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遂營
河南大學
黃河是中國大古都的聚集之地,其歷史文化資源極為豐富,仿佛一塊背靠歷史,又面向未來的璞玉,等待著新時代、新智慧的打磨與煥新。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大約有城市600 座以上,其中各類古都約有220 座,而黃河流經的9 個省市、自治區的古都大約有80 座。在這些古都中,既有統一王朝的都城、割據王朝的都城、各個民族政權的都城,也有農民起義的都城。黃河流域的約80 座古都中,有屬于中國八大古都的西安、洛陽、開封、安陽、鄭州,還有一些中小古都,例如西寧、成都、銀川、呼和浩特等。
中國的八大古都在黃河中下游地區的有5 座,其中河南有4 座,另外一座是陜西西安。中國對大古都設定的主要標準有四條,首先要求建都的時間要長。西安建都時間有1000年以上,洛陽、北京建都時間將近1000年,其他幾座古都的建都時間都在200年左右,而有一些中小型的古都建都時間則較短,這便不符合大古都的標準。第二要求都城的規模大。其一是城市的建城區面積大,包括外城、內城和皇城。如西安、開封、洛陽、北京和南京,外城都達到20 公里以上,內城也接近10 公里;其二是城市的人口多。漢唐時期長安城人口有幾十萬的規模,明清時期的北京人口將近百萬,城市人口最多的是北宋建都開封時期,宋徽宗時達到150 萬左右。第三要求城市的文化遺產豐富。長時間作為封建王朝的都城,它遺留下來的物質文化遺產如宗教建筑、大量墓葬,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如飲食、服飾、民俗等都非常豐富。最后要求古都的歷史影響深遠。一些古都在建都過程中,人們創造了燦爛的物質文明的同時,更創造了不朽的精神文明,像漢代建都長安時期形成漢民族,安陽時期甲骨文的出現奠定了漢字的基礎,還有一些哲學觀念如儒家思想的形成,以及民俗、節慶活動的形成等等,這些對中國歷史發展進程和世界歷史發展進程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歷史上中國的大古都多集中在黃河中下游地區的原因是什么呢?明太祖朱元璋生于安徽鳳陽,他領導農民起義建立明朝后,首先是在南京建立都城。等到國家基本穩定后,他派遣太子朱標多次去北方考察時,便開始考慮遷都。朱元璋理想中的建都之地并非南京,因為南京位于中國的南方,不利于加強對北方地區的控制,也不利于反擊元末明初蒙古貴族的殘余勢力。因此,他想要把都城建立在安徽鳳陽、河南開封和洛陽以及陜西長安等地區,從而使當時的局勢更加穩定。盡管后來由于多方面原因,明太祖時期沒能遷都成功,但朱元璋這個舉動說明,在古代帝王心中,洛陽、開封和關中平原的西安是符合他們期待的理想之都,而形成這種期待的原因有四點,即農耕核心、天下之中、形勢險要與交通便利。
在中國960 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黃淮海平原是一塊極大規模的耕地,這里是中國歷史上農耕文明的核心,黃帝時期已經在此種植五谷,因此這里也是國家最早開發農耕文明的區域。從這片平原出發,接下來“八百里秦川”的關中平原、成都平原、江漢平原、江淮平原等地才被陸陸續續地開發出來。這種次序是按照土地肥沃程度得來的,首先要選取適宜半干旱作物種植的土地,之后才能運用水利灌溉去發展農業。古代的都城往往是人口集中的地區,而“民以食為天”,農耕文明的核心區域往往是帝王擇都的首要選擇。無論是安陽、開封、鄭州、洛陽都靠近或位于黃淮海大平原區域。其他的都城,譬如北京位于華北平原的北部邊緣,南京也是位于長江流域的平原地帶,還有杭州位于錢塘江小平原。這些地區成為都城,都與農耕文明息息相關。
西安、洛陽、開封、安陽和鄭州都位于以河南為中心的區域,這里是早期中華民族活動的核心區域,最早被稱為華夏、中國和“國之中”。在夏朝建立時,主要統治地域為九州,其中“豫州”處于河南區域的中間地帶,梁州、荊州、揚州、徐州、青州、兗州、冀州和雍州環繞其周圍,如眾星捧月,故豫州被稱為“中州”,后又被稱作“天下之中”。中華民族就是從這里開始,像滾雪球一般,逐漸開疆拓土。雖然也有人提出蘭州是中心,但是大部分人還是認為河南是中國“雄雞”版圖的“雞心”。
