。美術課分為手工課、繪畫課、欣賞課三種課型,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微視頻,可以是網絡直接下載的,也可以是教師自制的,課前讓學生賞析,課中發表自己的所見所想。如繪畫課《美麗的紋樣》一課中,選用拖布繪畫視頻做課前自學視頻,視頻作者把拖布打開,平鋪在白板上,在拖布上均勻地撒上各種丙烯顏料,然后一邊轉動拖布,一邊把拖布往上提,丙烯顏料隨著拖布的移動在白板上留下痕跡,作品呈現出紋樣自然、色彩斑斕的特點,提供給學生創作手法簡單又有趣的體驗。又如手工課《化腐朽為神奇》一課中,選取這樣一個課前自學視頻:視頻作者先在白紙上進行構圖,再把白糖均勻撒在圖案上面,放在有螞蟻生活的地方,螞蟻吃白糖時就會把圖案填滿,一幅由螞蟻創作的動態作品就完成了。再如欣賞課《二十年后的校園》一課中,選用北大校園的視頻做自學視頻,通過視頻了解北大校園是如此漂亮,在那里學習的學霸并不是每天都悶頭苦學,他們的學習環境是非常優雅的,有山、有水、有詩意,學科形式是非常豐富多彩的,讓人心生向往,同時也了解了一些專業, 幫助學生樹立好好讀書的信念。
(二)自制微視頻
學生上課時精力集中的時間是有限的,特別是低年級學生,一節課40分鐘,學生能夠認真聽講、愿意聽講的時間不超過20分鐘,基于此,教師講授新課的時間最好不超過15分鐘,時間太長學生易出現溜號、說話、沒興趣等情況,導致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課堂上教師一個人講課,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語言表達能力、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能力,使學生失去學習的積極性。如在《未來的建筑》一課中,教學對象是三年級學生,知識與技能是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啟發學生對未來建筑展開想象,開拓學生的創作思路。本課的重難點是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培養創新意識。在本節課中,教師演示未來建筑的繪畫方法和步驟是最好解決教學重難點的方法,可是課堂中授課時間不能超過15分鐘,教師現場演示完整的制作方法與步驟會占用很長時間,于是教師課前錄制微視頻,將制作方法與步驟錄制下來,并用文字和語言進行說明,視頻中有一些重點注意事項,教師采用放大的功能加以強調。微視頻片頭有版本、年級、課題、學校、姓名基本信息,演示環節分為構思、構圖、涂色三個部分。首先,在構思環節,教師講解構思的靈感來自于指尖陀螺,教師拿出指尖陀螺實物,一邊轉動一邊講解,當這個指尖陀螺轉動時,讓學生聯想到如果未來的建筑能像這個指尖陀螺一樣旋轉起來,那該是多么神奇啊!學生通過教師的演示與講解了解設計的靈感來源于生活。其次,在構圖環節,教師先繪畫出指尖陀螺的外形,再分別畫出指尖陀螺的三個區域:在學習區,設計了教師正在為學生講課的情景;在工作區,設計了辦公場景;在休息區,設計了能供人們休息的沙發和床。在講解未來的建筑轉動需要靠動力系統時,把動力系統設計在建筑的下方,用箭頭和文字加以指示,讓學生能夠一目了然看到它的位置。最后,就是涂色環節,教師演示涂色時要先涂主體物,再涂背景。這幅作品中的主體物就是指尖陀螺形狀的未來建筑,背景是海洋。未來的建筑設計在水的中心位置,四面環海,景色非常優美。為了發揮涂色工具的優點,教師演示馬克筆的涂色方法,用馬克筆窄頭的一面勾邊,寬頭的一面進行平涂,平涂時要沿著一個方向。如果是運用彩鉛涂色,先涂淺色的部分,再逐漸加深。通過教師的演示與講解,學生能熟練和巧妙地運用涂色工具,發揮涂色工具的優點。
(三)運用希沃教學助手
美術教學中的學生創作環節,能充分體現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在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在創作的每個環節都有可圈可點的地方,傳統的課堂上要把學生的作品拿到前面進行展評,讓每位學生都能學習到別人的優點,改進自己的不足,達到互相學習的目的。但這種展示有三點不足之處:一是時間有限,展評的人數有限;二是繪畫作品太小,后排學生對構圖的優點看不清楚;三是影響優秀學生的繪畫時間。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選用希沃教學助手的投屏功能,取得了省時、方便、快捷、新穎的效果。如在《未來的建筑》一課中,教師在繪畫環節中運用希沃教學助手直播學生的繪畫過程,將學生優秀的繪畫作品在大屏幕中展示;然后請學生介紹自己的繪畫思路和創作靈感,教師也可以對學生的優點進行點評。教師對學生作品的評價內容很多,可以是構圖方面,大小適中、創意新穎等;也可以是色彩方面,搭配、涂色等。學生在這種新穎的教學方式中,更直觀地觀察同學的優秀之處,對自己的創作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又如《陶泥的世界》一課中,教師重點講解陶泥的泥塑方法、步驟及立體造型的常用方法。學生在制作時,陶泥作品都站立在桌子上,拿起來就容易破壞造型,所以教師運用希沃教學助手直播學生的制作過程,展評學生優秀的作品時,可以用手機三百六十度全方位展示學生作品的每一個角度,投屏到白板上的作品色彩清晰、大小適中,再請小作者說說設計思路、最有創意的地方,最后簡單說說制作方法。用這種聽一聽、看一看、想一想的方法,學生達到了互相學習的目的。
(四)巧用交互式電子白板
電子白板的教學功能比較多,每個功能都有各自的特點和用處。通過教學實踐,我發現巧妙運用白板的教學功能能夠解決教學中的重難點。相對于傳統的黑板教學,白板操作工具中獨有的放大功能、照相功能、隱藏功能、拉幕功能等,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視覺沖擊力。聚光燈、板中板、截屏等功能,能極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在《各式各樣的鞋》一課中,在導入環節運用拉幕功能揭開課題,學生看著新奇有趣,在上課伊始就抓住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鞋的主要作用是保護腳,穿著舒適及美觀。它包括鞋底、鞋面、鞋跟、鞋帶。為了更好地讓學生了解鞋的結構,運用平移的方法將這幾部分組成一個完整的鞋,既直觀展示出鞋的四個組成部分,又很好地了解每個部分的制作方法及作用。設計鞋子大比拼游戲環節鞋,選用不同季節的鞋,將它們的鞋底、鞋面、鞋跟、鞋帶分開,運用復制、翻轉、平移三種方法,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加深對鞋的結構的理解。這樣,最大限度發揮白板的優點,解決了教學重難點,避免了傳統課堂演示時間長、對比效果不明顯的現象。
美術教師是開啟學生發現美、感受美的一把鑰匙,隨著時代的發展,教師以信息技術為載體開展美術教學,能更好地鍛煉學生的美術應用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促進信息技術與小學美術課程的有效融合。
參考文獻:
[1]胡政麗.小學美術教學與信息技術學科整合的思考[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08).
[2]張龍.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實踐例談[J].信息化建設,2015,(11).
[3]蘆惠君,趙會芳.小學階段信息技術與學科雙向融合研究[J].黃河之聲,2016,(05).
[4]吳兆涵.基于深度融合理念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模式構思[J].理論觀察,2013,(08).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