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莉 張永鋒 何素興
[摘? ?要] 大型科普活動作為科普工作的有效形式之一,在提高公民科學素質、營造良好的科學文化氛圍、助力創新發展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谖墨I和對國內大型科普活動實施情況的調研,分析國內大型科普活動實施的發展現狀,闡述大型科普活動研究現狀、特點、發展趨勢等內容,并結合北京科學嘉年華等活動案例,剖析大型科普活動開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谏鲜龇治觯瑢ξ磥泶笮涂破栈顒拥牟邉?、組織、實施及傳播效果提升等給予思考和建議。
[關鍵詞]大型科普活動 北京科學嘉年華 活動策劃
[中圖分類號] N4 [文獻標識碼] A [ DOI ] 10.19293/j.cnki.1673-8357.2021.06.011
科普活動是促進公眾理解科學的重要載體,我國每年舉辦的各類科普活動達數十萬次,參與人數以億計[1],其投入經費也連續多年占據科普經費總體支出首位。其中,大型科普活動是我國當前開展科普工作的重要策略之一,投入經費多、公眾參與度高、活動覆蓋面廣、社會影響廣泛。
大型科普活動一般是由政府或社會組織積極動員科技團體、科研院所、學校、企業、教育基地等機構廣泛參與,在某一固定時間段集中向全社會開展的科普展覽展示、科技傳播、科技服務、科技宣傳等系列的或大規模的科普活動,包括科普日、科技周、科技游園會以及科技活動月(年)等活動[2]?;顒觾热葚S富、聲勢浩大,往往能夠形成一種全社會動員參與機制,具有較高的社會影響力。大型科普活動實質上是一種社會公共項目,需要結合社會發展和公眾需求,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社會公眾廣泛參與。
本文重點從主題設置、組織實施模式、發展特點等方面探討國內大型科普活動的發展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典型案例,對大型科普活動的策劃、組織、實施及傳播效果提升等提出對策建議。
1大型科普活動的界定及研究現狀
目前,大型科普活動無嚴格標準定義,多數文獻[3-15]從大型科普活動的組織者、目的、意義以及規模進行了界定,一般認為大型科普活動是一項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眾多人參與的社會性科學普及活動,以傳播科學技術、提升公眾科學素養為主要目的, 目標受眾為不同層面的社會成員。按照科普活動的規模標準,可以將參加人數在1 000人及以上5 000人以下的視為大型科普活動,5 000人及以上的視為特大型科普活動[3],本文將大型及特大型科普活動統稱為大型科普活動。國內的大型科普活動有全國科普日(2003年至今)、全國科技活動周(2001年至今)等。部分?。ㄗ灾螀^、直轄市)根據當地特點在每年一段時間內集中開展各具特色的科普宣傳活動,例如北京科技周(1995年至今)、北京科普之春(1999年至今)、北京科普之夏(1999年至今)、黑龍江科普之冬(1987年至今)等。國外諸如日本、澳大利亞、美國、英國等國家的一些綜合和專業協會每年會定期舉辦科技周、科學節等全國性大型科普活動, 諸如英國的曼徹斯特國際科學節、愛丁堡科學節、全國科技周等[11]。目前,不僅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的政府資助舉辦全國科技周之類的科普活動,印度、菲律賓、泰國、墨西哥等發展中國家也開始舉辦科技周(節)活動。
在大型科普活動研究方面,多數研究者從大型科普活動的管理、評估、宣傳、策劃等角度進行了深入研究,例如,賈英杰[2]對大型科普活動管理進行了探討,闡述了大型科普活動的管理要素和管理過程,提出要提高大型科普活動的效果,必須加強科學管理。雷綺虹等[5]基于2007年全國科普日北京主會場活動評估主要結果,對大型科普活動策劃與設計給出了建議,提出創新大型科普活動整體策劃與設計的必要性,提出將美國“2061計劃”研究的最新理念和思想與中國科普任務和特點相結合的設想,以此改進科普日的整體策劃和設計。黃小勇[4]、張志敏[6-7,10]、劉彥君等[8]、Bipin Adhikari等[13]從不同層面對大型科普活動的評估進行了深入研究。譚超[9]、李丹特[12]等從宣傳角度探討了新媒體對科普活動的影響。Laura Fogg-Rogers等[14]、Jane Robertson Evia等[15]從行為和情感等視角對參加科學節活動的公眾進行了深入研究。
2國內大型科普活動發展現狀
2.1大型科普活動的主題定位
大型科普活動作為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的重要手段和《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簡稱《科學素質綱要》)工作主題的重要抓手,其主題圍繞“世界科技前沿、經濟主戰場、國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等重大發展方向,服務和支撐國家重大戰略實施。
