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瓔
1992年11月,“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組委會正式宣布,從海內外音樂家推薦的500多首(部)作品中選出124首(部),為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這是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舉辦的各類音樂作品評選活動中規模、意義較大的一次,入選作品涵蓋單曲、合唱曲、獨奏曲、室內樂、協奏曲、民族管弦樂、管弦樂、歌劇音樂、舞劇音樂等多個音樂門類,作品創作年代自1905年至1991年。廣西僅有陸華柏抗戰初期創作于桂林的藝術歌曲《故鄉》入選。
陸華柏(1914—1994),原籍江蘇武進,生于湖北荊門,是20世紀中國重要的音樂家之一。
1926年,北伐軍攻克武昌城,還是小學生的陸華柏高唱著“打到列強除軍閥”,分享慶祝國民革命勝利的喜悅。小學畢業后,陸華柏考入湖北省立一中,與后來成為著名兒童文學家的嚴文井、詩人伍禾是同班同學。1931年春,陸華柏考入私立武昌藝術專科學校藝術師范科,開始接受系統的音樂訓練,他的鋼琴教師是畢業于圣彼得堡音樂學院的B.Shoihet女士,他的音樂專業教師包括賀綠汀、陳田鶴、繆天瑞和陳嘯空等音樂家。由于成績優異,1934年陸華柏被學校破格留任為助教,從此開始了他長達60年教學、作曲、演奏(指揮)三位一體的音樂生涯……
浩歌聲里請長纓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隨著抗日戰爭形勢的發展變化,桂林作為當時廣西省會所在地,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相對寬松的政治環境(當時廣西地方實力派主張抗日,與蔣介石集團矛盾尖銳,政治上曾經采取相對開明的政策),成為中國抗戰大后方的文化中心之一。
陸華柏曾回憶,1937年夏天,他在南京與另外4位音樂青年臨時組成一室內樂鋼琴五重奏組“雅樂五人團”(沈承明、楊振鐸拉小提琴,張沅吉拉中提琴,祁文桂拉大提琴),后由畫家徐悲鴻介紹給廣西當局,推廣樂教,他們在盧溝橋事變之前到了“山水甲天下”的桂林。
陸華柏到達桂林時,桂林還是一個古樸、安靜,只有七八萬人口的小城市,除了山水風景聞名全國,其他方面并不著稱。“雅樂五人團”在桂林舉辦了幾場音樂會,介紹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等作曲家的古典音樂作品。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陸華柏決定留在桂林從事抗戰音樂救亡活動,其間,認識了畢業于國立上海音樂專科學校的桂林籍音樂家滿謙子。當時桂系第五路軍總政治部成立了一個藝術宣傳機構——國防藝術社,社址在象山,陸華柏經滿謙子介紹,在該社擔任音樂指導。1937年冬天,陸華柏在象山下創作了藝術歌曲《故鄉》。1938年春,此曲由金陵女子大學聲樂教師梅經香首唱,立即在群眾中廣泛流傳,更為從他鄉移居桂林的青年學子所喜愛,甚至傳唱至香港地區和美國波士頓、法國巴黎,在海內外產生重大影響。當時旅居桂林的歌唱家,女高音無不唱《故鄉》,男高音無不唱《勇士骨》(陸華柏另一作品)。
1938年秋,畢業于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音樂院的音樂家吳伯超來到桂林,任廣西省立藝術師資訓練班(廣西藝術學院前身,以下簡稱“藝師班”)班主任,吳伯超熱情邀請陸華柏到藝師班擔任講師,教授和聲、合唱等課,并負責訓練該班學生合唱團及舉行音樂會演出,《廣西藝術師資訓練班校歌》(張安治作詞)即為陸華柏所作。吳伯超抵桂后被譽為“桂林獨一無二的具有專業水平的指揮家”,他在桂林創作、指揮的所有合唱歌曲的演出,均由陸華柏伴奏。1939年1月在桂林版《掃蕩報》分7次連載的《歌詠隊的指揮法》一文,便是由吳伯超口述、陸華柏執筆完成的。通過這一工作,陸華柏系統了解到歐洲指揮法體系。
1939年冬,日本侵略軍從北部灣登陸,桂南戰役爆發,為配合昆侖關戰役宣傳,陸華柏創作了《保衛大西南》。他不光作詞作曲,還親自帶領藝師班的學生上街宣傳演唱,“保衛大西南,保衛大西南,不論后方、不論前線,軍民合作,打成一片,你出力,我出錢,偉大的勝利就在眼前”的歌詞,彰顯軍民抗戰之決心,曲調流暢,瑯瑯上口。歌曲刊登在《掃蕩報》上,隨后報社又義務印了1萬份歌譜向社會散發,歌聲很快傳遍昆侖關前線、后方。
