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淦 趙興華 姜一桐
摘要:洪澇災害是威脅我國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大災害之一,無論受災人數、范圍還是經濟損失均位居各類自然災害事故前列。因此,如何在洪澇災害中快速有效地營救被困人員已是擺在消防救援隊伍面前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文章通過筆者參與2020年江西洪澇災害救援實戰總結分析,研究提出了舟艇編隊最小作戰單元模式及搜救策略,以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洪澇災害;舟艇編隊;搜救策略
自2018年消防部隊集體改制轉隸后,作為“國家隊、主力軍”的消防救援隊伍自覺承擔起“全災種、大應急”救援任務。特別是2021年7月,江西等省因持續強降雨引發多地出現洪澇災害,在部消防救援局統一調度下,浙江省消防救援總隊77車379名指戰員58艘舟艇星夜馳援,在鄱陽湖周邊地區連續奮戰11天,共營救被困人員16人、轉運疏散群眾412人,贏得了黨委政府和當地群眾的廣泛贊譽,此次抗洪搶險戰斗是消防救援隊伍改革轉制后首次大規模洪澇災害救援行動,是隊伍能力轉型升級的一次實戰檢驗。
1? 洪澇災害與救援特點
洪澇一般指因大雨、暴雨或持續降雨使低洼地區淹沒、漬水的現象。在我國,約有2/3的國土面積不同程度地受到洪水威脅,尤其是長江、黃河等七大江河的中下游地區,洪澇災害易發多發。洪澇災害一方面極易引發潰壩、城鎮嚴重內澇,造成村莊被淹、群眾被困、城市道路阻塞、嚴重積水,危及人員生命安全;另一方面還容易引發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災害,造成道路中斷、房屋沖毀和人員被埋,嚴重影響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經濟發展。其災害救援行動具有以下特點:
1.1? 受災區域范圍廣、救援任務繁重
以2020年江西洪澇災害為例,江西省內昌江、西河、修水、鄱陽湖區等多個流域受災,范圍涉及南昌、九江、上饒等多個地市,僅浙江總隊救援區域就包括南昌市區、九江德安、共青城、永修、上饒鄱陽、余干等12個地區,在11天內出動車輛329車次、指戰員3327人次,營救被困群眾16人、保護轉運群眾412人,巡查加固堤壩96公里,處置管涌泡泉30余處,同時協助地方政府和受災群眾開展清淤沖洗、排水排澇、轉運物資等災后重建工作,救援任務多樣繁重。
1.2? 次生災害易發多發、救援危險性大
洪澇災害現場往往潛伏著大量危險因素,如觸電、水下障礙物、建筑物長期浸泡倒塌、化工設備損壞后泄漏的化學物質、蛇蟲叮咬、污染水體和衛生防疫等危險,加之現場水文環境復雜,救援人員對淹沒區域內河流、湖泊等位置、深度、流速掌握不準確,稍有不慎,就會造成救援人員傷亡。
1.3? 救援力量多、時間長,協同救援和戰勤保障要求高
洪澇災害事故持續時間較長,洪水退后仍有大量的排澇清淤、防疫消殺等災后重建工作,隊伍裝備補給和自我保障能力要求高,特別是對舟艇、排澇車、餐飲車、淋浴車、宿營車等車輛裝備需求較大;洪澇災害參與救援力量多、作業面廣,政府部門、駐軍、消防救援隊伍、社會救援力量和當地居民等各方救援力量快速形成合力難度大,需要統一高效指揮、暢通信息渠道、整合救援資源,第一時間搶抓救援時機。
2? 消防救援隊伍應對洪澇災害承擔任務
