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雅楠
[摘 要]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原本的”音樂觀念,它是一種自然性、藝術性和教育性的有機結合。幼兒在不會說話之前就已具備學習音樂的能力,音樂是幼兒掌握的第一門語言,每個人天生都具有學習音樂的潛能。有研究發現,幼兒出生不久就能欣賞音樂,隨著年齡的增長對音樂需求的范圍越來越大。然而,人類的樂感卻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退,說明早期的音樂教育是何等重要。因此,幼兒園音樂教育不僅要在課堂上進行,而且要滲透在幼兒一日生活中。
[關鍵詞]幼兒園;奧爾夫音樂;幼兒
以往的音樂教育很多時候注重的僅僅是幾個簡單的舞蹈動作或者幾句歌詞的學習,片面強調技能的訓練,而不注意調動幼兒的情感生活積累,讓他們積極主動、愉悅地體驗音樂藝術。其實,音樂可以貫穿于生活的每個環節,打破音樂課堂的傳統教學模式,將這些教學內容分散到一日活動中,給幼兒以潛移默化的影響。結合我園藝術領域特色活動,我們將奧爾夫音樂活動與一日活動相結合,其原理就在于幼兒一日作息時間是依據幼兒的心理、生理特點而科學合理地安排,結合幼兒喜歡音樂的特點和有規律的作息時間安排,在生活活動、教學活動、游戲活動中滲透相應的音樂或者樂器教育,讓幼兒從小就受到良好的音樂教育。
一、選擇優美的樂曲,激勵幼兒主動參與
《指南》中的藝術領域提出:“藝術是人類感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達自己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和情緒態度的獨特方式。”奧爾夫音樂教育是和動作、舞蹈、語言緊密相結合的,它是以音樂為中心的綜合性教育,以生活客體為素材,以音樂為媒介,以游戲為基本表現形式,將音樂本質在不知不覺中傳授給幼兒,使幼兒的一日生活更加充實、有趣、隨時隨地充滿感動與驚喜。
陳鶴琴先生在《我們的主張》一文中提出:“我們主張幼稚園應當特別注重音樂。音樂是兒童生來喜歡的……”音樂活動是幼兒園教育活動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日生活中,我們要讓幼兒在活動中自然地動起來,讓幼兒多接觸音樂,為幼兒創設音樂環境,以幼兒的生活經驗、活動興趣為出發點。在音樂活動的選擇上,首先,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水平,考慮到幼兒的身心發展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體力、動作發展及心理發展水平都不相同,因此要采用循序漸進的教學法,即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這樣才能保持幼兒主動參與的熱度,不會因為覺得活動太簡單而感到枯燥乏味,也不會因為活動太復雜而感到畏首畏尾。其次,選擇以音樂為中心的綜合性教育活動,要以生活客體為素材,以音樂為媒介,以游戲為基本表現形式。在一日活動各環節創設音樂氛圍,讓幼兒在一日活動中欣賞一些律動、舞蹈組合,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
二、依據一日生活流程選擇相應的音樂,促進行為習慣養成
音樂教育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比說教更有說服力,更深刻,更持久。因此,要依據幼兒一日生活流程,選擇相應的音樂。
(一)選擇適宜的音樂游戲,感受學習的樂趣
《指南》指出:“尊重幼兒的興趣和獨特感受,理解幼兒欣賞時的行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會激發幼兒不斷去實踐,去探索。興趣培養是對幼兒進行藝術教育的前提,因此,在活動中要尋找適宜的音樂拍打一些節奏,使音樂生活化,提高幼兒的樂感。這時可借鑒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教學思想,將節奏放在首位,利用身體做打擊樂器(如拍手,跺腳,拍膝蓋等)。結合語言,借助這些形體動作來進行練習,激發幼兒的興趣。如:
X? X? | X X? ?X? ||? X? X |? ?X X? ?X? ||? X? X |? X X? X? ||║
請你| 拍拍 手║請 你| 踏踏 腳 ║請 你| 快坐 好║
由于這些歌詞幼兒很熟悉,節奏拍打起來也比較容易,可將此類音樂游戲與一日生活常規相結合。
(二)選擇音樂游戲與戶外體育游戲有效的結合
