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羅順 周顯飛 張陽 聶寒秋

[摘要] 目的 研究腹腔鏡保脾胰體尾整塊切除手術治療早期胰體尾癌患者腫瘤學預后及并發癥研究。 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月臺州市立醫院接診的100例胰體尾癌者的臨床資料。按照手術方法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各50例。對照組行腹腔鏡胰體尾整塊切除手術(LDPS),研究組行腹腔鏡保脾胰體尾整塊切除手術(LSPDP)。比較兩組患者的圍手術期指標與實驗室指標,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與術后長期預后情況。 結果 研究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中輸血率、住院時間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術后1 d與術后7 d的白細胞水平、中性粒細胞比例,術后1、3 d腹水淀粉酶水平與對照組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術后2周、術后3個月的血小板水平與對照組相比明顯升高(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總并發癥發生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5年期內的觀察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平均的生存時間、1、3、5年的生存率、術后復發率、平均的復發時間、1、3、5年的無復發生存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腹腔鏡保脾胰體尾切除手術在治療Ⅰ期、Ⅱ期胰體尾癌患者方面是一項有效且安全的手術技術,能夠有效控制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值得推廣運用。
[關鍵詞] 胰體尾癌;腹腔鏡;保脾胰體尾整塊切除術;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 R735.8? ? ? ? ? [文獻標識碼] B? ? ? ? ? [文章編號] 1673-9701(2021)32-0059-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tumor prognosis and complications of laparoscopic spleen-preserving distal pancreatec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early pancreatic tail cancer.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00 patients with pancreatic body and tail cancer admitted to Taizhou Municipal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0 to January 2019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surgical methods, with 5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underwent laparoscopic distal pancreatectomy surgery (LDPS), and the study group underwent laparoscopic spleen-preserving distal pancreatectomy (LSPDP). Perioperative parameters,laboratory parameters,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and long-term postoperative prognosi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operation time, intraoperative blood transfusion rate, and hospital stay between the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P>0.05). The white blood cell level and the neutrophil ratio at 1 d and 7 d after operation, and ascites amylase level at one day and three days after operation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 platelet level at two weeks and three months after operation in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rate of total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 observation results within five year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average survival time,1,3,and 5-year survival rates,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rate, average recurrence time and 1,3,5-year recurrence-free survival between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Laparoscopic spleen-preserving distal pancreatectomy is an effective and safe surgical technique in treating patients with stage I and II pancreatic tail cancer, which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is worthy of being widely popularized.
