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晴晴
摘 要:第三方懲罰指自身利益不受違規行為影響的一方看到不公正行為所實施的對違規者的懲罰行為,其對公正分配、合作、社會規范維護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已有研究表明,不同的情境對第三方懲罰具有不同的影響。此外,該行為的發生也依賴于多個系統,如個體人格特質、情緒以及社會認知功能等;探討第三方懲罰理論基礎以及影響因素不僅能夠讓人了解到第三方懲罰的發生機制,也能為群體合作與規范維護提供參考。
關鍵詞:第三方懲罰; 影響因素; 綜述
中圖分類號:B841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1-148-002
一、引言
我國歷史文化上一直以來都有對公平和公正的維護與向往,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充分體現了對公平的追求;“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也是古人的一種維護公平公正的俠義情懷。時至今日,這種優良的傳統在當代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人們本質上雖有維護公正和社會規范的動機,但是這種動機并不足以讓所有人都能遵守社會規范,所以日常生活中違規行為時有發生。在這樣的情境下,如果增加第三方懲罰,或許能夠提高人們維護公正的行為。第三方懲罰是指旁觀者個體愿意犧牲自己的利益或者付出代價去懲罰違規或破壞公正的行為,由于事情的發生和第三方旁觀者沒有關系,但是第三方可以發自內心地去維護公正,因此也是一種特殊的利他行為。例如重慶萬州公交車墜江事件,如果車上的乘客能夠及時制止那個推搡司機的乘客,或許會避免這一悲劇的發生;校園欺凌發生時,如果旁觀的同學及時制止,或許會減少被欺凌者的傷害。在考慮問題的時候,我們不僅要考慮壞人的胡作非為,還要考慮好人的不作為以及不作為的原因,這就要求我們理清第三方懲罰的理論基礎和密切相關的影響因素,以及這些因素在第三方懲罰中發揮著怎樣的作用,有利于我們了解第三方懲罰發生的心理機制,也有利于人民社會道德體系的維護以及為和諧校園的建設提供新思路。
二、第三方懲罰的心理學理論解釋
1.社會偏好理論
Camerer提出了“社會偏好理論”,后經Fehr和Bolton等心理學者進行深入地分析和探索。社會偏好理論可以很好地解釋無關利益的旁觀者遇到不公正行為卻仍然會做出懲罰的原因。該理論認為第三方懲罰并不是進化而來的本能,也不是具有清晰目的的理性行為,而是人們具有維護合作秩序、追求公平公正并懲罰違規行為的偏好。面對不公平行為的發生會促使人們產生消除不公平現象的強烈動機,特別是對于那些具有高公平偏好的個體而言。一旦公正被維護,人們可以從懲罰違規者的行為中得到滿足感與成就感。第三方懲罰就是人們不惜犧牲個人收益而寧愿追求公平分配的行為。
2.強互惠理論
在社會偏好理論的基礎上,研究者們提出了強互惠理論來進一步解釋人類的利他行為。其是一種超越“經濟人”假說的行為方面的理論。此理論認為:人們的一些行為舉止是利他的,可以為了達到公正而不惜去付出代價。與自然界的其他物種相比,人的進化速度是較快的,其原因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學會了與他人合作,為了維護合作環境的公平以及人際間合作的規范,他們不惜犧牲自己的利益去懲罰破壞公平準則的人。因此,強互惠理論中的行為能夠制止群體中一些成員的投機取巧或者搭便車的行為。Fischbacher和G chter在研究中曾得出這樣的結論:大多數人群其實是有很強的意愿去合作,假如個體被不公正地區別對待,那么第三方會有不惜付出代價去懲罰不合作人群的趨勢。已有的研究證據表明:強互惠能夠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并且群體間的自私行為會導致合作的瓦解,由此可以看出,強互惠是社會規范得以執行的有力后盾。
3.社會規范與社會規范激活理論
社會規范是指社會成員共同的行為準則,并被內化成為個體意識,即使沒有外部的獎勵,也能發揮約束人們行為的能力。社會規范的形成是以社會文化為基礎,通過社會學習而慢慢地獲得的;尤其是在社會學習的過程中,了解社會規范,并且嚴格遵守;當看到有人違反社會規范時,對其進行制止或者懲罰。社會規范在群體中的作用機制是多方的,包括第一方、第二方以及第三方執行。第一方執行一般寓意為自我己經把社會規范內化為個體的行為;第二方執行是指博弈二者遇到不公正事件時,被不公正對待的個體去懲罰另外一方的行為,目的是維護公正和社會規范;第三方執行則意味著旁觀者看到社會生活中違反社會規范行為時,對違反公正的人做出懲罰,即第三方懲罰,比如“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陳思靜研究表明第三方懲罰是維護社會規范中非常重要的手段。
Schwartz等研究者提出社會規范激活理論,該理論認為當自我感覺到生活周邊有人做出違反公正和規范行為時,而后作為旁觀者的第三方把責任歸于自我,從而自發地產生這種特殊的利他行為去幫助受害者或者懲罰違規者,即幫助他人的動力是個體的價值觀和社會規范。已有研究表明:社會規范會對社會中個體的行為產生重要影響,但這種重要影響只有在一定的社會事件聚焦于某個規范時,才會明顯地對旁觀者第三方的行為產生影響。Fehr與Fischbacher研究指出,第三方懲罰在社會規范逐漸發展和完善的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與其他利他行為相比,第三方懲罰更能反應旁觀者直接維護社會規范和公正這一心理。
三、第三方懲罰的影響因素
1.情緒與第三方懲罰
