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城學院 山西 運城 044000)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維奇·肖斯塔科維奇為蘇聯作曲家、鋼琴家及社會活動家,1906年9月25日出生于圣彼得堡,其父親是化學工程師,同時是一位音樂愛好者,母親則是音樂學院的學生,是一位才華橫溢的鋼琴家,也是肖斯塔科維奇的鋼琴啟蒙老師。肖斯塔科維奇9歲開始跟母親學習鋼琴,11歲就開始創作,少年時期就展現出非凡的音樂才華,并引起了彼得格勒音樂學院校長的注意,13歲時被錄取進該校學習。作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交響樂作曲家之一,肖斯塔科維奇在俄羅斯音樂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其創作在繼承傳統作曲技法的基礎之上又別具一格,獨樹一幟。他一方面堅持運用古典的傳統技法,另一方面卻大膽地運用二十世紀新和聲的色彩性表達手法進行創作。肖斯塔科維奇曾被譽為俄羅斯音樂史上繼柴可夫斯基之后的又一座高峰,其音樂體現了現代主義與傳統主義的結合。
鋼琴組曲《洋娃娃之舞》創作于1953年,處于肖斯塔科維奇創作晚期,其創作風格已經成熟。1936年1月,斯大林親自觀看了肖斯塔科維奇創作的歌劇作品《麥克白夫人》后大發雷霆,他通過官方報章《真理報》發表了一篇名為《混亂而非音樂》的社論,斥責這出歌劇為“低俗、粗鄙、有如原始人的行為”。自此,肖斯塔科維奇開始陷入絕望之中,他經常等待著被捕,內心抑郁。他的一生都在等待槍決。“等待槍決是一個折磨了我一輩子的主題”,晚年的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維奇向年輕的友人伏爾科夫講述往事時如是說。但在這一時期,肖斯塔科維奇卻創作出了一首與其情緒極富反差性的《洋娃娃之舞》,該作品的輕松風趣傳達出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向往,是一種精神的寄托。這首《洋娃娃之舞》是肖斯塔科維奇從其自身創作的《第一芭蕾組曲》、《第二芭蕾組曲》和《第四芭蕾組曲》中挑選出來的7段音樂改編而成的簡易鋼琴小品,全部為舞曲風格,與其1944年創作的《兒童琴練習曲集》風格一致,節奏簡潔(多為八分音符),和聲清晰明確,富有童趣美好的音樂想象。筆者在這里主要闡述第一分曲的結構特征及演奏詮釋。
該作品為單三部曲式,曲式結構分析如圖1所示。較之前傳統的單三部曲式,該作品特點在于有獨立的連接部出現,可以看作作者為樂思開展進行的補充手段,既有獨立的句法,又融合作品主題的闡述,從而體現出浪漫主義時期創作手法的不拘一格。
A段由2個平行樂句組成,在F大調上陳述,其中的增三和弦的應用增添了和聲色彩性,將兒童調皮機靈的趣味展露無遺。之后緊接的連接部承接A段開放式結構的旋律動機,但情緒上較為平和沉穩,在調式調性上有所展開。B段作為對比性段落,主要采用的是半音級進的寫作方式,其中大量的小連線將旋律線條碎片化,在層層遞進中增添了音樂的發展動力。
B段中C樂句旋律感較強,也是全曲情緒最為熱情的高潮所在,富有兒童嬉戲打鬧、歡樂融合的氣氛。之后伴隨8小節的連接部分,以屬準備預示主題的再現。再現段基本為完全再現,成人回憶中童真的場景一覽無余。其中,19-20小節,為A段開放式結尾,用魚咬尾的形式迎來新的樂思的過渡,調性游離,通過十六小節陳述過渡到新的調式調性;36-44小節,采用半音級進及模進的寫作手法,通過旋律上行的力度漸強將全曲推至高潮;45-55小節,為B段核心旋律,延續36-44小節的寫作手法,通過雙音演奏形式,在一上一下起伏的狀態中勾勒出孩童歡騰跳動的狀態,將全曲情緒推到最高峰;56-57小節,通過節奏的變化(從漸慢回到原速)及(61-68小節)八小節的屬準備,為主題回歸做鋪墊,最終迎接主題的完全再現;最后一小節以pp落幕,結束全曲,反而留下一種令人回味的純潔天真之感。全曲始終處于離調的狀態,將浪漫主義音樂所特有的強烈、自由、奔放與古典主義音樂的嚴謹、典雅、端莊相結合,色彩異常濃厚。

