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峰
河南省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泌尿外科,河南 南陽 473000
腎細胞癌(RCC)是由腎小管細胞癌變導致的惡性腫瘤,高發于中老年人,發病率在泌尿系統腫瘤中位居第二并有上升的趨勢[1]。RCC 若不及時給予合適的治療,將導致腎功能的損害,甚至引發轉移,危及患者生命。RCC 僅利用化療藥治療效果不明顯,且治療周期長、難以徹底根治疾病。與傳統的開放手術相比,腹腔鏡腎癌根治術(LRN)因通過腹腔鏡的輔助使操作準確,視野清楚,大幅度降低了創傷面積。本研究通過比較LRN手術治療和開放性手術治療的各項病理學指標和手術操作情況,旨在探究LRN對于腎功能和血清細胞因子的影響因素和治療效果。
選取2016 年1 月—2018 年1 月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手術治療的腎癌患者82 例進行回顧性研究,其中41 例采用LRN手術治療(LRN組)、41例患者采用傳統開放性手術治療(傳統組)。LRN 組,年齡41~69 歲,平均年齡(52.5±8.6)歲,男27 例、女14 例,腫瘤病灶直徑(4.55±0.45)cm,左側腎23 例、右側腎18 例。傳統組,年齡37~69 歲,平均年齡(51.2±9.8)歲,男26例、女15例,腫瘤病灶直徑(4.42±0.69)cm,左側腎22 例、右側腎19 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灶直徑、病灶分布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1)腎癌的診斷以CT、MRI、腎臟穿刺病理學活檢作為依據,并且經過手術后病理學檢查證實;(2)患者年齡范圍19~69歲;(3)病理學分期范圍:T1N0M0~T3N0M0期;(4)均在我院實施手術,記錄完整;(5)均為單側腎臟手術;(6)本研究獲得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LRN 手術組對患者給予全身靜脈復合麻醉,患者取側臥位,先建立后腹腔,腋后線12 肋緣下1 cm 處,橫向切開皮膚2 cm,血管鉗鈍性分離肌肉并破開腰背筋膜,進入腹膜后間隙,手指向腹側推開腹膜,置入充氣500~700 ml氣囊并保持5 min,維持二氧化碳壓力12~15 mmHg(1 mmHg=0.133 kPa)。先分離腎周筋膜的背側面,用超聲刀清理腹膜外脂肪組織,鈍性游離腎臟后方直至腎門,確認并分離腎動脈,利用Hem-o-lok 結扎,阻斷腎臟的血供,用超聲刀完全在腎周筋膜外游離。切斷腎上腺中央靜脈,連同腎上腺整塊切除腎臟,游離腎下極并分離輸尿管及性腺靜脈予以結扎,最后游離腎蒂,三重鈦夾夾閉切斷,擴大切口取出標本,放置常規引流管,縫合切口。傳統組行開放性切除術,體位同對照組,在11 肋間或12 肋下作切割,手指向腹側推動腹膜使腎周筋膜露出。在腎周脂肪外,顯露腎蒂,分離腎動靜脈,用絲線行雙重結扎和縫扎切割。腎周筋膜外分離腎臟腹側、上極和下極,分離結扎腎動脈,后在下極用分離鉗夾切斷結扎輸尿管和性腺靜脈。分離腎蒂,結扎、切斷腎蒂血管,完整切除腎臟,其他腫瘤與腎臟邊界部位也切除,放置常規引流管,縫合切口。
查閱兩組患者的手術記錄、手術資料,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切口長度、手術出血量、肛門首次排氣時間、術后引流時間、住院時間,手術前后血清血肌酐(Scr)、胱抑素C(Cys-C)、中性粒細胞明膠酶相關脂質運載蛋白(NGAL)、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10(IL-10)、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抽取靜脈血3 ml,以離心半徑8 cm,3 000 r/rain 離心10 min,取上清液置于空試管中,-20℃保存,標本同批測定。以酶聯免疫吸附反應(ELISA)方法測定血清中Scr、Cys-C、NAGL、IL-6、IL-10、TNF-α的含量。
LRN 組和傳統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LRN 組患者的切口長度、手術出血量、肛門首次排氣時間、術后引流時間、住院時間均低于傳統組(P<0.05),見表1。