面向經濟主戰場和國家重大需求方向的主題大多為綜合類大型科普活動,服務國家區域協調發展等戰略實施。在綜合類大型科普活動中,影響最大的是政府部門組織動員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全國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日等活動。這類科普活動主題圍繞國家戰略,緊跟公眾關切的社會熱點,貼近公眾的實際需求,發動公眾積極主動參與,精準化滿足公眾的科普需求。例如,2020年全國科普日主題“決勝全面小康、踐行科技為民”,體現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總體要求;2019年“禮贊共和國、智慧新生活”主題圍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禮贊新中國展開;2012年“食品安全與公眾健康”、2011年“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障安全健康、促進創新創造”等主題,均與公眾需求和生活實際相結合。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發展方向的主題主要為促進創新創造類大型科普活動,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促進創新創造是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需要。近年來,我國不同層面的部門和機構,圍繞“加強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國家戰略,開展了諸多促進創新創造主題的大型科普活動。例如全國科技活動周活動主題“攜手建設創新型國家”“科技創新,美好生活”等,突出科技創新支撐強國富民這條主線,展示科技創新的重大成就、高精尖產業發展等內容。再如,由中國科學院主辦的“科技創新年度系列巡展”,瞄準科技最新進展和最新成果,通過科技人、科技成果的展示,讓廣大社會公眾了解我國科技的最新進展和科學熱點發展方向[16]。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方向的主題主要為安全類、生態環保類以及健康類大型科普活動,服務國家可持續發展、鄉村振興等戰略實施,詳述如下。
安全類大型科普活動。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要求把人民群眾的安全問題放在首要位置,我國每年圍繞防災減災、安全生產等主題,緊抓安全科技周、安全文化周、安全生產月、防災減災日、世界氣象日等關鍵時間節點和社會熱點,開展安全類大型科普活動。例如自2002年以來,每年6月的全國安全生產月期間,各地在組委會的統一指導下,以“科學發展、安全發展”為主題,廣泛開展安全生產事故警示教育周、安全生產宣傳咨詢日、安全文化周、應急預案演練周和各類知識競賽等一系列有針對性、各具特色的宣教活動[17]。
生態環保類大型科普活動。環保主題主要圍繞生態保護、環境污染防治開展各種形式的科普活動。20世紀80年代開始,以環境保護為內容的科普活動在我國的科普活動中已占據重要的地位,落實《科學素質綱要》工作主題以來,生態環保類主題也是全國科技活動周及全國科普日等大型綜合科普活動的重要內容。每年,我國相關部門都會在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等重要時間節點開展相關科普活動。
健康類大型科普活動。健康類科普活動主要圍繞疾病預防和控制、健康生活方式、衛生安全等主題,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以及相關醫學、藥學等學會組織,結合世界健康日、高血壓日、世界癌癥日、國際禁毒日、愛眼日、睡眠日等健康主題日,開展講座、咨詢、科普宣傳資料發放等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引導公眾掌握正確的養生保健知識,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健康素養。
2.2大型科普活動的組織協作模式
大型科普活動現已逐漸發展成為可持續的品牌活動,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組織協作模式。大型科普活動的組織協作一般是由國家省部級或市級層面跨部門、跨機構協作完成,組織協作模式大致可分為橫向聯合協作、縱向聯合協作、網狀交互協作模式。
橫向聯合協作模式是指同級部門之間的聯合。例如全國科普日活動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科學技術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科學院等多部門和機構聯合主辦。全國科技活動周是由科學技術部會同中央宣傳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等19個部門和單位組成科技活動周組委會,同期在全國范圍內組織實施。