消防救援隊伍作為應對突發災害事故的“主力軍、國家隊”,應堅持“人民生命至上”的救援理念,緊盯“轉移被困群眾和營救遇險人員”兩大核心目標,在洪澇災害事故救援中主要承擔六大救援任務:一是搜索營救落水或因水被困的人員;二是疏散轉移已受或可能受水勢威脅的人員;三是搶救因山洪、泥石流、建筑坍塌等次生災害導致的被困人員;四是救援落水車輛、傾船導致被困的人員;五是在洪澇環境下開展空中救援支持;六是其他排澇排險等救援任務。
3? 救援編隊模式
針對消防救援隊伍所參與的洪澇救援任務,目前使用舟艇救援的主要是針對江河湖泊的人員搜救和城鄉內澇的人員疏散轉移,在此筆者從編隊模式、船型與動力選擇、承載人員核定、特殊條件下隨艇救援人員配備、防護及隨艇裝備等方面進行探討。
3.1? 編隊模式
根據不同水域風險等級、救援任務需求,編制5種最小救援作戰單元模式,編定救援舟艇與遂行救援隊員數。
(1)“1+3”模式:該編隊由1艘橡皮艇和3名隊員組成,適用于無滾水壩、落水坡、閘口、瀑布等危險水域的作業區,即使發生動力失效、舟艇翻覆等緊急情況,救援人員能夠在既定作業區內安全回到岸邊的低風險(環境簡單、水流平緩等)水域;可承擔災情偵查、人員疏散、營救遇險群眾、運輸物資等救援任務。
(2)“1+1+7”模式:該編隊由1艘沖鋒舟(4人)、1艘橡皮艇(3人)和7名隊員組成,適用于城鄉內澇等水面寬闊、水流平穩的較低風險水域;可承擔災情偵查、人員疏散轉移、運送物資等救援任務。
(3)“2+6”模式:該編隊由2艘橡皮艇和6名隊員(3人/艇)組成,適用于下游水域可能具有危險性和復雜水流形態的中等風險水域;由1艘橡皮艇實施救援行動、另1艘橡皮艇作為備份進行觀察和護衛應急,可承擔災情偵查、人員疏散、營救遇險群眾、運輸物資等救援任務。
(4)“1+2+10”模式:該編隊由1艘沖鋒舟(4人)、2艘橡皮艇(3人/艇)和10名隊員組成,適用于內澇區域內有橋洞、涵洞、巷道等可能形成導致沖鋒舟傾覆危險的水流形態或風浪較大的較高風險水域;可承擔災情偵查、人員疏散轉移、營救被困人員、運送物資等救援任務。
(5)“3+9”模式:該編隊由3艘橡皮艇和9名隊員(3人/艇)組成,適用于下游存在滾水壩、落水坡形成沸騰線、翻滾流等高風險水域,要求下游確保舟艇駕駛員、活餌隊員技術過硬、經驗豐富;可承擔災情偵查、人員疏散、營救遇險群眾等救援任務。
3.2? 船型與動力選擇、承載人員核定
由于內澇區水域通常含泥沙等雜質量高,水下能見度低,缺乏航道的基本數據及航標、航燈指引,淹沒于水面下的線纜、樹干、房屋、土丘、圍墻等障礙物以及大量漂浮于水面上的雜物,導致水域環境極其復雜,對舟艇航行產生極大影響。因此,在城鄉內澇災害救援中,對無災前固定航道的水域,一般使用動力可拆卸外掛(螺旋槳或噴泵式動力)舷外機的橡皮艇或沖鋒舟,不建議使用內置動力或固定動力的大型救援舟艇。
(1)橡皮艇適用于緊急快速救援、舟艇護衛,一般選用總長3.8m的充氣式帶保護底板的救援艇,匹配動力15~30匹,乘員數控制在5~7人。如選用總長4.2m的充氣式帶保護底板的救援艇,匹配動力30~40匹,乘員數控制在6~8人。
(2)沖鋒舟適用于人員物資的轉移運輸,一般選用5.2m或6m的沖鋒舟,匹配動力30~40匹,乘員數控制在8~10人。因船體較重,較難施放入水,需配備有吊臂的車輛或適用于灘涂運輸舟艇的拖掛車。
3.3? 特殊條件下隨艇救援人員配備
通常救援舟艇編隊按前述5種模式配備隨艇救援人員,由于救援環境的復雜性和救援任務的多樣性,特殊情況下也可根據現場靈活調整,參照如下:
(1)內澇環境(水面較平緩)
根據機動橡皮艇尺寸與外機馬力乘坐不同的人數,30匹4甲板艇(船長3.8m)一般配備3人,即1名指揮員、1名救生員和1名駕駛員;40匹5甲板(船長4.2m)艇可配備4人,及1名指揮員、2名救生員和1名駕駛員。
(2)洪水環境(水流急、環境復雜)
