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玥 謝佳 陳蕭夢菲 李翀 王戰 王立新 王鐵英 陸榮柱 葉洋



摘 要:本調查分析的目的:探討醫學生頸椎病變相關癥狀的影響因素及預防措施。方法: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從江蘇某高校中抽取116名醫學生進行相關調查。結果:116名醫學生中,有43人的頸椎病相關癥狀嚴重影響學習生活,占37.07%。缺乏運動(B=-1.580,P<0.05)和看書或上網時姿態不正(B=-1.010,P<0.05)為顯著影響因素。結論:醫學生需加強對頸椎病的認識,糾正不良的生活、學習習慣,有利于改善頸椎病變相關癥狀。
關鍵詞:醫學生; 頸椎病; 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G64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1-153-004
頸椎,位于脊柱上段,共7塊頸椎骨由椎間盤和韌帶相連,形成管狀結構。頸椎“運動單元”由相鄰頸椎椎體、關節突關節、椎間盤、椎間韌帶、脊髓、椎動脈等組件構成,其中任何一個組件發生解剖位置上的細微改變,都將導致其生物力學運動改變[1-3]。頸椎病是指頸椎椎間盤組織退行性改變及其繼發病理改變累及其周圍組織結構(神經根、脊髓、椎動脈交感神經等)并出現與影像學改變相應的臨床表現的疾病[4]。美國物理治療協會、荷蘭皇家物理治療學會等發布的指南均將頸部疾病統稱為頸部疼痛(neck pain)[5-7]。國內流行病學統計我國頸椎病發病率為3.8%~17.6%[8],近年來,隨著科技產品的應用、低頭伏案工作者增加以及患病初期對該病不夠重視,頸椎病發病率呈上升及年輕化趨勢[9]。頸椎病發病率越來越高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頸椎是人類進化最不完善的器官(主觀不可控因素),頸椎在承受頭顱的重量同時,周圍缺乏足夠的肌肉支持保護、易于勞損;二是后天性原因,即不良的工作方式與生活方式(主觀可控性因素)則起著極其重要的引發作用,其中絕大多數是長期、持續頭頸部處于伏案或低頭位[10]。本文旨在了解醫學生的頸椎健康狀況,并分析醫學生頸椎病變相關癥狀的影響因素,為改善醫學生的頸椎健康狀況提供依據。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以江蘇某綜合性大學全日制在校醫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根據護理、臨床、衛檢、醫檢各專業人數采用隨機抽樣法,共抽取12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
1.2方法于2019年10-11月以自填方式進行調查,調查前對研究對象進行了調查目的和內容的說明,并取得了對象的同意。自主設計了《大學生頸椎情況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包括個人基本情況、頸椎病變相關癥狀情況、日常學習生活習慣、紙質書閱讀情況、電子產品的使用情況等影響因素。參照相關專業文獻[11-14]以及和臨床醫學專業人員討論,對醫學生頸椎病變相關癥狀的影響因素評估。
1.3統計分析使用SPSS 23.0軟件錄入并對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基本情況共收回120份問卷,剔除4份無效問卷,有效問卷116份,有效率96.67%,其中男生36名,占31.03%;女生80名,占68.97%;一年級學生10名(8.62%),二年級23名(19.82%),三年級31名(26.72%),四年級及以上52名(44.82%)
2.2醫學生對頸椎病的認知情況
2.2.1認知途徑。在所調查的116名醫學生中,了解頸椎病相關知識的途徑多為網絡,占85.34%,其次為親人朋友的交談,占51.72%。咨詢醫生了解頸椎病相關知識者占29.31%。
2.2.2醫學生在頸部不適時的緩解措施。當醫學生面對自己的頸椎不適癥狀時,多采取休息(占83.62%)以及自我按摩(占62.93%)的方式緩解,如表2,其中一名同學在其他選項中提及肌筋膜刀、Dms深層肌肉松解。
2.3醫學生頸椎病相關癥狀情況分析
2.3.1影響因素分析。在參與調查的116名醫學生中,僅有8人無任何頸椎病相關癥狀,占6.90%,也就是說大部分醫學生都有頸椎病相關癥狀,例如肩頸部酸脹疼痛易疲勞、記憶力下降、視力下降等。其中有43人的頸椎病相關癥狀嚴重影響學習生活(同時有一半癥狀以上且自覺與頸椎活動相關者),占37.07%。
2.3.1.1單因素分析。對坐著休息、背包姿勢不良、高枕休息、躺在床上玩手機、長時間低頭或單一姿勢學習或工作、缺乏運動以及看書或上網時頭部姿勢不正或身體扭轉進行檢驗,其中背包姿勢不良(P=0.019,表3-1)、長時間低頭或單一姿勢學習或工作(P=0.018,表3-2)、缺乏運動(P=0.01,表3-3)以及看書或上網時頭部姿態不正或身體扭轉(P=0.02,表3-4)有統計學意義。對日均看書(不含電子書)時長、看書時眼睛和書本的距離、日均用電腦時長、日均用手機時長、是否曾因讀書寫字或用電腦徹夜不眠(深夜2點以上)、體育活動時間以及枕頭高度進行秩和檢驗,如表4,其中,看書時眼睛與書本的距離(P=0.028)有統計學意義。
2.3.1.2 Logistic回歸分析。針對坐著休息、背包姿勢不良、長時間低頭或單一姿勢學習或工作、缺乏運動、看書或上網時頭部姿勢不正或身體扭轉、日均看書(不含電子書)時長、看書時眼睛和書本的距離、日均用電腦時長、每天玩手機時間以及枕頭高度這幾點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發現缺乏運動、看書或上網時頭部姿勢不正或身體扭轉與是否是頸椎病相關癥狀嚴重者(即同時有一半癥狀以上且自覺與頸椎活動相關者)有顯著關聯,如表5。
