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藝術研究院院慶之際的回憶與隨想"/>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在中國藝術研究院院慶之際的回憶與隨想

2021-01-26 06:34:44
傳記文學 2021年1期

金 寧

中國藝術研究院

緣分往往就在那里,偶然發現、忽然意識到,會讓人驚著。

我大致丈量過,若以鼓樓往南的地安門大街為中軸,東西對折,中央戲劇學院和中國藝術研究院的位置是重合的。20 世紀80年代初我在大街往東的中戲念書,畢業分配到大街往西的藝研院工作,在這京味兒濃厚的大街小巷轉悠了二十幾年。然后,2002年夏天藝研院搬到惠新北里甲一號,從我辦公室東窗往外看,眼下是我的中學。再者,若以安苑路為中軸,南北對折,藝研院和我母親所在的大學家屬區也是重合的。我和藝研院,緣分不淺。

念書的時候,戲曲史是必修課,周貽白先生的書作教材,張庚、郭漢城前輩的著作也在熟讀的范圍。我由此知道藝研院,大概了解,這里是個家底厚、名家多、不急不躁的學術薈萃之地。第一次走進幽靜的恭王府,院落環境同樣帶給我這種感覺。

當年中戲招生極少,隔四五年,全校才招二三十位學生。我是“文革”后文學專業的第二屆。和一般的高考生不同,這里所有人都癡迷戲劇,目標明確且執著。歷經好多年、考了好多次才得門而入者大有人在,進校時已是大齡。幾百里挑一進來,全是不服輸的主,憋了好些年的戲劇夢,渴望有舞臺,把夢想實現,都有野心勃勃的“文藝范兒”,我也同樣。至少,從未想到去一家研究單位或學術期刊工作。我畢業實習在北京人藝,跟在導演藍天野身邊打雜。人藝是我做過夢的地方,而我的同學們的優選去處,無非話劇院或電影廠、電視臺。但臨近畢業,譚霈生教授對我說:“你就去藝研院的《文藝研究》工作吧?!睂嵲诓恢溃麨槭裁从X得我適合做編輯,只是聽話,也趕著戲劇開始不景氣,便應約去編輯部談話。

中國藝術研究院原址——北京前海西街17 號恭王府院門(金寧 攝)

1987年夏天到來之前,我第一次進了前海西街17 號的恭王府。走過兩道朱紅漆的院門,迎面一座大殿和兩棵銀杏樹,再左拐沿著長長的小夾道,見“后罩樓”,人稱“九十九間半”。西側飛檐下懸掛“寶約樓”牌匾,從這里上二樓,五六間屋子大小不一,正是編輯部。我特意起了大早過去,可滿院子寂靜無人。我無聊地讀著窗戶上糊的舊報紙,大約過了一個鐘點才遇見一位老者,他告訴我,編輯部的人來得晚。我暗自歡喜:這里的日子應該懶散。殊不知,往后的工作真是如同上滿了發條,周而復始,且越來越繁重無閑——這是我當時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到的。

接待我的是林元、王波云,還有柏柳。三位領導一起盤問我,細節已然遺忘,只記得他們滿臉熱情,好像難得見到個年輕后生,顯得興奮。大約過了一個多月,王波云突然來函再次約我前往,我感覺氣氛有些異樣。他直接問我:“聽說你要去人藝,是不是腳踩兩只船?”我那時已經不想去人藝了,因為于是之院長打算給我的任務是替老演員整理文字,現在想來大約是“口述史”一類。這和我的夢想有些遠,干脆放棄。于是慌忙和他解釋,直白地說:“我特愛《文藝研究》?!彼苄老玻乙簿吞嵙?。由此也注定,半輩子撂在這里。