因涉頂流行進,應以機動橡皮艇為主戰裝備,30匹4甲板艇一般配備2人,即1名指揮員(兼救生員)和1名駕駛員;40匹5甲板大艇應配備3人,即1名指揮員、1名救生員和1名駕駛員。
3.4? 防護及隨艇裝備
(1)救援隊員個人防護裝備
包括水域救援頭盔、濕式或干式救援服、水域救援手套、救生衣、漂浮繩包(20m)、水域救援鞋、護目鏡、照明燈、割繩刀、哨子、方位燈等。
(2)隨艇必配裝備
船槳(每艇配2~4把)、消防救生衣(用于被救人員的安全防護,根據舟艇的最大乘員數確定隨艇救生衣數量)、漂浮繩包(繩長30~50m,每艇至少2個)、伸縮梯(用于救援區域登高、搭橋等)、備用油箱、導航設備(如帶衛星導航功能手表或設備)、急救包、擴音器(防水)、橡皮艇打氣筒、望遠鏡、船外機維修工具。
(3)隨艇選配裝備
包括便攜式照明燈組、救生圈、砍刀、竹篙、衛星電話等。
4? 搜救策略與安全事項
4.1? 搜救組織指揮
根據搜救范圍應設置三級指揮架構,即岸上指揮員、編隊指揮員和舟艇指揮員。
(1)岸基指揮員:負責領受救援任務、指令、決定行動方案、與指揮部的協調、溝通。
(2)編隊指揮員:負責編隊行駛、搜救、返航等階段的現場指揮員,實時向岸上指揮員匯報救援進展。
(3)舟艇指揮員:根據舟艇編隊指揮員指令,帶領本艘舟艇完成指定搜救、配合、緊急情況處置等任務。
4.2? 編隊搜救行動原則
(1)集體行動原則。嚴禁單舟單艇行動(除前述“1+3”模式)。嚴禁在無岸基指揮員和后備力量情況下開展編隊行動。
(2)偵查先行原則。救援前一般先安排2艇偵察單元對受災區域水域情況進行偵察,明確后續編隊救援路線、救援任務。
(3)往返搜索原則。對于某一搜救目標地,一般應當沿搜救路線往返1到2次搜索,確認有無需救助人員。
(4)輪班作業原則。對于大面積搜救區域,搜索時間長、救援環境復雜、參戰隊員多、安全風險高,必須要合理安排機動力量,編組輪換作業。
(5)緊急救助原則。由于救援環境復雜及突發因素多的原因,考慮舟艇出現故障或其他突發情況,預備一支緊急救助力量,確保在救援過程突發險情時第一時間開展救助。
4.3? 編隊行進隊形與避碰規則
(1)行進隊形
①執行偵察搜索任務:從機動性、安全性考慮,建議以橡皮艇在前、沖鋒舟在后的搜索隊形行進;
②執行人員物資疏轉任務:從返航路線、自舟意外快速應對考慮,建議以沖鋒舟在前、橡皮艇在后的護衛隊型行進;
③搜救返航途中遇復雜水域時應及時調整隊形與航速,由護衛隊型轉換為搜索隊型,待探明水域情況后調速行進路線或繼續按原線路返航。
(2)避碰規則
編隊行駛時,舟艇之間前后間距應保持至少10m。為防止舟艇碰撞或受波傾翻,在較寬水域同向超越、并線或相向行駛時,兩艇橫向間隔應大于較大一船的船長,或是大船降速航行;多舟艇編組同時在一個區域使用同一航道執行交叉搜索或轉移任務時,應靠右行駛,并保持航線間距。
4.4? 安全注意事項
(1)救援人員上舟艇前應規范穿戴齊全水域救援個人防護裝備,并互相交叉檢查確認后方可上舟艇;被救人員至少應當穿戴消防救生衣方可上舟艇。
(2)舟艇內原則上不得放置尖銳物品,如救援任務需要攜行,應對其進行軟質包裹并固定,以防舟艇發生沖撞、急停、翻覆等情況下對人員造成傷害。螺旋槳船外機應安裝防護罩,用于保護螺旋槳及防止傷害落水人員。
(3)出發前或碰到水下障礙物后,應檢查船外機自動回彈鎖是否打開。行進途中要加強對行進路線的偵察和探測,避免水下障礙物、水上漂浮物影響行進安全,在不明水域航行時速控制在15km(8節)以內;在狹窄通道、水位較淺、障礙物較多的水域行進時,應及時關閉并上抬船外機,利用船槳、竹篙劃行。
(4)要加強對水位情況的觀察和記錄,在同一水域多日連續執行任務時,舟艇下水前要注意水位水流變化,避免低位障礙物、高流速阻行。
(5)如無明確目標救援等非緊急任務,應當避免在夜間作業,夜間作業救援區應確保充足的岸基照明(照明車或移動照明燈組)和移動照明(便攜式照明或頭燈)。