作為古代帝王建都的考量,交通和通訊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古代交通不便,通訊不發達,皇帝的政令上傳下達,或者是地方向中央繳納稅收公糧,道路是最主要的,若是都城偏僻,就很難實現對其他地區的統治。而中間區位到東西南北都非常便利,所以在古代中央區位往往是最受帝王看重的,比如五岳中的中岳嵩山也是位于河南區域,而八大古都其中有4 座均位于河南。
此外,建都時對地形和軍事的考量,也會對古代帝王的選擇造成重要的影響。都城是帝王主要的家庭所在地,因此在擇都時首先考慮到軍事因素,即進可攻退可守的區域,而非一馬平川的地帶。當年宋朝把都城建于開封,周圍并無名山大川(黃河在北宋是走安陽的滑縣后流向山東),所以在北宋建立之初宋太祖便想到要把都城遷至洛陽或西安。在所有都城中,地勢最為險要的都城是西安,所以它也成為中國古代建都時間最長的古都。另外,西安位于“八百里秦川”的核心區域,這里本身就具有天然的攻防條件——關中平原東西長約800 里,南北寬度不一,有涇河和渭河形成的沖積平原,符合農耕文明的條件,且其周圍如函谷關、潼關等關隘眾多,南有秦嶺北有黃土高原,西邊是大西北,人煙稀少,所以在這個區域一旦封鎖出口,當地都城便可依托優渥的農業條件進行自保,因此關中平原逐漸有了“眾關之中”的美名,秦朝、漢朝、隋朝、唐朝都曾在此建都,所以西安也成為歷史文化因素最為豐富的都城。從軍事因素的角度出發,當年秦始皇的祖祖輩輩就是利用這塊土地,從關中地區向外出兵,向東出函谷關、潼關,從高到低勢如破竹地進攻六國,最后逐漸統一全國;后來漢高祖劉邦也視此處為根據地,向東打敗項羽;唐朝時李世民也是先占領這里,逐漸統一全國——各種朝代更迭,更使得關中地區的古都富有歷史內蘊。
在交通方面,中原區域的都城在水路上可以利用黃河長江和它們的支流,以及人工運河,陸路上面向東西南北四面八方。水路和陸路交通的便利,使得中原區域具備了其他區域不具備的發展都城的條件。而中原地區之外,其他一些古都的出現都有著偶然因素的影響。譬如在北方游牧民族對中原的壓迫下,東晉的統治者首先把都城建立在了南京。南宋則是在北方金政權的威逼下,迫不得已南遷至杭州,以臨安作為都城。還有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是因為北京是朱棣在做燕王時的根據地,在此立足有助于確保北方局勢的安定。北魏時期鮮卑族曾建都于大同,后來孝文帝遷都洛陽,但四十多年之后北魏分裂為西魏和東魏,北魏政權名存實亡,這就影響了后來很多游牧民族政權建都的選擇,他們本起源于北方的草原地區,若將都城置于中原甚至南方,從根本上來說就失去了自身的根據地,一旦政局發生動蕩將得不到后方的支援。譬如元朝和清朝時期都城都設在北京,就是考慮到北京位于華北大平原北部的邊緣,向南可以直接控制華北大平原進而控制江南,向北可以直接退回根據地東北大平原或者是蒙古草原,依托此地興起更加安全且進退自如。當然,這也使得現在北京的文化呈現出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交匯融合的特點。

關中平原東西長約800 里,南北寬度不一,有涇河和渭河形成的沖積平原,符合農耕文明的條件
黃河古都的歷史源遠流長,文化資源極其豐富,其中包含宗教文化資源、城墻文化資源、考古文化資源、美食文化資源、花卉文化資源、民俗文化資源和其他綜合性文化資源等。
在黃河上中下游區域,宗教文化資源極為豐富,譬如河西走廊的敦煌莫高窟、甘肅天水的麥積山石窟、西安的大小雁塔、洛陽的龍門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等。宗教文化資源保存如此完好,與中國人的一些傳統觀念息息相關。古代都城的很多文物其實并不容易保留下來,比如木質建筑,以咸陽的阿房宮為例,盡管歷史記載其極為恢弘龐大,但是后來在秦朝的都城咸陽地區并未發掘出大結構的木制建筑。漢唐時期的長安城宮殿也未被保留下來,作為東都的洛陽,還有北宋的開封等也是如此。這是因為古代宮殿建筑都是木質結構,不容易保留且很容易被烈火焚燒,久經風吹日曬也會腐爛。與此相反,與宗教相關的物品卻很容易保留下來。大多數宗教作品是在山上雕刻的石制作品,自然抗風化能力強,并且古人對于宗教懷有敬畏之心,多數情況下,無論帝王將相還是一般百姓都不會輕易去毀壞這些帶有神秘性質的宗教產物。另外,在黃河文化和絲綢之路文化交織的情況下,四大佛教石窟藝術的分布規律也伴隨著絲路呈現出從西向東分布的狀態,佛教藝術沿著新疆河西走廊到西安洛陽再向黃土高原傳到大同,一路遺留下來了豐富的佛教文化遺產。