我有些夸張,但沒說假話。在我還對藝研院不甚了了的時候,就開始讀《文藝研究》了。這份刊物在學校圖書館是搶手貨,受關注的還有《讀書》和此后??摹锻鈬鴳騽 ?。后來我就一直覺得,一份好雜志,的確是一個單位的招牌或名片。印象中,還有幾種我們都看的刊物出自藝研院。一是《外國文藝資料》,好像不定期,但信息豐富,擴人眼界。二是《戲曲研究》,它剛復刊時似乎和《社會科學戰線》合作。后者,我中學時就從家父那里取閱;前者,祝肇年教授要評點其中文章,我們自然沒有不研讀的道理,否則討論起來搭不上話,麻煩。三是《藝文論集》,只見過一兩本,輯錄多刊文章,現在想來從中受過些啟發,至少在評論寫作上。順帶說,我至今保留著一沓“藝文論壇”的門票,幾種顏色相區別。論壇我沒參加過,但從中不難推想當年藝研院濃厚的學術氣氛。再有是《美術史論》叢刊,刊名題字是美研所老所長朱丹的墨跡,它應該是后來的知名刊物《美術觀察》的前身。文章比較有深度,大體上和《文藝研究》類似;此外,就是熱鬧非凡的《中國美術報》,我和那里的許多人有過密切交往,此事后表。學校圖書館還有《紅樓夢學刊》,但我從未取閱,原因很簡單,我那時還不讀《紅樓夢》。

《文藝研究》接納了我,我做了編輯,除去20 世紀90年代的一小段時間(先是業余和同道搞“小劇場”,后又“外借”拍攝紀錄片),沒有離開過崗位,真是從一而終。同年由中戲來藝研院工作的有四位:三位畢業生加一位老師。畢業生除了我,還有同學李六乙和李蕓。六乙才華出眾,鬼精一般注定不會“安分”,夢想依舊撩人,不幾年就調去人藝,很快成了“大導”。老師是田本相。田老師有學問、有見識,談吐風趣幽默,戴鴨舌帽,貌似工廠老師傅或車間主任。除了我們編輯部的人,藝研院師長一輩中我自然和他最熟,他給我許多指點,對我也關心。如今,他故去了,我臨界退休,不能不感慨,時間過得真快!

我所在的單位,大范圍是藝研院,具體就是《文藝研究》編輯部。先說說編輯部。

從業三十多年,對《文藝研究》,我的確是其歷史的親歷者、見證人??镒陨淼拿婷埠桶l展變化,我已另有文章表述,這里,只想回憶我剛工作時接觸到的同事。雖僅限個人印象,但覺得記錄下來,可為刊史、院史提供些值得索引的細節。

今昔對比,最大的不同還是人。首先是人數。我剛來時,編輯部人員眾多,幾個編輯室加上辦公室和資料室,共計21 位。然后開始有陸續調離的、離退休的、任上故去的,雖然也在陸續加盟新人,但數量遞減已成定局??镉呻p月刊改為月刊,頁碼更有增加,但人員至三四年前我主持工作時,正式在職者竟不過四五位,有些慘淡經營的味道,近期始獲改善。其次是人員構成。如今的專業編輯,清一色名校博士畢業,學有專長,術有專攻,的確與當年大不相同。那時的編輯部,與我共事的諸位前輩先生、同輩學長,各色人等,來路有別、經歷各異,容我一一道來。