縱向聯合協作模式是上下級部門之間的聯合。省級層面的大型科普活動,例如北京科學嘉年華活動,是在北京科學嘉年華活動組委會(成員包括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科普部等部門、事業單位,主場活動主承辦單位)的統籌下,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內部各部門及單位相互協同,北京市各科學素質綱要成員單位、各區科協、科普教育基地、學(協)會等社會力量大聯合大協作舉辦。中國科學院舉辦的大型公益性科普活動中國科學院公眾科學日,由中國科學院的院屬各單位、院機關各部門之間協同聯動開展。
網狀交互協作模式是橫向聯合與縱向聯合、線上與線下交互的協作模式,需要不同層級、不同部門的聯動協作,以促進科普資源的精準對接,達到最優的科普活動效果。尤其是在現階段網絡信息技術發達、社會化資源共建共享及大聯合大協作的背景下,開展大型科普活動如綜合類科普活動、圍繞社會熱點問題的專業主題類大型科普活動,網狀交互協作模式是主要的組織協作模式。
2.3大型科普活動的發展特點
大型科普活動一般具有以下特點:①明確的目的性,即促進公眾理解、參與、支持科學,提升公民科學素養;②開放性和包容性,鼓勵多個部門積極共同參與,促進全社會對科普的關注,打造內容和形式多樣化的科普活動,滿足公眾的不同需求;③時代性和實效性,活動緊緊圍繞社會發展和需求,營造社會化的科普氛圍;④可持續性,穩定的經費來源以及常態化、品牌化發展路徑,保障了大型科普活動的可持續發展;⑤計劃性,嚴謹的計劃和可操作的流程基礎,促進了大型科普活動實現廣泛的社會參與和傳播。在上述基本特點的支撐下,大型科普活動正朝品牌化、品質化、常態化、陣地化的創新性方向發展。
實施品牌化發展戰略。大型科普活動以品牌化發展思維為指導,通過品牌資源的培育、品牌資源的聯動共享和創新發展,在不斷提升質量、促發展的過程中,樹立品牌、經營品牌。例如,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面向社會、服務公眾的大型公益性、群眾性北京科學嘉年華活動,2020年已成功舉辦第十屆,在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大力支持下,在高端化、社會化、互動性的活動定位保障,以及各界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下,北京科學嘉年華活動已向品牌化發展,并為首都科普工作社會化格局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支撐。
重視內容和形式創新。在新時代發展需求導向下,科普活動越來越以公眾需求為導向,針對公眾的個性化需求,在科普內容、形式、傳播渠道等方面,進行創新性轉變,推進精準化的科普服務。主要體現如下:在內容和形式設計上,更加注重活動效果和體驗性,呈現出多元、親民和體驗感強的特色;在傳播形式和傳播內容上,更加關注公眾的需求和興趣點,以吸引公眾的外在形式和有內涵的科普內容,激發公眾參與科學的熱情;在傳播渠道上,更加關注科普的受眾面和體驗感,重視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等手段來提升公眾的體驗感,注重科普資源的網絡化,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促進科普資源的普惠共享。
形成常態化舉辦機制。自《科學素質綱要》頒布以來,大型科普活動得以大力發展,特別是在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關于科學普及工作的重要論述后[18],大型科普活動的常態化發展得到進一步強化。截至2020年,全國科技周活動已舉辦20屆,全國科普日活動已舉辦17屆,北京科技周活動已舉辦26屆,中國科學院公眾科學日活動已舉辦16屆,廣東省的科技進步活動月活動已舉辦29屆,東北三省的科普之冬活動已舉辦33屆,四川省的科技之春活動已舉辦24屆等。這些數據表明,大型科普活動的常態化發展已成為必然。另外,結合社會熱點、關鍵時間節點,不同層面的機構聯動開展大型科普活動也已成為常態。例如,在我國多個?。ㄗ灾螀^、直轄市)開展的科普之春、科普之夏、科普之冬活動,突出了季節特點和當地特征;在每年的3月23日世界氣象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5月12日全國防災減災日、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6月5日世界環境日、9月29日世界心臟日、10月16日世界糧食日等時間節點,政府部門與科研機構、社會組織以及科普場地聯動,舉辦各種形式和規模的科普活動,也突顯了大型科普活動常態化發展特征。