[Key words] Pancreatic body and tail cancer; Laparoscopy; Laparoscopic spleen-preserving distal pancreatectomy; Complications
腹腔鏡胰體尾手術在近20年歷經了較大的發展與變化,從最初的個別案例報道,逐漸發展到標本活檢、腹腔鏡探查、胰體尾切除與胰十二指腸切除等。國外有學者在2003年第一次提出了順行胰體尾脾整塊切除的手術治療理念(The concept of antegrade pancreaticosplenectomy,RAMPS)。后來又有學者對后方平面離斷進行了研究[1],又按照操作的不同將其分為對Gerota筋膜進行完全剝離的后RAMPS平面法與Gerota筋膜進行部分斷離的前RAMPS平面法[2-3]。雖然國外學者已經對后RAMPS平面切除法的切除平面進行了確定,但是尚未明確胰體尾癌患者神經與淋巴結的清掃范圍[4-5]。因此,結合RAMPS平面法與日本胰腺癌治療指南,本研究對腹腔鏡胰腺癌整塊切除手術進行設計,并對腹腔鏡保脾胰體尾整塊切除手術治療Ⅰ期、Ⅱ期胰體尾癌患者遠近期腫瘤學預后及并發癥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進行手術治療的100例胰體尾癌者的臨床資料。按照手術方法的不同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各50例。研究組男33例,女17例;年齡42~68歲,平均(52.83±13.97)歲;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指數20.94~28.76 kg/m2,平均(24.96±5.73)kg/m2;腫塊最大直徑4.31~15.76 mm,平均(10.62±2.76)mm。對照組男35例,女15例;年齡43~66歲,平均(53.17±14.05)歲;BMI指數21.25~28.93 kg/m2,平均(25.16±5.81)kg/m2;腫塊最大直徑4.35~15.63 mm,平均(11.04±2.83)mm。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LDPS:胰腺完全顯露后行手術治療。具體操作:切開腹膜處理后,將左側脾動靜脈完全暴露,結扎血管后進行切斷處理。將胰腺組織選擇無損鉗夾起,將胰腺后方的組織通過超聲刀進行分離處理,對胰腺進行橫斷處理,對胰腺遠端后方與胰腺與脾臟之間的韌帶、組織進行分離處理,充分游離胰體尾部。
研究組給予LSPDP:充分暴露胰腺與周圍的血管,通過超聲刀對血管進行凝斷處理,斷開血供后進行組織間的分離處理,可通過Warshaw方法對脾進行保留處理。再選擇Endo-GIA將胰腺進行切除,最后將其取出裝入標本袋。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圍術期相關指標進行比較:主要包括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和術后住院時間。
比較兩組患者實驗室檢測指標:墨汁吞噬試驗檢測白細胞水平[(4~10)×109/L]、細胞ELISA試劑盒檢測中性粒細胞比例(50%~70%)、腹水淀粉酶水平(125 IU/L)、血小板凝集功能試驗檢測血小板水平[正常值:100~300)×109個/L]。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主要對比兩組患者切口感染、胰瘺、腹腔積膿、假性囊腫的發生率。胰瘺診斷標準:手術3 d后引流液≥10 mL/d,引流液中淀粉酶水平>375 U/L;腹部的影像學檢查結果顯示存在積液,穿刺對腹內積液進行檢測其中淀粉酶水平≥375 U/L,且此情況持續>3 d。切口感染標準:切口出現明顯的紅、腫、熱、痛的情況,體溫≥38℃,血常規結果見白細胞水平明顯升高。假性囊腫診斷標準:持續出現上腹部的疼痛與飽脹,可觸及囊性包塊,可以通過影像學檢查,如B超或CT進行確診。比較兩組患者的術后長期預后情況:兩組患者5年內的術后復發與轉移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選擇SPSS 18.00統計學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研究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中輸血率、住院時間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術后實驗室指標比較
研究組患者術后1、7 d的白細胞水平、中性粒細胞比例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術后1、3 d的腹水淀粉酶水平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術后2周、術后3個月的血小板水平與對照組相比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切口感染、胰瘺、腹腔積液、假性囊腫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的遠期預后情況比較
