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冰
(遼寧師范大學田家炳教育書院暨教育學院,遼寧大連,116029)
普惠性幼兒園包括公辦幼兒園(含公辦性質的幼兒園)和民辦普惠性幼兒園。自《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簡稱“國十條”)頒布以來,普惠性幼兒園的相關研究引起學界關注。2020年是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的“收官年”,因此,探究學前教育的發展情況,特別是普惠性幼兒園的發展情況,將為如何提升學前教育的整體水平提供問題導向。使用Bicomb2.0共詞分析軟件對所選文獻的高頻關鍵詞進行梳理分析,可以迅速把握近十年來普惠性幼兒園的熱點研究領域,從而進一步預測普惠性幼兒園未來的發展方向。
本文以“普惠性幼兒園”為主題,對中國知網(CNKI)所刊載的文獻進行普通檢索,共搜索到有關文章577篇。通過人工篩選去掉報紙135篇、會議記錄11篇、外文期刊27篇、無效文獻45篇,獲得有效文獻359篇。
研究使用的工具為Bicomb2.0共詞分析軟件、SPSS統計軟件。利用Bicomb2.0共詞分析軟件對所選取文章的關鍵詞進行統計、分析,形成詞篇矩陣和共現矩陣。再利用SPSS統計軟件對矩陣進行進一步的分析,輸出聚類圖。
1.篩選高頻關鍵詞
對所選取的論文進行關鍵詞篩選、提取后,運用Bicomb2.0的詞頻統計功能,進行有效關鍵詞詞頻統計。結合關鍵詞詞頻分布的具體情況,確定20個頻次大于等于6的高頻關鍵詞,其總的詞頻數為632,占有效關鍵詞的44.2887%。這些高頻關鍵詞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2010年以來我國普惠性幼兒園研究的熱點。具體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高頻關鍵詞統計表
2.構建詞篇矩陣和共現矩陣
運用Bicomb2.0共詞分析軟件生成所選取高頻關鍵詞的詞篇矩陣和共現矩陣。
如表2所示,在詞篇矩陣中,第一行所代表的是所選取論文的編號,第一列為高頻關鍵詞,其中的數字“0”與“1”則分別代表該高頻關鍵詞是否在相應的編號論文中出現,“0”代表沒有出現,“1”代表出現。詞篇矩陣用來生成近似矩陣。
如表3所示,在共現矩陣中,第一行與第一列均為高頻關鍵詞,對角線上的數字是該條目出現的總次數。通過關鍵詞共現矩陣可以了解關鍵詞之間的聯系,共現次數越多,表示聯系越緊密。從表3可知,“學前教育”與“普惠性”聯系緊密。

表2 詞篇矩陣(部分)

表3 共現矩陣(部分)
3.構建近似矩陣和相異矩陣
將詞篇矩陣導入SPSS統計軟件,選取Ochiai系數生成關鍵詞近似矩陣,如表4所示。在近似矩陣中,數值越接近1,表明兩關鍵詞之間的距離越小,關系越密切。近似矩陣用來進行聚類分析。

表4 近似矩陣(部分)
本文用于統計數據的論文的發表時間在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內。按年份對其進行數據分析,如圖1所示,2010—2019年我國對普惠性幼兒園的研究在數量上整體呈上升的狀態,且在2016年后,關于普惠性幼兒園的研究文獻數量大幅增加。具體來看,2010年發表論文2篇,這說明此時關于普惠性幼兒園的研究還處于開始階段,普惠性幼兒園還未成為學界廣泛關注的熱點。2012—2014年,學界對普惠性幼兒園的研究呈上升趨勢,這與《關于當前學前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將學前教育的發展納入政府民生工程,并堅持普惠性、公益性原則,以及實施學前教育行動計劃關系密切。2014—2016年,學界對普惠性幼兒園的研究稍有回落。2017年論文數量比2016年增加了約150個百分點,此后出現了研究高潮,論文的數量基本呈現直線上升的狀態,這與深入貫徹《國務院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聯系緊密。雖然在某些階段,關于普惠性幼兒園的研究有所起伏,但研究趨勢整體上呈上升狀態,可以說,普惠性幼兒園的研究將會是以后學前教育研究領域的一個熱點。