走向陣地化發展之路。以科技館為主要代表的科普場地是科普工作的主陣地,在聯合社會力量開展科普資源建設和科普服務方面,發揮著橋梁和紐帶作用。利用科普場地的資源和優勢開展大型科普活動,有助于推進大型科普活動的常態化發展和影響力提升。2011年首屆北京科學嘉年華活動場地選址在北京奧林匹克公園,目的是讓公眾參與更便利,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受眾范圍和活動知名度。自2014年起,中國科技館作為全國科普日北京主場的主要活動場地,利用科技館展廳和戶外廣場,搭建展示前沿科技的平臺。北京科學中心自2018年9月開館起,已成為北京科學嘉年華活動主要活動區,在充分利用館區資源的基礎上,借助科學嘉年華活動品牌的影響力,搭建館區和社會各界科普資源整合平臺,2020年第十屆北京科學嘉年華活動有35家場館加入,無論是規模還是質量都取得了階躍式發展,“館”+“科學嘉年華” 兩個品牌形成互相借勢、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局面。
3大型科普活動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探討
3.1大型科普活動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從上述分析可以發現,大型科普活動以社會發展和公眾需求為導向,組織方為策劃出有品質、有內涵、有深度的科普活動不斷地探索和創新。以下從組織方、專家、公眾、媒體等視角,以第十屆北京科學嘉年華活動為例,分析在活動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增強活動效果的建議。
3.1.1活動策劃的整體統籌需要進一步加強
大型科普活動普遍存在設計策劃水平有限、組織實施過程中不夠重視科普效果的問題。從策劃模式來看,大型科普活動多由政府相關部門主導,自上而下,由相關單位會議研討來制定;從經費設計來看,活動預算中沒有對活動策劃的經費進行設計;從活動資源整合角度來看,大多數活動資源是基于主辦方已有的資源基礎,較少從受眾體驗的角度出發整合資源;從活動受眾的年齡層來看,活動受眾主要是青少年,針對低齡及老齡受眾的活動項目相對較少。由此可見,活動整體策劃的不足直接影響了活動效果和目標實現。
3.1.2活動宣傳的實效性和長效性有待提升
諸多研究者[9,12]對大型科普活動的宣傳進行了研究,指出活動的宣傳不到位,特別是活動前期的宣傳告知和后期的持續影響營造存在較大的缺失。從2020年第十屆北京科學嘉年華活動媒體報道來看(統計截止時間為2020年10月30日),活動通過電視、網絡媒體、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平臺以及制作短視頻的方式進行了宣傳,共檢索到相關報道109篇,其中電視報道4篇,網絡媒體報道38篇,微信公眾號報道55篇,微博報道6篇,短視頻平臺報道6篇。具體分析發現,報道主要集中于活動中期,占比為82.6%,開幕式之前的報道占比為14.7%,后期報道占比僅為2.7%;報道的媒體以微信公眾號和網絡媒體為主,在目前大眾賴以獲取信息的渠道如微博、抖音等自媒體上宣傳較少。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一是對活動宣傳策劃和實施不到位;二是在活動的全程中對宣傳工作重視程度不夠,以及與各方媒體在活動宣傳推廣方面合作不足??傊?,大型科普活動在宣傳的量、時間、渠道等方面的不足,必然不利于活動影響力以及公眾對活動知曉度的提升。
3.1.3活動創新的制約因素需要進一步破解
從國內大型科普活動的現狀和實施情況來看,雖然活動的形式、特點等發生了一些明顯的變化,但活動整體的創新性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對國內大型科普活動的理論及實踐研究發現,相關文獻較少、研究深度不夠;在評估方面,重視程度不高,缺乏延續性;在科普資源的整合和利用、活動受眾的調研、活動內容的策劃等層面,也缺乏深入的調研,活動普遍缺乏對既定目標的檢驗及存在問題的改進;另外,新媒體、信息化以及前沿科技與科普活動的融合剛剛起步,且內容和形式結合不夠緊密,這些問題從根本上影響了活動的創新發展。
3.2思考和建議
上述對開展大型科普活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深入剖析,對這些突出問題的改進,將大力推動大型科普活動的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結合主要問題和案例分析,對大型科普活動的發展進行思考并提出建議。
3.2.1強化專業策劃作用
強化專業策劃的作用,一方面,要在活動預算編制中增加活動策劃的專項經費,進一步高度重視活動的整體策劃和設計;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專家優勢和專業策劃機構的作用,廣泛了解和研究活動受眾的需求,制定合理的預期目標和有效的工作計劃。例如,在對第十屆北京科學嘉年華活動主題與內容契合度評估方面,多數專家認為“踐行科技為民”方面與活動內容較為契合,但在“決勝全面小康”方面,缺乏農業、扶貧與惠及郊區縣相關科普資源和展教活動來體現主題。建議科學嘉年華活動在主題策劃方面,既要體現出自身是全國科普日北京主場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要突出科學嘉年華活動自身的特色,為公眾營造廣泛參與和享受科學的愉悅氛圍,所以應有定位更為精準的主題。比如,可在全國科普日主題下另設突出科學嘉年華活動特色的主題。