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
黃河中下游地區很多地方都分布有古城墻遺址,如西安開封的古城墻、平遙古城等。古城墻能夠保留下來,一方面是因為古代建都時期會將城墻作為一個重大的國家工程,另一方面古城墻也是古代文化的地標。現在保存最完好的是南京的古城墻,有三十多公里長。另外西安的古城墻和開封的古城墻也保存得相對完好,開封地區比較完整地保留了連續約14.4 公里的古城墻。這些城墻是明朝在宋朝的基礎上加以修繕的,在明朝之前,秦漢隋唐的城墻都是夯土的土城,明太祖朱元璋時期開創性地使用了磚包加固,即在土城外層包上一層城磚,這使得城墻顯得更加巍峨壯觀,同時也有利于軍事保衛,在外敵入侵時不容易攻破,像之前只是土城墻時便不是那么牢固。今天開封、西安的城墻底部相對較老的城磚是明代建制,上部的新城磚可能是清代或者現代的人加以修補上去的。不論如何,城墻作為古代都城的標志,已經成為黃河古都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存。
在古代,帝王非常重視自身的墓葬建筑,比如秦漢唐明清時期,皇帝往往在位時便開始建設自己的墓葬,若是皇帝在位幾十年,那么他的墓葬就會相當龐大。隨著科技發展考古技術的進步,一些墓葬和自然堆積到地下的歷史文化遺存便會被人們所發現。秦始皇的兵馬俑、安陽的殷墟、甲骨文、青銅器等,這些實物成為震驚中外的考古大發現,它們不僅代表著當時朝代科技文化的水準,還可以彌補歷史文獻記載的不足,豐富歷史文化常識。譬如安陽殷墟甲骨文的發現使得中國人意識到漢字在甲骨文時期便已經成熟,后母戊大方鼎的發現說明商周時期的青銅冶煉技術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準,同時這對追溯和連綴整個盤庚遷殷時期和早期夏代的文化極有幫助,歷史記憶得以更加完整。秦始皇兵馬俑的發現讓后來者可以穿越歷史的故紙堆,直面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很多國外的元首慕名來訪,通過近距離的接觸,來了解中國兩千多年前大秦王朝的輝煌。因此,考古文化資源也是歷史文化資源,這些資源是屬于全世界、全人類的文化遺產。

開封古城墻
民以食為天,人的一生都在和食物打交道。在古代,科技并不發達,農耕文明更多的是靠天吃飯,饑餓的陰影如影隨形,而長時期對食物的摸索和探究也使得中國成為了一個美食的國度,善于利用各種各樣的食材制作出山珍海味或是家常小食。飲食文化在黃河古都文明中尤其豐富,由于氣候和風俗、口味、加工方式的不同,不論是特殊食材還是普通食材,不論是蔬菜還是各色肉類,甚至是各種面食糕點,都別具一格、各有特色。比如開封的炒涼粉,就是當地的特色民間美食,因為制作這種美食,原料易得且不昂貴,故被人民大眾所喜愛。可見美食本身就是古都的特色。
花卉文化同樣也是黃河古都文化的一種,黃河地區各古都都有自己的特色花卉,例如開封的菊花、洛陽的牡丹等。每年的10月、11月正是開封的菊花盛開之時。追溯歷史,菊花在北宋已經相當有名了。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每當菊花盛開之時,開封城大街小巷擺滿菊花,女孩子出門頭戴菊花,人們出行坐轎時,也會在車上放置菊花,甚至餐飲住宿行業為了攬客,在門口用菊花做成彩虹門。同樣,洛陽的牡丹也早在唐朝就已經出名,“洛陽牡丹甲天下”,牡丹在古代已經成為一種文化資源,也成為洛陽古都的文化標志。