陸華柏不僅創作抗戰歌曲,還以獨到的藝術視野,熱情地把來自解放區左翼作曲家的許多優秀作品改編成合唱曲或配鋼琴、樂隊伴奏,介紹給廣大桂林民眾,包括賀綠汀的《可愛的故鄉》、冼星海的《軍民進行曲》、鄭律成的《延水謠》、劉雪庵的《長城謠》等,加強了解放區和國統區音樂文化的交流,促進了桂林抗日救亡歌詠運動的開展。
《音樂與美術》是藝師班出版的音樂期刊,創刊于1940年1月,被譽為“當時絕無僅有的全國性藝術教育刊物”。陸華柏主編其中音樂部分,在創刊號上,他發表了《音樂與抗戰》一文,就音樂與抗戰的關系、如何加強音樂界的團結、音樂如何為抗戰服務等系列問題闡明自己的看法。同年,陸華柏出版了第一本歌曲集——《華柏歌曲集》。這是一本抗戰歌曲集,所收入38首歌曲內容均與抗戰有關,除了《萬里長城有主在》與《抵抗》為抗戰爆發前創作,其余歌曲都是抗戰爆發后在桂林創作,《華柏歌曲集》在桂林抗戰音樂文化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是抗戰期間旅桂音樂家在桂林出版的第一本個人歌曲集。

廣西省立藝術館是抗日戰爭時一批進步文化人士匯聚桂林所設立的藝術機構,1939年9月,由著名戲劇家歐陽予倩成立,內設音樂、戲劇和美術3個部門,對革新桂劇和促進廣西戲劇、美術、音樂起到積極作用。歐陽予倩邀陸華柏擔任音樂部主任兼合唱團與管弦樂隊指揮,藝術館合唱團具有較高的藝術水準,編制20人,都有報酬,團員除了唱歌,不兼其他任何工作。這一有利于招納聲樂人才的舉措,使合唱團薈萃了一批歌唱家,甘宗容、曾嫩珠、帥立明、姚牧、李志曙、謝靜生等都是該團團員。陸華柏為合唱團創作了一部清唱劇《汨羅江邊》,這部大型聲樂套曲的創作源于柳亞子紀念屈原的提議,歌詞由藝術館的詩人伍禾創作,劇中人物均由旅桂的知名藝術家擔任:屈原由男高音歌唱家姚牧飾演,女主角由女高音歌唱家曾嫩珠飾演,李志曙、薛良、帥立德等歌唱家都在劇中飾演角色,全曲由藝術館管弦樂隊伴奏,樂隊規模不大。在陸華柏指揮下,《汨羅江邊》的演出在桂林引起極大的反響,桂林廣播電臺3次為演出做了直播。
陸華柏在桂林迎來了音樂創作的黃金時期,同時還收獲了愛情。陸華柏的夫人、聲樂教育家甘宗容曾經回憶,20世紀40年代初,在藝師班讀書時,她在琴房唱陸華柏寫的《故鄉》,正好被陸華柏聽到,推門進來,說她有兩處附點沒有唱準,于是就教她唱這首歌,還兼彈伴奏。二人在1943年結為人生伴侶。陸華柏在桂林近7年的生活里,創作了60多部音樂作品,絕大部分是抗戰救亡歌曲,其中不乏精品,在桂林,在廣西,甚至在全中國以及海外產生巨大影響。陸華柏在桂林還寫下眾多宣傳抗戰、宣揚抗戰文藝的文章和音樂評論,桂林文化城幾乎所有重要的音樂活動,都少不了他的組織和參與。
1943年,國立福建音樂專科學校聘陸華柏為教授,并寄來路費,秋冬之交,陸華柏離開桂林前往閩西永安。
弦歌不輟譜華章
陸華柏在福建音專時期,除教學外,1944年創作了以歷史傳說為題材的清唱劇《大禹治水》(繆天華詞);為劉天華的全部二胡曲編寫了附加鋼琴伴奏譜;并與王沛綸多次上演中國傳統樂器二胡與鋼琴合奏的實驗性演出。1947年,陸華柏離開福建音專,受聘湖南音專;1949年,從長沙輾轉南下香港。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陸華柏欣喜異常,從報紙上得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為《義勇軍進行曲》征求管弦樂合奏譜,當即抱著興奮激動的心情寫出此曲的配器方案(樂隊演奏總譜),投寄北京應征。
1950年春天,中央戲劇學院成立,首任院長歐陽予倩盛情邀請陸華柏任教。到達北京那天,陸華柏受到熱情的接待,歐陽予倩為他設宴洗塵,特意邀請梅蘭芳、戴愛蓮等藝術界名流作陪。陸華柏的工資待遇和著名舞蹈家吳曉邦一樣,是當時中央戲劇學院最高的。由于個人的原因,1952年2月,陸華柏攜妻女重返武昌,開始了被他稱為“大起大落”的12年武漢執教生涯。
其間,陸華柏先后任湖北教育學院音樂科主任、華中師范學院音樂系主任,是第一屆湖北省政協委員、湖北省文聯主席團委員兼音樂部長。繁忙的政務之余,他出版了大量作品和譯著,如《中國民歌鋼琴小曲集》,鋼琴作品《新疆舞曲集》《潯陽古調》,譯著《和聲與對位》《湖北民歌合唱曲集》,管弦樂總譜《康藏組曲》。《康藏組曲》曾由捷克斯洛伐克音樂家任斯基指揮武漢聯合交響管弦樂隊在漢口首演,這部作品是陸華柏探索交響音樂民族化的有益嘗試,全曲具有濃郁的地域色彩和民族風格,總譜在1958年由蘇聯音樂出版社收入在莫斯科出版的《中國作曲家管弦樂作品集》。優美的旋律從筆尖不斷涌出,創作技巧在實踐中磨煉得越發成熟。