在5年期內的觀察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平均的生存時間、1、3、5年的生存率、術后復發率、平均復發時間、1、3、5年的無復發生存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在腹部的手術治療中,由于胰腺與周圍組織器官的解剖關系較為復雜,且胰腺位置較深,因此腹腔鏡下的手術在胰腺疾病的治療方面發展的較為緩慢[7-8]。由于臨床腹腔鏡下對胰體尾的切除屬于一個難度較小的操作,因此此法常被廣泛運用在非惡性病變的手術治療中。隨著近年來腹腔鏡的發展,選擇腹腔鏡手術的胰腺癌患者也明顯增多[9-10]。但術中是否保留脾的操作在臨床上爭議較大;有學者指出,與常規切除術相比,保留脾臟的手術患者術后情況均得到較大程度的改善[11-12];但也有學者指出,保脾手術的手術時間時間延長,提高手術的難度,并且可能會提高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再加上部分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異常、組織解剖結構異常或醫生在手術過程中的操作失誤,均可能會導致手術過程中脾血管出血等難以控制的情況發生,導致必須轉變為開腹手術治療,因此建議術中應聯合對脾臟進行切除[13]。
本研究對50例LDPS患者與50例LSPDP患者進行研究,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發生術中輸血情況、住院時間的圍手術期相關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是給予LSPDP治療的患者手術時間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延長,這可能與脾血管位置較深有關,需要進行細致完全的組織分離處理,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手術的難度,因此耗時會較長[14]。術后的實驗室相關檢查指標顯示,術后1 d與術后7 d兩組患者的中性粒細胞與白細胞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3 d的腹水淀粉酶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LSPDP治療的患者術后2周與術后3個月的血小板水平明顯高于LDPS組患者。有學者研究指出,與其他手術治療方法相比,較腹腔鏡手術并不會提高術后胰瘺的發生率[15]。本研究結果也顯示,術后兩組患者均出現切口感染、胰瘺、腹腔積膿、假性囊腫等并發癥,但是發生率比較并無明顯差異,且經過對癥治療后所有患者的并發癥均得到恢復。由此可見,納入本次研究的行LSPDP和LDPS的所有患者療效不存在明顯差異。本次研究的遠期預后結果顯示,5年期內LSPDP患者的平均的生存時間、1、3、5年的生存率、術后復發率、平均的復發時間及1、3、5年的無復發生存率與LDPS患者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腹腔鏡保脾胰體尾切除手術治療Ⅰ期、Ⅱ期胰體尾癌患者療效顯著,安全可靠,可以作為臨床治療胰體尾腫瘤的有效方案。
[參考文獻]
[1] 徐冬,蔣奎榮,陸子鵬,等.根治性順行模塊化胰脾切除術治療胰體尾癌的臨床療效[J].中華消化外科雜志,2016,15(6):567-573.
[2] 王曦滔,顧萬清,王宏光.胰體尾癌根治性切除手術:現狀及展望[J].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16,22(3):213-216.
[3] 崔巍,王小明,王旭,等.腹腔鏡保留脾臟及脾血管胰體尾切除術的臨床研究[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20,27(12):986-991.
[4] 溫天富,崔云甫.根治性順行模塊化胰脾切除術在胰體尾癌外科治療中的應用進展[J].中華消化外科雜志,2016,15(6):641-644.
[5] 杜巖,王小東,辛澤昌,等.聯合腹腔干切除的胰體尾癌根治術的治療體會[J].臨床肝膽病雜志,2020,36(5):1112-1114.
[6] 白明輝,劉海潮,蘇寶威,等.腹腔鏡保脾胰體尾切除術治療胰體尾癌的可行性探討[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9,28(3):356-360.
[7] 蔣奎榮,尹杰,苗毅.胰體尾癌根治術手術范圍:標準切除還是模塊化切除[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8,38(7):828-830.
[8] 黃婉霞,楊忠,王尚,等.聯合腹腔干切除胰體尾癌根治術治療局部進展期胰體尾癌療效與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20,29(3):291-300.
[9] 徐曉武,張人超,牟一平,等.腹腔鏡根治性順行模塊化胰脾切除術治療胰腺體尾部腺癌12例分析[J].中華外科雜志,2018,56(3):212-216.
[10] 孫志鵬,朱昱冰,阿民布和,等.腹腔鏡保脾胰體尾整塊切除手術治療胰腺癌的技術細節及預后[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17,38(5):733-739.
[11] 梁廷波,白雪莉.改良Appleby手術治療局部進展期胰腺癌有效性探討[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7,37(7):734-737.
[12] 徐冬,陸子鵬,郭峰,等.胰腺癌根治術后病人生存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7,37(7):778-783.
[13] 侍力剛,冀蒙,陳軍,等.聯合腹腔干切除胰體尾癌根治術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7,37(7):784-787.
[14] 賈明勝,楊慧,楊翠翠,等.胰腺癌原發部位與肝轉移瘤分布特征的關系[J].山東醫藥,2017,57(9):53-55.
[15] 張傲然,楊尹默.聯合腹腔動脈干切除的胰體尾癌根治術若干問題探討[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7,37(3):262-265.
(收稿日期:2021-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