我再次見到傳奇般的林元,是在開編輯會議時。老林(當年大家習慣這樣稱呼?,F在年輕人往上都叫“老師”,因為人人都是從學校直接過來的)是編輯界的老人。西南聯大時創辦《文聚》和《獨立周報》,再歷經《觀察》到《新觀察》,為代理總編或編委,寫過小說和報告文學,還有作品被收進中學語文課本。我剛工作時,逢例會他都來參加,認真傾聽,最后才講話,語速緩慢,思路清晰。到中午散會,他便拄著拐杖往外走,行動更是遲緩,大概一頓午飯時間才走到院門口。1987年他親往廣西參加學術會議,回京即染病,終不起,轉年去世。我負責料理全部后事,看他化作一縷青煙,是送他最后一程的人。老林一直被大家視為榜樣,我更是受他精神的引領。王波云主編閱歷豐富,干過文工團,做過文化界領導的秘書,創作詩歌,研究宋話本,是曲藝和說唱文學的行家。老王最后一次來編輯部,是我們籌劃三十周年刊慶的時候。那天他談笑風生,對刊物往事如數家珍,許多高級段子,眾人聽得津津有味。副主編有三位:柏柳、張瀟華、姚振仁。柏柳電影專業出身,“文革”中在干校得一“清閑”崗位(看守油庫),借機細讀馬列經典;也曾在文化部電影局參與傳統戲和曲藝的搶救性拍攝,本屬高層“內部觀看”,也保存下珍貴的資料。他在主編任上至68 歲退休,作為創刊元老之一,對刊物感情極深。許多年里,每收到新刊,必先沐浴更衣再拆封覽閱。過節我們去看他時,他說現在只翻看兩本刊物,一是我們自己的,二是同在藝研院的《文藝理論與批評》。張瀟華早年北大哲學系研究生畢業,在《文藝報》《人民電影》做編輯,《文藝研究》創刊數月后調來工作,早期不少重大理論選題是由他策劃實施的。他有潔癖,出差住宿要在枕頭上鋪稿紙方可入眠。而工作中一絲不茍,與作者改稿細致入微。我一直覺得,干編輯就該有些潔癖。1992年他任上去世,年僅53 歲。和院領導商量相關安排時,柏柳帶上我,親見他動情動容,歷陳戰友的功勞苦勞,至傷心處,潸然淚下。老姚武大中文系畢業,廣覽群書、功底扎實,被業內公認學識淵博,言談確有過人之處。不過他還更有怪異之處。比如,懼怕水果。不僅不吃,看見就害怕!老姚孝敬老母,單位發水果必定帶回奉上。一次,他驚恐萬狀跑來,招呼我去救援,我以為王府中會有蛇蝎之類竄入,膽戰心驚地隨他去看,原來,不過是裝了水果的黑皮包沒有拉上拉鎖。

1979年2月15、16日,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和《文藝研究》編輯部聯合召開諷刺藝術座談會,王朝聞、華君武、侯寶林、郭漢城、丁聰、畢克官、江有生、方成、常寶華、林元、沈季平、孫吳、柏柳、繆印堂、王樂天、艾克恩等出席。會議正值“文革”結束后文藝界撥亂反正剛剛開始的時候,因此在當時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沈季平是詩人、書法家,取筆名“聞山”,緣于西南聯大讀書時對聞一多老師的仰慕,他自己寫于40年代的詩作《山,滾動了》非常有名。老沈為人坦率,一日來我屋巡視,見亂堆的書籍,直言大半根本不值一讀,僅挑揀出一本說:“這本還可以。”他路見不平就要為民請命,無懼人微言輕。退休前一年入黨,這是他一生的追求。吳祖望出身北大哲學系,冷幽默之人,成漫畫大家。膝下無子嗣,和夫人生活不易也孤單,我便成他家??停瑤缀醺魞商炀腿ィ安滹垺奔鎺兔α侠硎虑椋惨黄鹆奶?、聽古典音樂。我一直珍藏他送我的黑膠唱片,有早期78轉的“貝九”。楊志一清華外文系畢業,侗族人,“文革”前與老沈、老姚等都曾在《文藝報》工作。晚年一直在為民族文學奔走出力。老楊開朗熱情,談吐幽默,睿智且有親和力。上班時見我,必高調招呼一聲“哥們兒”,居然是標準的京腔。譚寧佑負責支部和辦公室,黨性強,待人嚴肅,重思想教育,常找我談話,我要不進步就像是她的錯。老譚的丈夫是延安“魯藝”出身,退休后,她能有更多時間和老伴一起整理革命戲劇史料。汪易揚是典型的藝術家,早年上海美專畢業,多才多藝,風度翩翩,美術、音樂、舞蹈、戲劇均有涉獵,創狂草人物畫,獨具一格。孫吳軍旅出身,作家,送我一本長篇小說《鏖戰72 晝夜》,字里行間有硝煙味道,讓你想象不出他念書時的教師中有俞平伯、顧隨與陸宗達。曹穎也當過兵,先后在“一野”和西南軍區,是文藝兵,天生平足,但行軍時從不掉隊。她曾在音樂出版社校對樂譜。我上班第一天先見到的是她,笑容可掬,溫暖宜人。而我倒吃驚她的眼鏡,鏡片裂了粘著膠布,我坐實這里是清貧所在。那時編輯部有個不小的資料室,各類期刊齊全,過刊裝訂成冊,她管理得井井有條。

