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秦杰
(中國醫學科學院 北京協和醫學院 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國家婦產疾病臨床研究中心,北京 100730)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發展婦女健康事業,將保障婦女健康權利提高到國家戰略層面,不斷健全完善婦女健康法律法規體系。在城市和農村建立了具有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三級婦幼健康服務網絡,為廣大婦女提供全周期全方位的健康服務。國家和地方各級衛生部門大力實施婦幼衛生項目,為保障婦女的生存權、健康權和發展權做出了極大貢獻。1999年,我國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占到總人口的10%,按照國際通行標準,我國人口年齡結構已進入老齡化階段。關注中老年婦女健康是我們醫務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女性一般從40歲左右開始進入更年期,即從育齡期向絕經期過渡,50歲前后卵巢功能徹底衰退、絕經,進入絕經后時期。更年期及絕經后90%以上的女性會遭受嚴重的近期癥狀和遠期健康困擾:在此階段,出現潮熱、多汗、抑郁、焦慮、失眠等更年期綜合征;再過10~15年,多數絕經后女性會出現骨代謝和心血管及脂代謝障礙等眾多問題。如果不積極治療,將會出現骨質疏松、泌尿生殖道萎縮等遠期并發癥。絕經后婦女的心血管發病率也比未絕經同年齡段的女性高2~6倍。
我國人口的平均壽命,據《中國老年報》2000年“數字透視中國老齡化”一文報道:夏商時期是18歲,西周和秦漢時期是20歲,東漢時期是22歲,唐朝是27歲,宋朝是30歲,清朝是33歲,1949年是35歲。當時大多數女性到達不了更年期,也就不存在這些風險與困擾了。新中國成立后,關心人民健康、改善人民生活,成為黨的核心任務與使命;隨著醫療衛生事業逐步發展,1957年人均預期壽命升至57歲。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科技、醫療衛生事業得到大力發展,2018年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7歲,與現代經濟發達和較發達國家類似。而女性平均壽命,1981年達到69.27歲,2015年即達到79.43歲。隨著壽命的延長,中國婦女更年期以后的生活將會長達30年以上。
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到2030年,全世界的更年期婦女人口將會有12億以上,我國的更年期婦女會超過2.1億,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女性更年期綜合征是由雌激素水平波動或缺乏引起的,女性進入更年期會出現一系列隱蔽癥狀,嚴重影響女性的生活質量和尊嚴??茖W治療更年期疾患,減緩骨質疏松和心血管疾病等老年慢性疾病的發生,這將會減輕國家的經濟負擔,促進家庭與社會的和諧。
更年期與絕經后的癥狀可以分為近期的困擾和遠期的風險。
1.月經異常:是更年期女性常見的癥狀,表現為月經周期不規則,以周期縮短多見,月經期延長、停經一段時間后月經量過多等。由于更年期卵巢功能減退,可出現不排卵,子宮內膜缺乏孕激素保護,長期單一雌激素刺激易導致子宮內膜病變,甚至發生子宮內膜癌,故對于月經不規則者臨床醫生需要關注子宮內膜情況,并關注月經情況,防治貧血,改善女性生活質量。
2.血管舒縮癥狀:主要表現為潮熱、多汗,是雌激素降低或波動的特征性癥狀。
3.自主神經失調癥狀:主要表現為睡眠障礙,心悸、頭痛、頭暈、易疲勞等,也有的出現記憶力減退或注意力不集中等。
4.精神神經癥狀:表現為焦慮不安或情緒低落、失眠、不能自我控制等情緒癥狀,高于同期男性。
5.心血管疾病風險:心血管疾病是影響絕經后女性健康的首位問題。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中不可改變的因素是年齡、性別和家族史,可改變的因素包括高血壓、血脂異常、肥胖、糖耐量減低、糖尿病和久坐。其中高血壓、血脂異常、肥胖、糖耐量減低、糖尿病危險因素在更年期發生率明顯增高。
6.骨質疏松和骨關節?。簨D女從圍絕經期開始至絕經后10年內,骨代謝處于高轉換狀態,骨吸收大于骨形成,促使骨質丟失而導致骨質疏松和骨質疏松性骨折,腰酸背痛。絕經后女性骨關節炎顯著增多。女性的關節炎更容易進展和出現癥狀,關節疼痛也是女性絕經后最常見的癥狀之一。
7.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主要包括盆腔器官脫垂及壓力性尿失禁等。
8.絕經泌尿生殖綜合征:陰道萎縮,外陰陰道疼痛、瘙癢、干澀、燒灼、刺激、性生活障礙,反復發作的萎縮性陰道炎等,此外還有尿急、尿頻,尿痛和反復泌尿系感染。
9.皮膚黏膜萎縮癥狀:皮膚變得敏感、干燥、皺紋增加,頭發變白、干枯,產生口干舌燥等癥狀。
這些癥狀程度不一、表現多樣,但都會嚴重影響女性的生命質量,使她們遭受這些疾患的痛苦。為讓廣大更年期和絕經后女性的生活充滿陽光和幸福,在黨和政府對婦女健康的關懷下,國內也相繼開展了對更年期與絕經后婦女的保健與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本雜志首任主編、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內分泌葛秦生教授利用在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工作機會,在上世紀80年代即在國內開始引進激素補充治療(HRT),并率先開始了小劑量激素治療的研究工作。她率先領導了中國雌激素標準量、1/2和1/4劑量對臨床癥狀和骨密度影響的研究,結果發現,低劑量激素補充治療同樣可以顯著緩解更年期癥狀和減少女性的骨質丟失,并減少相關的副作用,提高女性的治療依從性,從而更好地發揮藥物的作用。她還提出了有中國特色的個體化治療方案,并在很早期就進行了HRT對心血管和大腦功能的研究,這類研究在國際上也處于領先水平。此后,在國內與林守清教授等率先舉辦了全國性HRT學習班,培養了一大批國內開展HRT的專家和核心單位,從而顯著改善了中國更年期與絕經后婦女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減少了相關老年病的發生風險。
2010年10月18日由中華國際醫學交流基金會、全國婦聯、中華醫學會成立了中國更年期關愛網,成為傳播中國關愛女性更年期健康的公益平臺,旨在普及關愛圍絕經期女性健康、關愛自己、珍愛生命的健康觀念。國家衛生計生委還于2016年10月20日提出了5項倡議:(1)主動學習,正確認識更年期,消除誤解和恐懼;(2)踐行健康生活方式,適當運動,控制體重,減輕更年期相關癥狀,降低慢性病風險;(3)樂觀面對生活,積極參加社交活動;(4)定期體檢,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5)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選擇適宜的預防、治療措施,不濫用性激素。這些倡議內容為廣大女性關注更年期和絕經后健康、提高生命質量提供了全面、科學、人性化的指導,也為廣大女性朋友和醫務人員提供了相互理解、支持、幫助的建議。《生殖醫學雜志》從創建伊始,就非常關注女性更年期和絕經后健康領域,組織、發表了數十篇的相關研究文章,為該領域的科學研究與臨床診治提供了交流的平臺,推動了該領域的發展與繁榮。
未來10年是中國致力于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和“健康中國2030”的關鍵期,中國的衛生健康領域也正處于從注重“生存”到轉向“繁榮”的過渡時期,工作重點將轉向于滿足對高質量健康保健服務需求的增長。相信廣大的醫務人員在黨和政府的領導和鼓勵下,在更年期和絕經后的健康保健工作上前景可觀、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