圖1 論文發表數量圖
為更直觀地把握每年的研究熱點,運用Bicomb2.0共詞分析軟件對359篇論文的關鍵詞進行統計分析,并繪制出高頻關鍵詞的變化趨勢圖。為保證圖像更加清晰,將10個高頻關鍵詞分別繪制在圖2、圖3上。由圖2可知,關鍵詞“學前教育”“普惠性”在2010—2016年間較不穩定,在2016—2018年呈上升態勢,這與國家在實施學前教育第二期、第三期行動計劃時,提出堅持公益普惠具有緊密聯系,但2019年的相關研究數量稍有回落。“普惠性幼兒園”的使用頻次自2016年起保持持續上升狀態,“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則從2018年起呈激增狀態,這與《中國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的頒布密切相關。由圖3可知,與關鍵詞“民辦幼兒園”“對策”“入園難”“公益性”“普惠性學前教育”有關的研究相對來說并不多。對民辦幼兒園的研究從2013年起才得到重視,“公益性”自2016年起一直保持平穩狀態,“普惠性學前教育”在2017年以前的研究數量波動較大,2017年后研究日益增多。

圖2 歷年關鍵詞變化圖

圖3 歷年關鍵詞變化圖
根據高頻關鍵詞的關聯度進行聚類分析,以此來反映高頻關鍵詞之間的親疏關系。用表1所示的高頻關鍵詞的Ochiai系數生成近似矩陣,然后進行聚類分析,可以直觀地看出高頻關鍵詞分為了5個領域,如圖4。具體分布領域,如表5所示。