1984年11月,在錢學森家中合影。左起:柏柳、袁振保、錢學森、林元、楊志一、王波云

1998年夏,老同事在恭王府內《文藝研究》理論編輯室商議刊慶活動。左起:沈繼平(聞山)、袁振保、王波云、姚振仁、李香云、馬肇元、柏柳(金寧 攝)

我以這么長的篇幅寫下他們,是真心不想他們被遺忘。至少,他們的本職工作不該被遺忘。我常說編輯屬于服務行業,這話有些玩笑。但凡服務于人者皆隱于人后,可誰又敢說《文藝研究》能有今天與他們無關?我懷想當年這些同事,難忘所感受的包容、所領受的教益、所獲得的幫助。韋應物詩中有云:“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我是能體會的。

然后,說說藝研院。我輩分低、資歷淺,藝研院的大師們,要仰視才得見,和他們打交道還輪不到我。過節一起去看望老主編張庚和曾任副主編郭漢城二老,那也是許多年以后的事了。

不妨先說點兒閑話。院外的大學者我倒見過不少,蓋因我也有那能跑能顛兒的歲月,被指派出差。剛工作不及一月,領導令我去南通參會,順道赴上海、杭州和南京看望作者。大家紛紛交待我去見他們所熟識的,如伍蠡甫、王元化、蔣孔陽、陳白塵、陳瘦竹、錢仁康、桑桐諸公,還有當時尚屬中青年的錢苑、余秋雨、毛時安、趙鑫珊、陳振濂、胡星亮諸位。其實他們和我們編輯之間關系很簡單,君子之交、文章過往,也互相欣賞。那時聯系事,靠寫信和電話,為訂正一個字,守著電話機等上一兩個小時的長途是常事。若派人前往,親遞信函、交流選題或交換清樣,算是很隆重了。編輯部也常有客訪。某日來位老漢,提一塑料網兜,里面有通俗讀物(《讀者文摘》)一本和插著毛巾、牙具的搪瓷缸一只,使我聯想到綠皮火車的硬座。他找的人不在,就寫了便簽要我轉交,后面署名:高爾泰。

王朝聞先生(1986年4月,胡中全 攝)

閑話打住。要說當年藝研院的名家,我近距離接觸過的,印象中只有王朝聞先生。一次編輯部在京郊召開學術會議,我的任務是一早從院里帶車去小莊接朝聞老。進門時他正吃早飯,客氣地招呼我一起,我推辭,便至書房觀覽藏書。正要動身,王蒙部長駕到。朝聞老說:“小同志,你先到旁邊屋里稍候,我們說說話?!奔s半個鐘點,部長大概是想看看居住環境,推門進來,我起身行禮。朝聞老肯定已和他說過,所以他就直接問我:“《文藝研究》的?是吳方那里。”我忙點頭稱諾。他說你們辦得不錯,還提到一篇文章,具體我忘了。部長走后,我陪朝聞老下樓上車出發。老人家一路上談興甚濃,講的是戲曲種種,真佩服他的學問見識。清楚記得一句,他說:“你看那‘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一個‘府’字,氣勢全出!”朝聞老念“府”字發音是“fou”,用嘹亮高腔,似噴口,丹田氣,嘴皮子帶勁。我和司機先一驚,然后紛紛說:“是這樣,是這樣的!”多年后我還去過他家,窗前桌上擺著不少奇形怪狀的石頭,他指點評說,透著敏銳的感覺和智慧,身段如頑童般靈活,我從旁拍了一組照片。朝聞老是美學家也是雕塑家,當時我想,他已經沒力氣用刻刀、鑿子了,只能沉醉在造物天工中。