《指南》指出:“創造機會和條件,支持幼兒自發的藝術表現和創造。”在滿足幼兒自發性活動需要的同時,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將音樂活動與戶外活動相結合,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和交往合作能力。如“庫企企”“狐貍與小鳥”等趣味性較強的音樂游戲,可以讓幼兒在感受音樂的同時進行戶外角色游戲活動,有效鍛煉幼兒的肌肉力量。活動中,走路和變換隊形需要幼兒精神百倍,神采奕奕的精神狀態,此時可選擇進行曲類的音樂;每天幼兒做完課間操回到班上后,體力消耗很大,有點疲憊,此時可選擇一些田園音樂或輕柔的、空靈的、源自大自然的聲音,能很好地安撫幼兒的情緒。
(三)選擇適宜的音樂,融入幼兒一日生活
藝術教育應貫穿于幼兒一日生活之中,經常讓幼兒接觸適宜的、各種形式的音樂作品,能豐富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和體驗。結合我園的特色活動,在一日生活中選擇不同的音樂,讓幼兒在園的每一天都有音樂的陪伴。
在生活常規各個環節上,選擇不同的音樂,以音樂代替教師指令性的語言。如每天早上的點名時間總讓人感到單調,如果在其中加入旋律、聲勢或節奏后,效果大不一樣。這種新穎的形式讓幼兒在一天的開始就有了一個快樂的體驗。又如在幼兒入園或離園時,選擇輕松、愉快的鋼琴曲,讓幼兒擁有愉悅的心情;在幼兒休息和進餐時,選擇舒緩、優美的輕音樂來穩定幼兒的情緒,提高審美情趣;幼兒午睡時選擇輕柔、安靜,能穩定幼兒情緒使其進入夢鄉的樂曲;在幼兒離開活動區時,選擇節奏型較強的音樂,提示幼兒分類收拾玩具并走出區域;幼兒洗手時,先通過節奏型組織幼兒排隊,再播放固定的音樂來洗手。
在一日活動中,教師要為幼兒提供豐富的、便于取放的材料、工具或物品,支持幼兒進行自主歌唱、表演等藝術活動。在教室里可以設置音樂角、表演區,提供音樂、打擊樂器、音樂圖譜、頭飾、彩帶、民族服飾等,為幼兒創設一種寬松、自由民主的氛圍。另外,還可利用家長資源,鼓勵他們帶幼兒去欣賞文藝表演,創造條件讓幼兒接觸多種藝術形式和作品,以激發幼兒的想象力。
三、讓音樂循序漸進地貫穿在幼兒生活常規的培養過程
幼兒活動常規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教師要注意排除一切因素的干擾,防止常規培養中的不良因素。對幼兒一日生活音樂常規的培養需要以下幾個階段:
(一)口頭語言、肢體語言、音樂語言三者有機結合
幼兒階段具體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主要通過感知、表象來認識事物。因此,幼兒生活常規培養的第一階段要做到音樂、肢體語言、口頭語言相結合。在小班幼兒剛入園的初期,排隊是一件困難的事。于是,可以通過用肢體語言、節奏型、口頭語言相結合的方式來引導他們排隊。
如: X? X | X? ?X? X :║(節奏型)
請 你| 排 排 隊:║(邊拍手邊口頭語言提示)
由于節奏型簡單容易并伴有肢體語言,幼兒很喜歡這種形式的排隊,很快幫助教師解決了新生入園排隊困難的問題。
(二)口頭語言逐漸消失
幼兒年齡小、情緒不穩定、自制力差,行為習慣養成具有反復性。雖然幼兒在生活的各個環節能根據音樂做出相應的行為要求,但仍然會出現時而遵守、時而不遵守的現象,因此,要用音樂、肢體語言來指導其行為規范,必要時用口頭語言做相應暗示,以提醒、督促幼兒。
(三)肢體語言逐漸消失
對幼兒來說,“聽”是對音樂信息的儲存,“唱”是對音樂的表達,幼兒園音樂教育中的聽覺訓練和歌唱活動是緊密相連的。隨著幼兒對音樂越來越熟悉和依賴,肢體語言在良好常規培養中逐漸顯得可有可無,很多時間不需要肢體語言和口頭語言的說明,幼兒就能在音樂伴奏下做出相應的反應,如《搖籃曲》一響,自然會學小貓輕巧地走進午睡室安靜躺下。
(四)音樂語言獨占鰲頭
根據人的心理、生理特點,長期在同一時間、同一情況出現同一刺激,就會產生牢固、穩定的“習慣性”,即動力定型,幼兒一日生活常規就是反復的強化過程。音樂刺激越來越起主導作用,肢體語言、口頭語言基本甚至完全消失,音樂成為一日生活常規管理中的主要因素。在長期的音樂常規培養過程中,幼兒在生活的各個環節,只要有相應的音樂響起,就會做出相應的動作。
總之,音樂既能讓幼兒身心愉悅,又能促進其想象力的發展。長時間的音樂教育不僅讓幼兒喜歡上音樂,而且在音樂的熏陶下,提高了交往能力、主動性、合作性,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幼兒的一日生活過得更有意義,更加開心和快樂。
參考文獻:
[1]馬成.幼兒打擊樂活動[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何小琴.幼兒園生活活動組織[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