2.3.2環境心理因素除此以外,一些環境以及心理因素對頸椎病相關癥狀也產生一定的影響,如表6,在對有癥狀的108人(不計入無任何癥狀的8人)的調查中發現,學習或生活壓力以及情緒緊張、疲勞可對頸椎癥狀產生的影響較大。
2.3.3癥狀產生時間調查在對有癥狀的108名同學產生癥狀的時間進行的調查中發現,小學產生癥狀者3人,占2.78%,初中產生癥狀者14人,占12.96%,高中產生癥狀者52人,占48.15%,大學產生癥狀者39人,占36.11%。
3.討論
3.1醫學生頸椎病的特點在陳解南[15]對醫學生頸椎病X線表現與臨床分析的研究中提出患者特點:臨床表現主要為頸肩疼痛、僵硬,頭痛、頭暈,少數患者表現手臂麻木,頸椎活動受限。產生這些特征的原因一是學習壓力大,二是就業壓力大。醫學生對于專業難易度的評價總體反映出醫學專業難度較大,綜合評價學生學業壓力,反映出醫學生普遍存在一定學業壓力[16]。總的來說,醫學生頸椎狀況與一般大學生類似,但有其專業的特殊性。由于專業需要,醫學生需要學習的課程較多,課余活動明顯較少,不少學生不得不每日伏案學習十幾個小時,同時不少學生除了學習專業知識還必須通過電腦等工具提高自己的各項其它能力,因而易導致頸椎的慢性勞損,產生一系列相關癥狀。本次研究可見,影響醫學生頸椎健康狀況的主要因素為缺乏運動、看書或上網時頭部姿勢不正或身體扭轉,這和一般大學生頸椎病的影響因素略有不同。喬秀秀[17]等人在對大學生頸椎病的調查研究中提出看手機時間過長、長時間使用電腦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謝佳[18]等人的研究中也提出手機是影響大學生頸部健康的主要危險因素。
本次研究未發現電子產品的使用時長對醫學生頸椎病相關癥狀有顯著影響,這可能與醫學生使用手機等電子產品的時間普遍較均衡有關,在易付良[19]等人的研究中提出學生利用手機自主學習的比重集中在1%~29%,醫學生利用手機自主學習不局限于專業知識,還包括外語、閱讀、選修課和課外知識等方面內容。在楊慧[20]等人的研究中也提出81.92%的醫學生有移動學習需求,醫學生課程繁多,記憶知識點多,內容相對枯燥,學生在課堂上很難掌握,而課后移動終端學習平臺則拓展了學習渠道。
謝佳[18]等人的研究中提出體育活動時間是影響大學生頸椎狀況的危險因素,與本次研究相符,劉振峰也在研究中提出學習負擔重是影響醫學生體育鍛煉的危險因素[21]。本次研究發現使用電子產品時姿態不正對醫學生出現頸椎病相關癥狀有顯著影響,這與孫震[22]等人提出的坐姿對普通大學生頸椎病的患病有統計學意義相符。關于背包姿勢不良,孫震[22]等人研究發現其對普通大學生頸椎健康狀況的影響無統計學差異,這可能與本次研究的調查方法、判斷標準不同以及樣本量不足有關。關于枕頭高度對頸椎健康狀況的影響,曹麗[23]等人在對普通大學生頸椎病狀況的研究中提出其有統計學意義,而本次研究并未有顯著影響,可能與判斷標準不同以及樣本量不足有關。
本次研究發現,醫學生咨詢醫生了解頸椎病相關知識者占29.31%,在謝佳[18]等人的研究中,參與調查的大學生中94.3%的同學沒有到醫院檢查過頸部健康,可見醫學生比之普通大學生對于頸椎病的認識要深刻。本次研究中學習及生活壓力對大多數醫學生(84.26%)的頸椎病相關癥狀產生影響,這與曹麗[23]等人對于期末階段頸型頸椎病患病率的研究相符。
3.2建議與防治。本次研究調查中發現高中產生癥狀者較多,占48.15%,因此醫學生在初入大學學習時即需加強對自身頸椎癥狀的關注。頸椎病的發生與生活習慣、姿勢異常有關,其預防重于治療,預防措施包括正確體位、適度鍛煉、避免頸椎長時間屈曲等[5]。關于醫學生頸椎病的預防,需要提升醫學生對頸椎病的認識程度,糾正頸部不良姿勢,避免頸部外傷,加強頸部功能鍛煉,適應外界變化,心理素質調節[24]。由于以往頸椎病多見于中老年人,醫學生對于頸椎病的認識程度不足,因此應當加大對頸椎病的重視程度和宣傳力度。
本次研究發現,醫學生了解頸椎病相關知識的途徑多為網絡,占85.34%,因此可通過互聯網向醫學生普及更多頸椎病相關健康知識。頸椎亞健康狀態嚴重影響了醫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降低了學習效率,因此醫學生頸椎病的患病的形勢不容樂觀。我們需多加關注,加強醫學生保護頸椎的意識,平時就養成良好的習慣,保持良好的坐姿,積極預防頸椎病。對于處于嚴重頸椎亞健康的同學需進行正規檢查,并且積極進行康復訓練;已經患頸椎病的同學,需要及時接受治療,對于大部分患者來說,單純的保守治療是有效的,但對于保守治療無效,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的患者可行手術治療;此外,已有脊髓病變伴或不伴有神經功能障礙的患者需盡早行手術治療[25,26]。
參考文獻:
[1]張明才,陳博,石印玉等.頸椎單節椎體平移錯縫對頸椎主要結構應力影響的有限元分析[J]中醫正骨,2020,32(04):1-8+25
[2]Langevin P,Gross A,Burnie S,et al.Manipulation and mobilisation for neck pain contrasted against an inactive control or another active treatment: Update of a Cochrane review[J]Elsevier Ltd, 2016, 25
[3]Wang H H, Jiang E Y, Wang K, et al. Shi's Daoyin Therapy for Neck Pai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2018
[4]楊子明,李放,陳華江.頸椎病的分型、診斷及非手術治療專家共識(2018)[J]中華外科雜志,2018,56(06):401-402
[5]岳壽偉,魏慧,邵山.頸椎病評估與康復治療進展[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9,34(11):1273-1277