術前24 h,LRN 組和傳統組患者組間血清Scr、Cys-C、NAGL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24 h,兩組患者的血清Scr、Cys-C、NAGL 水平較本組術前均顯著的升高(P<0.05),見表2。
術前,LRN 組和傳統組患者組間血清IL-6、IL-10、TNF-α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24 h,LRN 組患者的血清IL-6、IL-10、TNF-α 水平均低于傳統組(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組別LRN組(n=41)傳統組(n=41)tP手術時間(min)158.2±21.8 161.5±24.8-0.640 0.524切口長度(cm)3.9±0.6 18.5±3.2-28.714 0.000手術出血量(ml)78.3±20.0 230.6±50.2-18.047 0.000肛門首次排氣時間(d)44.9±9.4 54.8±12.2-4.116 0.000術后引流時間(d)3.2±0.9 3.5±1.0-1.428 0.157住院時間(d)8.9±2.1 12.0±2.6-5.939 0.000
表2 兩組患者的手術前后腎功能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的手術前后腎功能指標比較(±s)
組別LRN組(n=41)傳統組(n=41)Scr(μmol/L) Cys-C(μg/L) NAGL(μg/L)tP術前52.5±11.2 50.6±9.3 0.836 0.406術后24 h 88.5±15.0 92.0±16.8-0.995 0.323術前549.3±110.6 560.1±123.5-0.417 0.678術后24 h 651.8±131.8 670.3±144.1-0.617 0.546術前3.44±0.69 3.30±0.72 0.899 0.371術后24 h 4.73±0.76 4.90±0.83-0.967 0.336
表3 兩組患者的手術前后血清細胞因子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的手術前后血清細胞因子水平比較(±s)
組別LRN組(n=41)傳統組(n=41)IL-6(pg/ml) IL-10(pg/ml) TNF-α(pg/ml)tP術前104.5±11.7 101.8±9.5 1.147 0.255術后24 h 128.6±16.9 162.8±24.7-7.317 0.000術前54.2±5.9 53.0±6.3 0.890 0.376術后24 h 61.3±6.8 69.5±10.2-4.283 0.000術前19.3±5.2 18.5±6.0 0.645 0.521術后24 h 27.1±6.9 39.5±6.9-8.137 0.000
LRN組患者的手術并發癥率(9.76%)與傳統組(2.44%)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本研究發現,術后24 h,LRN 組患者的血清IL-6、IL-10、TNF-α 水平雖一定程度上升,但明顯低于傳統組的幅度,說明LRN 較開放式手術對患者創傷小,安全性高,有助于患者術后的恢復。血清細胞因子中炎癥相關因子IL-6、IL-10、TNF-α 等因子的表達可以作為衡量手術創傷大小的有效指標[2]。同時,本研究LRN組患者手術時間等指標低于傳統組,且術后并發癥也具有明顯差異,證實了LRN可減低手術出血量,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腎功能的檢測是反映治療術式療效的直觀參數,而常用的檢測指標如血清尿素氮、內生肌酐清除率,敏感度低,易出現誤差。NGAL、Cys-C 作為早期檢測腎功能方面表現出突出優勢,幾乎不受其他因素的影響[3]。NGAL是在中性粒細胞和腎小管上皮細胞存在的微量蛋白,腎受損2 h 內大量NGAL 被釋放,因此可應用于衡量早期腎功能指標。Cys -C 是一種低分子量堿性低蛋白,僅通過腎臟代謝,在近曲小管細胞重吸收并快速在上皮細胞中徹底降解,腎損傷將使其無法代謝,從而含量升高[4]。本研究得出,術后24 h,兩組患者的血清Scr、Cys-C、NAGL 水平較本組術前均明顯的升高,說明兩種術式對于患者都有一定程度損傷,但這種損傷是暫時的,術后會逐漸緩解。
綜上所述,LRN治療RCC較傳統開放性手術具有創傷小、術后恢復快、患者炎癥反應程度低的優點,但兩種手術方法對患者腎功能的影響區別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