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俊男
唐代高僧玄奘,隋文帝仁壽二年(602年)生于河南緱氏縣(今偃師縣),俗名陳祎。他從小就飽受詩書浸潤,自幼跟著在寺廟出家為僧的二哥一起學習佛教經典。13歲那年,他在洛陽凈土寺出家,法名玄奘。
從此,玄奘開始了求學之路,先后到全國各地學習佛教經典。學習中他發現國內的佛教已經難以解釋他心中的疑惑,于是便想去佛陀起源的地方天竺(印度)求學。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年),27歲的他離開唐都長安,經西域16國,歷盡艱險,于4年后到達當時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拜于戒賢法師門下學習佛法。
明小說家吳承恩根據玄奘歷經磨難去天竺取經之事,寫成著名的文學作品《西游記》。玄奘即是《西游記》中“唐僧”的原型。
玄奘在印度游學17年,遍游印度各地,汲取印度佛經精華,學通了語言、因明學、音樂、醫學等學科,成為佛門高僧,名震四方。整個印度都十分尊崇玄奘,印度國王更是不愿意讓玄奘離開,但玄奘執意東歸。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學成回國,抵達長安時,朝野僧俗,傾城而出,盛況空前。玄奘不僅熟知西域,而且才能卓著,唐太宗視其為大才,多次勸他還俗為官,玄奘婉言謝絕,表示愿意獻身佛經翻譯事業。
唐太宗深為感動,為玄奘法師翻譯佛經提供一切便利。玄奘從印度帶回梵文經典657部,先后在長安玄福寺、大慈恩寺和陜西的玉華宮主持佛經翻譯工作。在譯經的19年中,他回絕一切應酬和雜務,嘔心瀝血,專事譯經,在弟子辯機的幫助下,寫成《大唐西域記》一書。《大唐西域記》記述了玄奘法師西游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尤其是詳細記載了公元7世紀印度政治、經濟、社會等方方面面的情況。《大唐西域記》拓寬了當時中國人的眼界,對中國日后的文化藝術產生了巨大影響,也為后世保存了珍貴史料。印度歷史學家阿里評價說:“如果沒有玄奘、法顯等人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玄奘還將中國的《老子》翻譯成梵文。19年中,他共譯出《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佛經70多部,總共1335卷。唐代也因此成為我國佛經翻譯的鼎盛時期。
遠赴印度取經和長期艱苦的翻譯工作,使玄奘的身體每況愈下。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積勞成疾的玄奘在長安圓寂。后世對玄奘在中國文化史和宗教史上留下的不朽業績,給予了高度評價。玄奘的故事被收入印度的《古代印度史》教材中,其本人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的《世界文化名人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