5? 結語
本文以2020年江西省洪澇災害救援實戰為模型,根據不同水域風險等級、救援任務需求,研究提出了“1+3”“1+1+7”“2+6”“1+2+10”“3+9”等5種典型舟艇編隊最小作戰單元模式,基于不同水況分析了船艇動力及承載人員核定方法,結合流勢區別提出了特殊條件下的力量配備方案。同時,基于救援實戰凝練了包含搜救組織指揮、編隊搜救行動原則、編隊行進隊形與避碰規則等的搜救策略與安全事項。該研究充分結合經典水域救援戰例,能夠為我國消防水域救援技戰術優化及效能提升奠定一定的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熊平生,劉亮,郝麗婷.洞庭湖區洪澇災害成因及其孕災環境的變化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21,27(03):141-143.
[2]雷亮.水域救援處置隊伍的現狀及能力的提升——以巴彥淖爾市臨河區為例[J].今日消防,2020,5(10):51-52.
[3]沈玉華.高精尖集中亮相“水陸空”立體救援——江西省跨區域抗洪搶險實戰拉動演練在潯開展[J].中國安全生產,2020,15(06):70-71.
[4]劉俊辰,李柴薇.搶在洪水前面的人——直擊江西抗洪救援[J].消防界(電子版),2020,6(15):12-13.
[5]萬能勝,齊鵬云.巢湖流域2020年特大洪澇災害應對實踐與思考[J].中國防汛抗旱,2021,179(04):37-41.
[6]黃磊.簡述消防裝備模塊化體系建設——以廣東省消防救援總隊為例[J].今日消防,2020,5(04):27-29+31.
[7]王晨輝,邵琦.洪水中的“生命之舟”——浙江消防員馳援安徽防汛抗洪特寫[J].消防界(電子版),2020,6(15):38.
Abstract:Flood disaster is one of the major disasters threatening the safety of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in our country. No matter the number of people affected, the scope or the economic loss, it is in the forefront of all kinds of natural disasters. Therefore, how to rescue the trapped people quickly and effectively in the flood disaster is a major issue to be solved in front of the fire rescue team. Based on the summary and analysis of the author's participation in the flood disaster rescue in Jiangxi Province in 2020,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minimum combat unit mode and search and rescue strategy of the boat formation for reference.
Keywords:flood disaster;boat formation;search and rescue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