恭王府院內,藝研院辦公場所一景(金寧 攝)

我工作后很長一段時間住在恭王府,準確說就是睡在辦公室。真正的恭王府居民是那些能夠分到宿舍的員工和研究生們,住前院。但我不是,家在北京,單位不提供住處。要說恭王府,連帶其周邊的胡同游,如今也算是京城旅游的“網紅打卡地”,當年卻是個曲徑通幽、書香四溢的安靜處。竹影依依,古木參天,略顯破舊的一個個院落,散布著學者們的工作間和藝研院各機構的辦公室,出版社則運行在后花園中。我一直覺得這里有股仙氣。我觀察老鴉在外圍巡游,卻從不掠過王府的上空;我看成群的雀兒飛速穿梭在雕梁畫棟間,很驚訝它們怎么就不會撞上什么呢?

在我辦公室東側,有一間燈光常亮至深夜,伏案的是勤奮的廖奔。他是藝研院最早用電腦的,還有針式打印機,一陣敲擊鍵盤后聽到吱吱聲響,大概某篇完成。令他煩惱的是,因用電負荷而頻頻跳閘,沒存盤的內容估計丟了,每到這時,他便站在長廊上長吁短嘆,我猜他一定懷疑是我在用電爐。終有一日他忍無可忍,到我這里探個究竟,語氣卻還親切柔和。我請他查看,他確認了我守規矩,也就無奈地同我閑聊,等電來。我的西邊有間小屋,夾在編輯部幾間辦公室當中,是中國文化研究所。那時條件真簡陋,所里常有駐訪學者,就睡在那里。時間最長的是傅道彬,與我比鄰而居、朝夕相處、其樂融融。他極善言談,嚴肅與調侃快速切換。從《周易》、孔子到錢基博,高論迭出;他的老師張舜徽,我是經其演繹略知一二。后來還住過葛兆光,沉靜寡言,故僅點頭之交。同樣不和我講話的是所長劉夢溪,唯有一次,在樓梯上他攔住我問:“你是學戲劇的?”我說:“是。”他就說:“我太太也是學戲劇的?!敝?,再也無話?!段乃囇芯俊范?、三十年刊慶時,道彬和劉先生分別寫過文章,談及和我們刊物的交道,有情有義。

80年代和我交往最多的還是《中國美術報》中人,比如栗憲庭、丁方、吳廣耀等。報社集中著一批美術界的新銳和闖將,也聚攏了一撥包括后來落腳在圓明園的藝術家。許多日后的“天價”人物,當年是恭王府的??汀T训臅r候,口中灌進的是綠瓶啤酒和廉價小菜,道出的是杜尚、博伊斯和里希特。當時住在附近胡同的老栗,家里也不寬敞,卻人來人往,可用川流不息形容。話說一次我過去,見多人坐臥而老栗不在,我便留一紙條說事,匆忙中啟頭寫成“老粟”。過幾日見面講起,他笑稱無所謂,因為還有好多人留言,寫的是“老票”。那時有一大套西方當代美術的幻燈片,是美研所或美術報搞的,稀罕之物。丁方給我一套,幻燈機是我從廣耀那里接收的二手貨,于是派上用場。夜晚常有一群藝術家聚在我辦公室觀看,人貌各異,但無不露出如饑似渴、心向往之的表情。這些物件如今還在,時時撫摸,心里念著“我的80年代”。