[6]Bier J D,Scholten-Peeters W G M, Staal J B, et 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Physical Therapy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Nonspecific Neck Pain[J]. Physical Therapy, 2018, 98(3).
[7]Blanpied P R, Gross A R, Elliott J M, et al. Neck Pain: Revision 2017[J] Journal of Orthopaedic & Sports Physical Therapy,2017,47(7):A1-A83
[8]羅曉,劉康,楊維新.某醫院2014-2016年頸椎病住院患者流行病學現狀分析[J]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2018,36(01):124-126
[9]程鑫,張琴飛.一期前后路聯合手術對老年脊髓性頸椎病患者神經功能及頸椎穩定性的影響[J]頸腰痛雜志,2017,38(06):607-609
[10]鄒季,李瑛.全面治理頸椎病的新策略[C]第二十四屆中國中西醫結合骨傷科學術年會,2017:9
[11]仲衛紅,鄭其開,林建平等.頸椎病功能障礙康復評定的探討[J]中國康復,2014,29(04):331-334.
[12]吳志偉,孔令軍,宋朋飛等.頸椎病“筋骨評估”模式構建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9,34(12):5837-5841
[13]Kjaer P,Kongsted A,Hartvigsen J,et al.National clinical guidelines for non-surgical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recent onset neck pain or cervical radiculopathy[J]European Spine Journal,2017,26(9)
[14]Baez S,Hoch M C,Hoch J M.Evaluation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and Psychoeducation Implemented by Rehabilitation Specialists to Treat Fear-Avoidance Beliefs in Patients With Low Back Pain: A Systematic Review[J]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2017
[15]陳解南.醫學生頸椎病的X線表現與臨床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11,27(09):1362
[16]張茜.醫學生學業拖延的現狀及其與學業壓力的相關性分析[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23):52-53
[17]喬秀秀,于秀娟,張蕊杰等.大學生頸椎病現狀調查及防治對策[J]科技資訊,2017,15(29):204-205+207
[18]謝佳,劉哲宇,李健等.某高校學生頸部健康狀況及防治認知特征研究[J]中國校醫,2020,34(02):84-86+106
[19]易付良,秦天,郭航等.醫學生利用手機自主學習的現況、態度調查研究[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18,26(06):979-982
[20]楊慧,武新蕊,井妍.“互聯網+”時代醫學生移動學習現狀及需求調查[J]醫學研究與教育,2018,35(06):74-80
[21]劉振峰.高職院校醫學生體育鍛煉現狀及影響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6,30(10):63-64+67
[22]孫震,雷立健,劉鵬等.大學生群體頸椎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9,40(04):631-633
[23]曹麗,高兵,黃倩等.在校大學生頸型頸椎病的患病現狀及相關影響因素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7(33):63+69
[24]黃新華.高校學生頸椎病的病因及其預防措施[J]武漢生物工程學院學報,2018(2)
[25]Radcliff K E, Davis R J, Hoffman G A, et al. Seven-Year Clinical Results of Cervical Total Disc Replacement Compared with Anterior Discectomy and Fusion for Treatment of Two-Level Symptomatic 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Multicenter FDA Clinical Trial[J]The Spine Journal, 2016, 16(10).
[26]Kim L H,D'souza M, Ho A L,etal.Anterior Techniques in Managing Cervical Disc Disease[J]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