沒有黃河就不會有沖積扇平原,也就不會有黃帝和炎帝在此建都,從此開啟中國歷史的篇章。沒有黃河也就不會有古都的建設,不會誕生各種各樣的價值觀念和科學發明。比如儒家思想文化,是孔子周游于中原列國,在此基礎上逐漸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體系。沒有黃河,也就沒有成為中國治國理政和規范人民行為價值觀念的儒家文化。農事歷法二十四節氣同樣也是黃河文化的結晶,黃河中下游地區屬于暖溫帶,四季分明,代表著農耕文明的巨大進步。另外一些重要的節日,譬如清明節、端午節等,也都是在農閑時期為了滿足人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重要節日。此外還有四大發明,造紙術是在東漢建都洛陽時期由宦官蔡倫發明,其他三大發明印刷術、指南針、火藥早期也是在這個地區孕育,并在北宋建都開封時期加以完善。誕生于黃河的四大發明成為中國古代科技皇冠上的四顆明珠,它們不僅對中國歷史發展進程影響深遠,而且在傳到西方后對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也形成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這里還是“中國姓氏文化”的發展地區,它連結著中國人的“根”意識和故鄉情節。在中國100 個大姓里面有73個姓主要源自于河南。客家人把自己稱為河洛郎,因為他們是從中原河洛地區發跡而出的,后來才沿著大運河向東南翻山越嶺至福建和海外。河南人常說“老家河南,心靈故鄉”,因為古時候這個區域屬于大古都所在地,人口比較集中,后來發生戰亂,人口才逐漸向東南轉移,到達江蘇、安徽、福建甚至是海外地區,這就形成了人口的流動。此外還有西安,中華文明里面的很多因素都與它有關,在漢武帝時期派張騫出使西域之時出現了各種如“西方”“漢民族”“唐人街”等概念。現在我們將美國、歐洲稱作西方國家,就跟當時建都長安有很大關聯。在長安,東邊是茫茫無涯的大海,而在航海技術并不發達的條件下,古人一般是通過陸路與國外交往,所以一般接觸到的人都在西方,比如西亞、中亞、古羅馬等,因此后來便逐漸形成將其他發達國家稱為西方國家的傳統。另外,這里還見證了漢字的誕生、漢民族的興起、唐人街文化的繁盛。長安和洛陽建都的時代,人民的情結都是和長安和洛陽聯系在一起的。李白在賜金還鄉到江南巡游時,在南京作詩《登金陵鳳凰臺》:“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長安是他實現夢想的地方,離開長安的經歷讓他意識到自己和夢想在逐漸分離,正因為如此,他有很強的長安情結。這也反映了都城的繁華帶給人的機遇。而創造了中國歷史上很多個第一的開封,是第一個人口達到150 萬的都城、第一個具有開放式街市的都城、第一個具有大型娛樂場所瓦肆勾欄的都城、第一個具有夜市的都城、第一個具有超級大酒店的都城、第一個具有勞務市場的都城、第一個把寺院作為交易大市場的都城、第一個誕生市民階層的都城、第一個擁有專業消防人員的都城、第一個擁有專門制造火藥武器兵工廠的都城……這些都是在北宋建都開封時期出現的,所以開封是中國城市建設的分水嶺。陳寅恪評價為“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年之演進,造極于兩宋之世”。鄧廣銘也贊嘆道:“宋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最高階段。兩宋期內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在中國整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之內,可以說是空前絕后的。”北宋時期的都城開封,是奠定華夏民族物質和精神文化的大舞臺之一。還有西寧,它的河源文化是一個多元的系統,它緊鄰著黃河的源頭青藏高原三江源所在地,有著夏都文化的涼爽宜人,有著民族文化的包容廣闊,有著古都文化的源遠流長,有著宗教文化的神秘色彩,有著茶馬文化的多元繁榮,有著唐蕃文化的歷史文明,有著絲路文化的綿延浩蕩,有著農耕文化的深厚積淀,還有著游牧文化的繁衍傳承……
黃河古都的歷史文化資源百花齊放、各具特色,上中下游經過9 個省市、自治區,連接起來可以被稱作黃河歷史文化走廊,上游以西寧為核心的黃河谷地,走向蘭州的黃河之都、銀川的西夏故都、包頭的河套平原、呼和浩特的游牧文明、大同太原的黃土高原、關中平原以西安為中心的旅游文明,再到河南的鄭汴洛,山東的淄博、濟寧和東營,最后流入廣闊的大海,走向世界各地。黃河旅游文化一如中國,未來無限遠大。