3.2.2緊抓價值和需求導向
大型科普活動要發揮科普價值引領作用,獲取廣泛的受益面和影響力,必須深化科普服務供給側改革,突出價值和需求導向。一方面,要基于不同受眾的需求調研基礎,推動科普內容、形式和手段的創新發展,提高科普服務供給效能。在評估中發現,56.8%的受訪者最喜歡的活動類型為互動體驗類項目,其次為科學表演、科學講座,占比分別為20.1%、15.0%,這啟發活動策劃者要結合需求強化科普活動的互動體驗性,讓公眾在自主體驗中,實現科普活動的教育價值。另一方面,要以用戶為中心的活動設計思維來策劃活動,深入開展現實需求和潛在需求調研,基于活動評估基礎,找準公眾科普體驗的痛點,優化科普活動設計,不斷細化科普內容、細分科普對象,采取有效的科學策略,在開放性、公共性、均衡性、便捷性等層面,有針對性地開展多樣化的科普活動,滿足全社會高質量的科普需求。
3.2.3促進科普資源整合和有效利用
大型科普活動需要整合優勢社會化科普資源。例如,從北京科學嘉年華活動組織方了解到,活動資源除了場館本身的科普資源,部分整合了社會科普資源,以促進構建社會化科普大格局,但對這些科普資源缺乏深度開發和利用,存在活動期間資源利用率不高、活動后期資源浪費的問題。所以在活動策劃前期,就應聯合科普資源征集單位對這些資源的重復利用和二次開發進行全面統籌,制定活動中和活動后期有利于科普資源作用發揮的具體要求和應對措施。此外,應把大型科普活動打造成為資源共建共享與交流的平臺,以促進科普資源有效利用,并對公眾產生持久的影響。
3.2.4 重視活動全程宣傳和推廣
科普活動的宣傳和推廣對提升活動的影響力具有重要作用,所以開展科普活動不但要注重活動的內涵,還要加強活動前期、中期、后期的宣傳和推廣。從第十屆北京科學嘉年華活動的媒體宣傳形式來看,政府官方網站宣傳占比57.9%;其次為主流媒體網站,占比26.3%,其中以圖文結合的方式進行的宣傳占比78.9%,純文字方式占比18.4%,視頻方式占比僅為2.6%,可見宣傳形式較為單一。要借助專業團隊進行宣傳運營管理,突出信息化平臺和手段在科普宣傳方面的重要作用,利用新媒體傳播規律,選擇大眾喜愛或易于接受的方式進行宣傳和推廣,并結合公眾對科普活動的評價,提升和創新現有服務內容和形式,促進活動全程宣傳和推廣的與時俱進。
3.2.5 突出活動評估作用
科普活動評估一方面有助于增強對活動本身的認識,檢驗活動是否達到了既定的目標;另一方面有助于為活動的改進和創新發展提供依據。鑒于目前大型科普活動評估工作的深度和延續性的缺乏,建議加強全方位的評估工作,從中發現問題、總結經驗,提升活動效果。建議每年將評估工作作為活動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融入活動的各個環節,反映現實服務水平和存在的問題,增強對活動本身的認識,檢驗活動是否達到了既定的目標,為服務的改進和創新發展提供依據;建議建立公眾需求調研和意見反饋的平臺、機制和體系,通過評估和公眾意見反饋機制,激發全民參與科學的熱情。
4 小結
大型科普活動是開展科普工作的重要方式,是建立社會動員機制的有效手段。經過長期的發展實踐,大型科普活動因其投入高、影響廣、示范性強的本質特征,以及滿足國家、社會和公眾科普需求的社會特點,在重視程度、關注度、投入力度、參與廣度等層面均取得較大進展。在走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大型科普活動將面臨新形勢和新挑戰。為穩步推進大型科普活動的可持續創新發展,一方面,要以人民為中心,以社會和公眾發展需求為導向,堅持開放融合、普惠共享、創新發展的理念,不斷提升大型科普活動在社會氛圍營造、科技治理與創新發展等層面的支撐作用,促進大型科普活動與時俱進、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另一方面,要針對發展中的不足,加強對活動策劃、經費結構、宣傳模式、效果評估以及活動管理等層面的研究和探索。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國科普統計2020年版[M]. 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20:92-93.
[2]賈英杰. 大型科普活動管理初議[C] //中國科普研究所.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2009《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論壇暨第十六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文集. 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10:110-113.
[3]任福君. 科普活動概論(修訂本)[M]. 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20:51.