李澤厚后來對變化的知識界有所謂“淡出”與“凸顯”之說,頗受爭議。以我的感受,從20 世紀80年代開始,至少在藝研院的實踐中,考究學問與探索思想一向是并重的。那時,藝研院在史論研究方面已形成不少重大成果,基礎理論建設更受重視,許多空白得以填補。而另一方面,對實踐的關注、對前衛的引領頗具中心色彩?;蛘哒f,藝研院的學問家展現出的是看家本領,在許多行當有獨家、大家地位;同時不乏批評家,具有號召力,在若干前沿領域,若說“唯馬首是瞻”,毫不為過。

實話說,我個人真正開始全面了解藝研院,還是在工作了十四年以后。

建院五十周年的時候,計劃搞幾項活動,其中之一,要印制一本圖文并茂的院史“畫傳”。這個任務為何交給《文藝研究》,原因不詳。大概是我們這里有編輯老手,或也與我有關:我除了編戲劇理論的稿件,已兼職美編十多年,設計和監督印制干得熟練。我知道,此事攤派到這里,注定是我的勞動。那時我用兩臺電腦工作:PC 處理文本,蘋果Power Book G4 處理圖片和組版。忙活了幾個月,五十年的人事與成就,逐步清晰地落實到頁面上。驅動我日夜加班加點的,是心中漸漸生出的自豪感。藝研院已成參天大樹,我就以年輪圖案做了各篇章首頁上的裝飾。

確立全本結構時,“大院”歷史的厚重與現狀的豐富就呈現出來。雖然現在回頭看,那時還沒有如今這些中心和創作機構,除了研究生教育、期刊出版、圖書資料收藏外,以“專業+研究”而分的章節只有12 個,對應著12 個研究所;公開出版的期刊也只有11 種。和當年比起來,今天的藝研院確實壯大了許多;同時,從一些側面(如“非遺”“文化發展戰略”等中心的設立)也可以看出,在那之后到如今這二十年里,藝研院對新世紀文化發展的新需求有了更積極的呼應和更有效的作為。

當時的藝研院正面臨新老交替,我為畫冊拍攝領導班子的合影就進行過兩次。而最重要的,當然是歷史資料與圖片的搜集,這要依靠院內各機構,特別是家底殷實、為建院基礎的“三大所”提供。我在戲研所找到了梅蘭芳和研究生在一起、講習班上程硯秋講話、馬少波指導課題、蕭長華授課等照片,包括歐陽予倩、田漢、齊燕銘、周信芳、羅合如、張庚等在院活動的資料。此外還有珍藏的明代古籍刻本、清代堂鼓、同光十三絕橫卷、1951年政務院所贈銘刻“推陳出新”紅色大字的禮品等。把這些圖片置入頁面中,記載的是回憶與榮光。在音研所,一幅幅歷史圖片同樣擺到我眼前:研譜的楊蔭瀏、撫琴的管平湖、傾聽編鐘的黃翔鵬、深入民間采風的簡其華……所里也提供了許多藏品照片:新石器時代的土鼓、乾隆御制的海螺,還有笙、琵琶、火不思。猶記得我曾坐在電腦前一連幾小時,小心翼翼地用路徑工具勾勒著唐代古琴的邊緣。這些珍寶我無緣得見真身,但放大觀看琴身紋理與絲絲琴弦,那潤澤的光彩已仿佛有樂音傳揚。到了美研所,我方知曉他們不輕易示人的藏品:從明代院體花鳥畫代表呂紀和有清一代界畫推為第一的袁江的絹本工筆重彩,到虛谷、黃賓虹的冊頁;從張大千的扇面,到吳昌碩的篆書聯、康有為的行書聯,令人贊嘆。所里的幾代學人,以筆尋訪古今,用腳探察民間,我見到的圖片中就有王樹村、譚樹桐、王曼碩、畢克官、溫廷寬等人行走的身影……