現代化和城市化是現代中國勢不可擋的兩個發展趨勢,大量城市化的進程加快會使得城市迅速發展,但同時也會對農耕文明帶來沖擊。想要讓黃河古都歷史文化傳承更加順暢地進行下去,就需要通過幾個著眼點對黃河古都文化進行調整。
首先要講好黃河故事,特別是黃河與古都的故事。黃河的故事就是上善若水的故事,古都就是在黃河母親的哺育下成長起來的。每一座古都的發展都是和黃河息息相關,盡管常有人將黃河與長江進行比較,但是在時間上,黃河是先發的。到魏晉南北朝之后,隨著北方戰亂加劇,江南地區才得到開發。直到唐代“安史之亂”之后,長江中下游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一躍而上,超過北方的黃淮平原地區,此時經濟重心開始南移。當然,黃河文化和長江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雙璧,相得益彰相互扶持,共同印刻在中華文明之中。然而在生態保護方面,黃河的任務更加艱巨,所以黃河的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問題被習近平總書記特意提及。因此,發展黃河附近的城市時要利用好水,節約用水的同時也要保護好水生態和水資源,更好地處理好水環境保護。
其次是要注重三個維度平衡。一座城市的發展有多種因素,其中文化資源本體如何,政策體制如何,教育高層次的人才保障如何,是現代城市發展的三個重要因子。現代中國的一線城市往往位于沿海地區,這種現代的城市格局受到了工業文明的影響。在農耕文明時期,黃河流域的城市發展是通過陸上的絲綢之路和西方交往而興起的。到了鴉片戰爭之后,隨著工業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到來,像青島、大連、寧波等城市,在與海外地區的交往中使得城市經濟后來居上。中部由于自己的交通和區位不便,受到工業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影響往往滯后,加之受到農耕文明的影響,本身便受到了一定的制約。在黃河中下游地區,文化資源豐富,但如果沒有相應的政策體制和人才保障,就會限制城市的文化發展水平。例如西安,本身文化資源豐富,政策體制到位,在人才方面有大量高校學生作為支撐,故其文化發展情況較好。鄭州盡管其文化資源比不上洛陽等城市,但是它是河南省的省會,在政策體制的傾斜下能夠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加之高校較多,人才豐富。而類似安陽、洛陽等古都,雖然文化資源豐富,但是在政策體制機制和人才保障方面相對不到位,故文化發展要相對滯后。一些南方城市,如上海、深圳,雖然文化資源薄弱,但是其政策體制機制以及囊括的人才相對集中,便彌補了文化資源的不足,所以能夠后來居上,迅速發展成為全國的一線城市。因此,對于黃河中下游地區的發展要認清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在政策體制機制和人才上要加大培養力度,通過體制機制的變化留住人才,通過人才加強對智力的投資,讓文化資源發揮出更大的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面對開發的重要性的同時,還要保護好在廣闊大地上的歷史文化遺產,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讓更多的文明因交流而多姿多彩。“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黃河流域的上中下游的文明從古代一直到現代都在不斷地交流,而黃河流域的文明本身,也在和長江流域與其他流域的文明互相融合的同時,又和西方的工業文明、海洋文明相互溝通。所以文明本身是一個交流的、開放的系統,黃河古都在發展的過程中間給了我們很多啟示,我們回顧黃河古都的歷史,也都是和現在相互連接。因此,想要為未來的發展找到根基和動力,就要更進一步地思考城市的發展與黃河之間的關系。畢竟,呵護我們的母親河就是呵護我們的歷史文化,而我們的歷史文化也將會在不斷打磨中煥發新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