[4]黃小勇. 大型科普活動評估方法研究[D]. 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06.
[5]雷綺虹,張志敏. 2007年全國科普日北京主會場活動評估主要結果對大型科普活動策劃與設計的啟示[C] //中國科普研究所. 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2008《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論壇暨第十五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文集. 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08:22-29.
[6]張志敏. 曼徹斯特科學節及其引發的思考[J]. 今日科苑,2008(23):117.
[7]張志敏,雷綺虹. 對大型科普活動進行綜合評估的角度及相關探討[C] //中國科普研究所. 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2009《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論壇暨第十六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文集. 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10:501-505.
[8]劉彥君,吳晨生,董曉晴,等. 英國科學節效果評估模式分析及思考[J]. 科普研究,2010,5(2):60-65.
[9]譚超,嚴俊,劉鯤. 微博在大型科普活動中的應用——以2013年全國科普日官方微博運維為例[C] //中國科普研究所. 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第二十一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論文集. 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14:329-333.
[10] 張志敏,鄭念. 大型科普活動效果評估框架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3,33(24):48-52.
[11] 科普日與科技周比較研究課題組. 全國科普日和科技活動周比較研究[J]. 科普研究,2015,10(6):72-79.
[12] 李丹特,莫揚. 基于微博、微信的全國科普日的影響力分析——以全國科普日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為例[J]. 科普研究,2017,12(4):53-59.
[13] Bipin A,Hnin H P,Robinson T,et al. Evaluation of the Pint of Science Festival in Thailand[J]. PloS One,2019,14(7):1-16.
[14] Fogg-Rogers L,Bay J L,Burgess H,et al.“Knowledge is Power”a Mixed-methods Study Exploring Adult Audience Preferences for Engagement and Learning Formats over 3 Years of a Health Science Festival[J]. Science Communication, 2015,37(4):419-451.
[15] Evia J R,Peterman K. Understanding Engagement with Science Festivals:Who are the Engaged?[J]. Visitor Studies,2020,23(1):66-81.
[16]新華網. “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年度巡展2019”在京開幕[EB/OL]. (2019–12–27) [2021–08–10]. http://www.xinhuanet.com/photo/2019-12/27/c_1125395768_2.htm.
[17]任福君,尹霖. 科技傳播與普及實踐[M]. 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237.
[18]新華網. 習近平: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而奮斗[EB/OL]. (2016–05–31) [2021–08–10].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31/c_1118965169.htm.
(編輯? 袁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