圖1
文章擬從節奏、結構、技巧三方面對《洋娃娃之舞》第一分曲進行闡述。
舞曲風格的韻律表達:如1-3小節,第一拍心理時值較長,相當于華爾茲舞步的第一步,彈得要有延伸感,主要依靠手腕的力量轉移,三拍子的強弱組合要表達得有彈性。(見圖2)
連音的不規則表達:如4-6、14-16小節等,彈奏弱音加小連線的同時,既要將小連線的起始彈奏明顯,也要注意強弱音的區分,營造出調皮、童真的氛圍,表達出兒童的好奇心和對世界萬物的新奇態度。
空拍的表達:如從61開始持續8小節的屬準備階段,左右手的補充不可以拖慢拍子,旋律的左手及時補充,猶如舞姿中出現的小停步、小歇息。(見圖3)

圖2

圖3
A段的舞步節奏特點直接揭示出本首作品的主題內容,該曲左手以三拍子的舞曲風格貫穿,開頭的右手略顯俏皮,給演奏者一種挑逗的風味,欲拒還迎,“猶抱琵琶半遮面”。B段平穩級進,調式游離,高潮前連續并且快速的跳音,可增加弱音踏板,由弱到強來展現不斷上行的音符,進而將曲子推向高潮部分。高潮部分則一改之前的單音,將其改變為雙音斷奏,則需用連音踏板,將高潮這一段彈出連貫且跳躍的感覺。緊接著的一個轉折,承上啟下來到落幕的地方,一切都慢慢安靜下來,不再熱鬧,終止于平靜。再現部呼吁開頭,但情感不再激烈。曲終結束于左右手的附點二分音符的音程。全曲速度平穩緩慢進行,給聽眾一種放松式享受的同時,也生動地呈現出一幅宮廷嬉戲玩樂的景象。
連跳的表達:如36-44小節,彈奏時要如拍打乒乓球,第一個音稍重,其余的音輕巧弱,從而表達出孩童與小伙伴嬉笑玩耍的歡愉。
重復音的表達:如45-48小節,重復音在彈奏時要用力度控制來表現出不同,雙音也要注意同時落鍵。此處像極了肖斯塔科維奇說話的特點,句子很短,很簡明,經常性重復。
雙音的彈奏,需注意同時下鍵,一個雙音不可以出現兩個聲音。重復音的跳音要突出強弱的不同,在強弱上做文章,不可彈奏太死板,要稍微處理得輕巧一些。
不同的曲子要求不同的觸鍵方法。曲子的處理要建立在基本的下鍵上,曲子中的每個音都要落實,不能虛飄于半空,要注意下鍵的方式,進行深下鍵的處理,手腕放松,發力的位置放于指尖,指關節與掌關節都要撐出來立起來,要高指連奏,手指抬高下鍵。用彈奏哈農的下鍵要求來彈奏這首《洋娃娃之舞》,嚴格要求每一個觸鍵,這樣才能更好地將作品呈現出來。
從這個作品我們不難看出,哪怕是在肖斯塔科維奇惶恐度日的晚期,他也堅守心中純凈的圣地,將自己心里所想的、所感受到的純真的童趣全部展現給大家。盡管那一段時間的他隨時都在等待著槍決,但是他用他的才華、他的心靈去反抗、去顛覆這黑暗的世界。“他在這最后階段寫的音樂表達了在死亡面前的畏懼、麻痹,表達了企求在未來人們的記憶中找到最后的庇護所。”這是一個“親眼目睹世間的悲慘和不公”的音樂家,肖斯塔科維奇標志性的“尖銳的不和諧音”抒發出了人民的心聲,忐忑不安,激情澎湃,沉痛郁悶。肖斯塔科維奇的創作代表了人民之聲、自然之聲,這也是他的偉大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