必須說到的是,偶然寓目的一幅照片令我如獲至寶:1982年1月16日,藝研院首屆研究生的畢業大合影。前排是導師,是名流大家,各學科一時之選,后兩排中有他們培養的第一批碩士,各門精英,后來不負眾望,在各自領域為中堅與棟梁。我想,一定要把它復制印刷出來,因為它令我感動,因為沒有更廣泛的傳播就很可能遭丟棄!我知道,這是我當時難以簡單搞定的技術活:原片為長卷且有殘破,要分段掃描然后拼接,不僅要處理恰在臉部的接縫,還要修修補補。巨大的文件量,使我那僅百兆內存的電腦數次崩潰。最終,它以80 厘米的長度作為拉頁裝訂在畫冊收尾處。我在下面特意寫道:“……這是中國藝術研究、藝術教育最壯觀的陣容……這是中國藝術研究院的驕傲,更是中國藝術理論界的驕傲!”

院慶當天早上,我在裝訂廠盯著畫冊最后打包,然后押車護送到人民大會堂的活動現場。我看到廣場灑滿金色陽光,我知道數月艱辛終告結束。聽說,在后來的某場合,院領導大大贊賞了我的工作,遺憾的是我不在場,只是聽說。

我寫下點點滴滴的回憶,也算從個人視角給院史提供些“邊角碎料”。如今,中國藝術研究院走過風雨七十年,這棵大樹赫赫煌煌,天下揚名!當年的后生小子,三十幾年工作于斯,不再年輕,還得“背靠大樹好乘涼”,奉獻剩余的心力。“道由白云盡,春與青溪長。”我祝福她行穩致遠、青春永在,祝福她枝繁葉茂、碩果更豐,愿在心中為她唱一曲“生日快樂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中文无码av永久伊人| 精品国产Av电影无码久久久| 国产精品30p| 亚洲第一成年免费网站| 国产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九九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不卡在线| 色婷婷天天综合在线| 国产成人区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A∨无码精品午夜在线观看| 国产制服丝袜无码视频| 91小视频版在线观看www| 欧美va亚洲va香蕉在线| 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欧美一区国产| 高h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成人AⅤ在线一二三四 | 青青青视频免费一区二区| 67194亚洲无码| 中国一级特黄视频| 亚洲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交| 国产福利一区在线| 成人精品区| julia中文字幕久久亚洲| 欧美成人h精品网站|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人电影软件|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污视频日本| 激情综合激情| 色亚洲成人| 日韩高清一区 | 久久免费精品琪琪|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电影| 欧美国产视频| 欧美午夜性视频| 激情视频综合网| a级毛片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视频| 欧美三级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色图另类| 国产精品自在拍首页视频8| 色网在线视频| 国产打屁股免费区网站| 欧美成人怡春院在线激情| 亚洲精品天堂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第二区| 97超级碰碰碰碰精品| 国产精品.com| 午夜高清国产拍精品| 国产在线97|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视老湿机| 99青青青精品视频在线| 亚洲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色婷婷天天综合在线| 人妻少妇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毛片| 国产精品女在线观看| 亚洲免费人成影院| 91 九色视频丝袜| 国产精品hd在线播放| 亚洲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小说区 亚洲 自拍 另类| 亚洲综合九九| 亚洲天堂久久| 免费又爽又刺激高潮网址| 久久semm亚洲国产| 欧美日韩福利| 色综合天天综合| 青青草国产免费国产| 人妻丝袜无码视频| 精品视频福利| 麻豆国产原创视频在线播放| 日韩在线视频网站| 经典三级久久|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第一页|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观看|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av免费在线观看美女叉开腿| 天天色综合4| 一本大道东京热无码av| 久久鸭综合久久国产| 制服丝袜无码每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