1957年,陸華柏被錯劃為“極右分子”,幾乎被剝奪了創作的權力。甘宗容因為堅持不肯與陸華柏“劃清界限”,也被定為“一般右派”。在前途茫然的心情支配下,夫妻二人把幼女及老母親送回南寧,武漢的家幾乎全部撤空,春夏之交,陸華柏夫婦隨大隊人馬下放到湖北省當陽縣國營農場,直到1961年,陸華柏被摘掉“右派分子”的帽子。此時,由于全國學校院系調整,華師音樂系已合并入湖北藝術學院(武漢音樂學院前身),陸華柏終于能重執教鞭,擔任作曲專業和聲、復調、配器和作品分析等課程的教學,工作量雖然大,但是心情是愉悅舒暢的。
早在195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之際,廣西文化局就曾向湖北省委提議,希望湖北的廣西籍或在廣西工作過的知識分子能回廣西,支援家鄉建設。甘宗容是廣西龍州人,抗戰期間參加過廣西學生軍,投身抗日前線;陸華柏抗戰期間是旅居桂林時間最長的音樂家,歷經磨難,夫妻二人作出回廣西定居的決定。
歌飄八桂山水間
1963年11月,陸華柏夫婦從湖北藝術學院調回廣西藝術學院任教。初返廣西,陸華柏就接到“脫帽大右派不適宜搞創作”的指示,但他還是做了一些“地下活動”(陸華柏語)。1964年,陸華柏隨民間音樂采風工作隊前往區內少數民族聚居地采風,考察西南邊陲那坡縣達臘屯彝族人民聚居村寨,匿名創作了一個舞蹈音樂節目《彝族女民兵》,通過那坡縣、百色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層層選拔,最后進京參加全國少數民族業余藝術觀摩演出,當時《人民日報》配以舞蹈場面的木刻發文報道。在此特殊時期,他仍然可以把內心的情感轉化為動人的音符,沒有人知道這部優秀的音樂作品是出自“右派分子”手筆。
“疾風知勁草,歲寒見青松。”陸華柏先生可敬之處在于他受屈多年,始終以坦蕩的襟懷,堅持創作,在最困難的時期,也沒有放下手中的筆。1979年5月,陸華柏錯劃右派的問題得以糾正,恢復了政治名譽。

“老年逢盛世,筆下又生輝。”1980年,66歲的陸華柏創作《侗鄉歡慶舞》(單簧管與鋼琴),表達自己內心的喜悅之情,還發表了他在“文革”中創作的鋼琴曲《西藏小品》。1981年4月,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兩首鋼琴新作《鑒河之歌》《東蘭銅鼓舞》。這兩首作品的創作素材分別來自廣西德保縣、東蘭縣的民間音樂,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格與鋼琴演奏技巧完美結合,使得這兩首作品成為中國鋼琴作品中的經典,為無數鋼琴演奏家青睞。
晚年的陸華柏還對廣西各少數民族民歌的多聲部現象進行探索,完成《廣西壯、瑤、侗、仫佬、毛南族二聲部民歌的多聲音樂構成初探》《廣西壯族三、四聲部民歌的和聲分析》《廣西壯族二聲部民歌的和聲思維》《廣西侗族民歌多聲音樂構成的審美特征與規律》等多篇理論文章,并集結成《論廣西多聲部民歌》論文集,著名音樂家、時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賀綠汀為該書題寫書名并作序,特別提到“陸華柏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理論把我國民族音樂的寶藏整理出來,通過研究、總結,作為創作我國新音樂文化重要的根據和基礎,他的《論廣西多聲部民歌》一書在這方面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1988年12月,廣西音樂界在南寧劇場舉辦《陸華柏教授執教55周年紀念作品音樂會》,上演半個世紀來陸華柏創作的優秀作品,包括合唱曲《廣西學生軍軍歌》《保衛大西南》;單簧管與鋼琴《侗鄉歡慶舞》,鋼琴曲《鑒河之歌》《東蘭銅鼓舞》,獨唱曲《故鄉》《勇士骨》,管弦樂《康藏組曲》,清唱劇《大禹治水》等,幾乎涵蓋所有音樂表演形式的優秀作品。音樂會回顧了老音樂家筆耕不輟的音樂人生,紀念他為第二故鄉——廣西的音樂事業發展所作出的卓越貢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