圖4 高頻關鍵詞聚類結果圖

表5 高頻關鍵詞聚類結果表
領域1為普惠性幼兒園的發展現狀研究,關鍵詞包括“對策”“問題”“現狀”。此領域的研究多是以某地區為例,分析該地區普惠性幼兒園在發展過程中的現狀以及遇到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這與國家實行學前教育行動計劃、各省市依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進行普惠性幼兒園的建設有關。雖然各地區的普惠性幼兒園建設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從整體上看,普惠性幼兒園的發展仍然存在較大的地區差異,且問題多涉及資金、教師隊伍、管理方面。對此,很多學者都提出建議,加大政府的財政投入,讓普惠性幼兒園有資金可運轉。基于此,地方政府可以借鑒美國聯邦政府對學前教育投入的非全面系統性特點,有針對性地重點立法、重點投入。[1]對于教師隊伍的建設,要確定合理的編制名額,提高待遇,以此來留住在崗幼師并吸引未入崗人才。在管理方面,則應該建立符合實際的教學管理體系,提高普惠性幼兒園教育質量,逐步實現從重視基礎設施、辦園規模等外在的硬標準,到注重師資、提高教學質量等內在軟實力的提升。
領域2為普惠性背景下學前教育的研究,關鍵詞包含“學前教育”“普惠性”“公益性”“教育政策”“民辦幼兒園”。我國的學前教育以福利性質為起源,隨著社會的發展,其原有的福利性質逐漸消失,但其基本性質依然是教育性和公益性。[2]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首次用專章闡述了學前教育的發展問題,緊接著,“國十條”的出臺明確了學前教育普惠性、公益性的基本原則。2016年,新民辦教育促進法的出臺又規定了民辦學校的創辦者可以選擇不同的辦園屬性。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要規范發展民辦幼兒園,對其實行分類管理,遏制過度逐利行為,分類治理無證辦園。由此,民辦幼兒園的發展軌跡出現更明顯的分化,幼兒園創辦者有的選擇了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有的選擇了非營利性民辦幼兒園,有的選擇了營利性民辦幼兒園。在此情況下,普惠性民辦幼兒園與非營利性民辦幼兒園的銜接過渡就顯得尤為重要。[3]除此之外,因教育政策在執行過程中存在偏差,導致了一系列問題的出現,諸如將發展普惠性學前教育窄化為發展普惠性民辦幼兒園,一味追求入園率和資源覆蓋率等,[4]這些問題也亟須予以關注與解決。
領域3為普惠性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研究,關鍵詞包含“普惠性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教育質量”。“普惠性學前教育公共服務的屬性定位事關普惠性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和‘幼有所育’目標的實現”[5],其定位的準確與否還會影響教育質量。所以,準確定位并解讀普惠性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有助于加快實現到2020年基本建成廣覆蓋、保基本、有質量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的目標。盡管我國的普惠性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已得到進一步完善,但“入園難”“入園貴”的問題仍未得到根本性解決,且在普惠性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存在結構失調、質量水平參差不齊的狀況。[6]將普惠性學前教育納入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將有效解決因非基本公共服務屬性定位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因為基本公共服務制度的實質是明確各級政府的責任,讓人民在社會發展中得到利益,[5]從而能夠有序推進普惠性學前教育的發展,促進結構優化,達到質量提升。
領域4為普惠性幼兒園的短板研究,關鍵詞包含“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幼兒園教師”“普惠性幼兒園”“農村學前教育”“學前教育資源”。因企事業辦園和集體辦園的急速萎縮,“入園難”“入園貴”問題日漸突出,于是普惠性幼兒園應運而生,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的作用日益凸顯。但當前我國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存在認定標準模糊、財政經費投入不足、優質教師缺乏、扶持政策籠統、保教質量不高等問題,[7]這些問題勢必會影響學前教育的質量。除此之外,農村學前教育一直是學前教育的薄弱之處。東北師大的一項研究中指出,普惠性幼兒園大部分增設在農村,但在2015年,通過田野調查發現,村屯學前教育陷入了難以突破的低收費、低質量的惡性循環怪圈,且家長對幼兒園的教育功能理解十分片面,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農村學前教育的普及和發展。[8]同時,農村小微型幼兒園也面臨著制度設計層面、師資生存境遇層面、區域多重貧困層面的困難。[9]以上這些層面都要求我們關注農村學前教育的發展,比如探討怎樣合理配置不同區域的學前教育資源,從而縮小城鄉學前教育的差距。
領域5為普惠背景下的幼兒教育研究,關鍵詞包含“幼兒園”“入園難”“幼兒教育”“教育公平”。幼兒園是幼兒教育極其重要的場所,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幼兒教育的關注越來越多。雖然各式各樣的幼兒教育輔導機構層出不窮,但進入幼兒園仍然是絕大多數家庭的選擇。目前,占有較多社會經濟資本的家長群體的子女可能能以較少的支出享有更高質量的公共教育資源,[4]而處境不利的幼兒則面臨著“入公辦園難”的問題。并且,隨著“全面二孩”政策的進一步推進,有學者運用CPPS人口預測工具對2016—2035年學前教育適齡幼兒數和在園幼兒數進行預測,發現我國學前教育現有幼兒園數量、教師數量和經費投入都不足以應對未來幼兒激增的狀況,[10]入園將會越來越難。教育起點難以保證公平,勢必會影響過程公平與結果公平。這就要求有關部門更加關注幼兒教育的發展,在質與量上保證公平,盡量避免教育分層。
依據對近10年來普惠性幼兒園的文獻資料統計分析,可以發現關于普惠性幼兒園的研究正逐步增加且研究熱點較為集中,呈現出生機勃勃的研究景象。但研究熱點中的某些關鍵問題仍需要進行深入探討。因此,本文結合上文分析及相關文獻,展望普惠性幼兒園研究的未來指向,以供學界參考。
“建設普惠性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的提出,意味著國家對學前教育的性質定位從以往的‘準公共產品’逐漸向‘公共服務’傾斜的重大變化”[11],而普惠性幼兒園是普惠性學前教育公共服務的供給路徑,這也就意味著,要改革創新普惠性幼兒園的發展路徑。劉焱提出普惠性幼兒園要實現一體化發展,需破解公辦幼兒園的編制之困,建立以非營利制度為先的普惠性民辦幼兒園。[12]實現公辦園與普惠性民辦園一體化發展,確實是“眾望所歸”,但是,目前政府對于普惠性民辦園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以獎代補、實物資助等,不能滿足其實際要求。據此,如何扶持普惠性民辦幼兒園,讓其有資金、有數量、有質量地發展,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與關注。
資源配置是指資源在不同用途或不同使用者之間進行分配,資源配置的前提是資源的稀缺。[13]研究者們運用了多種分析方法,諸如使用空間計量經濟學法、非參數的數據包網絡分析法等,對現有的資源配置進行研究,他們分析的內容多集中于教育經費投入、師資隊伍以及基礎辦園條件這三個方面。并且,在研究中發現,政府主導下的學前教育供給模式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14]在此情況下,如何規劃資源布局結構,實現普惠性幼兒園布局的合理化,以及如何確保財政投入的使用效率最優化,將成為未來更多學者研究的方向。此外,如何將精準扶貧與農村學前教育資源更好地結合也是研究的熱點之一。
成本分擔與“入園貴”問題緊密相關。對1998—2010年學前教育成本分擔的研究發現,OECD國家中,絕大多數的政府承擔了學前教育成本。[15]雖然中國也在逐步加大對學前教育的財政投入,但是其成本分擔比例仍然偏低,且“中部塌陷”現象明顯,即中部地區的家庭在成本分擔上占有較大的比重。[16]除此之外,鄉村家庭成本分擔的負擔率高,并且每年都在不斷增長。[16]成本分擔比例失調,定會影響普惠性幼兒園的發展。而普惠性幼兒園成本合理分擔機制必須以福利制度和市場機制為共同基礎,[17]據此,研究者就要關注我國福利趨向,研究如何縮小不同收入階層的教育支付能力差距,如何減輕家庭成本分擔,同時,也要警惕市場的逐利取向,研究如何加強對資本的正確引導,吸引更多社會資本來分擔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