眾所周知,情緒是影響行為的重要因素,在影響第三方懲罰的情緒類型中,Nelissen與Zeelenberg研究表明,看到他人受到不公平待遇產生的憤怒情緒,以及對不公平現象的厭惡情緒會驅使作為第三方的旁觀者愿意付出一定成本來懲罰違反規范的人。除了憤怒情緒之外,還有內疚、同情等情緒,但這些情緒更多的是指向利益受損的“受害者”;不管是積極還是消極情緒,或多或少都會對第三方懲罰行為產生影響。馬露露以不公平情境問卷的形式深入分析第三方懲罰與補償這種行為發生時被試的情緒狀況,研究結果表明:關注于違規者的憤怒可以顯著預測第三方旁觀者的第三方懲罰行為。曾康琳等人研究表明:當違規者不遵守信用或者自私而出現不公正分配時,這極易誘發第三方旁觀者的憤怒情緒,從而做出第三方懲罰。由此可以看出,情緒是影響第三方懲罰行為的重要因素,不可忽視。
2.情境與第三方懲罰
第三方懲罰這一利他行為也會受到情境的影響,具體的情境因素主要包括人與人之間的社會距離、群體之間的關系等。Charness指出,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第三方旁觀者維護社會公正和規范的行為并不是客觀的,也會受到社會距離的影響,社會距離可以影響第三方個體對他人行為的聚焦。Campanh研究結果顯示,個體對不公正行為的感知會受到社會距離的調節作用,與不熟悉的人相比,人們較少拒絕親密友人的不公正要求。目前,國內也有研究者探討了社會距離對第三方懲罰的影響,徐杰等人研究采用基于獨裁者博弈的第三方懲罰任務,操縱了第三方與獨裁者的社會距離,比如朋友和陌生人;研究結果顯示,個體對好友提出的不公正提議,相較于陌生人會有較少的懲罰。另外群體之間的關系一個不可忽視的影響因素,Schiller研究表明,第三方懲罰這一特殊利他行為存在群際偏差效應,所謂群際偏差,即社會群體中的成員對自己所歸屬于某個內群體的偏愛與保護以及對外群體的排斥與貶低;因此人們會對自己所屬的內群體成員的違規行為更寬容一些。
3.人格與第三方懲罰
心理學中的人格特質問題一直都是研究者關注的重點,如共情、公正敏感性、正直感等對第三方懲罰行為也有影響。Leliveld研究顯示,高共情的個體由于更能感受到受害者的處境,進而會對違規者做出懲罰;Yoder研究表明個體的正義敏感性差異決定了個體面對違背公平情形時所經歷的道德義憤的強度,它主要指個體對不公正事件的感知程度以及恢復正義的傾向性。Baumert等人研究證實,正直感和第三方懲罰之間存在相對穩定的正相關關系,個體的正直感越強,越傾向于做出第三方懲罰,正直感是個人內在的一種較穩定的心理特質,而且具有很顯著的社會價值。徐京衛指出正直感是一種公平無私心、剛正坦率、堅持一定的道德準則,其隸屬于情感素質。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社會個體的正直感也受到越來越多學者們的關注和重視,如盧家楣教授進行的一項關于青少年情感素質的調查,結果顯示:青少年正直感在此次調查中的得分最低(3.94分),這是需要我們進一步思考的問題。關于正直感與第三方懲罰的研究,Lotz研究表明:人們正直感和第三方懲罰之間存在相對穩定的正相關關系,正直感越強的個體,越傾向于做出第三方懲罰行為。國內研究者王康康研究表明,高正直感大學生的懲罰頻率大于低正直感大學生,并且懲罰成本和懲戒力度對于高正直感大學生的影響不顯著,這個結論與以往研究一致,說明高正直感的個體更樂于去維護公正與社會規范;關于中學生正直感的研究,徐京衛曾以中學生為研究對象,編制《青少年正直感》問卷并進行了施測,最終的結果顯示青少年正直感不高,亟須提升。而對于中學生個體正直感對第三方懲罰的影響還沒有研究,這就使得正直感對第三方懲罰的研究更具現實意義。
四、第三方懲罰研究展望
第三方懲罰對公平公正以及社會秩序的維護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第三方懲罰在心理學、社會學以及經濟學方面都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未來對第三方懲罰的研究還可以繼續深入。已有研究表明,人們有維護內群體的普遍性,即面對不公平事件時,人們對內群體更加寬容,對外群體更加嚴厲,那么正直感作為青少年情感的一個重要維度,對第三方懲罰產生的影響的機制是什么,是否會受到個體情緒的影響,這是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此外,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群體中,那么面對不公正事件發生時,不同正直感的個體是否會有群體偏差呢;另外,在我們社會中,群體間的偏見一直是我們亟需解決的問題,而已有研究表明誘導共情可以增加第三方個體對受害者利益的關心,是克服群體間偏見的一個有效措施,因此探討共情對第三方懲罰的影響以及共情是否可以降低內群體偏差,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第三方懲罰對于心理學學科來說不僅僅是一個行為實驗問題,更是一個社會性問題;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會中,因此,怎么樣去運用第三方懲罰去促進人們對社會規范與公正的維護,促進和諧校園以及和諧社會的建設,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以后的研究中可以把第三方懲罰運用到實踐中來,為將第三方懲罰落實到具體的規范實踐中而努力。
參考文獻:
[1]陳思靜.社會規范激活:第三方懲罰的心理機制及其對合作行為的影響[D]浙江大學,2011
[2]盧家楣.我國當代青少年情感素質現狀調查[J]心理學報,2009,41(12):1152-1164
[3]馬露露.第三方公正:懲罰與補償及其情緒前因[D]華中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