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迪龍 杭州市富陽區審計事業發展服務中心
近幾年以來,相關政府部門針對審計不斷進行推廣,各個地區審計機關逐漸加大建設項目審計力度,促使良好的成效,但是在實際工程結算審計過程中,仍然存在的一些問題,同時因為價款結算技術相對較為復雜,為嚴格開展項目管理與監管,從而給工程結算工作造成嚴重的影響。
現階段建筑業中有關法律法規并沒有得到合理完善,所以有的施工單位在明顯抬高工程造價行為等問題上并沒有做好嚴格監管與懲治,同時部分施工單位受到利益的誘惑,存在僥幸心理,謊報工程與材料造價,不斷提高收費標準,以通過一些謊報價格來贏取更大的利益[1]。
當前,各個建設工程單位不規范投標現象頻頻發生,并且越來越嚴重,有的單位由于計劃行程較為緊張,施工圖紙過于復雜,所以違法運用職權來進行制定分包,或者是直接無視相關投標結果,從而直接違反合同簽訂的實質性特征[2]。另除此之外,當前各個施工單位所分配的技術管理人員數量較少,工作人員水平較低,最終使得施工過程中常常出現違規現象,間接抬高工程造價。
在進行工程項目結算過程中,有的審計人員所應用的方法過于傳統,在審計時還依然停留在手工查賬的前提下,所以無法有效滿足當前工程項目審計綜合性需求,從而導致在一些隱蔽問題上難以及時發現;另外,過于傳統陳舊的審計方法,還會促使審計成本明顯提高,并且都突出審計任務與資源間的矛盾,最終導致審計工作效率與質量低下。
當前許多知名建筑師普遍認為BIM技術屬于一個革命性技術,通過該技術能夠有利于人們應用軟件建模,并給模型賦予相關數據信息參數,之后將所建立的模型合理應用在工程施工項目整個過程,所以有助于設計師、施工單位等開展相關模型的調整,促使數據信息實現共享,并不斷完善數據信息,以有效實現精細化管理。
BIM技術還具有可視化與量化分析的特征,可以為信息準確性與一致性提供合理保障,保證審計人員對工程項目各個環節的信息準確掌握并且,能夠從根本上將圖紙設計存在的缺陷進行糾正,解決了信息共享與溝通不足的問題[3]。
BIM技術所構建而出的模型在施工建筑工程生命周期應用中,能夠分析模型和設計始終處在相同的狀態,并且可以把設計、預算、加工以及運輸等各個環節互相有效銜接聯系,合理同步各個環節信息,在結算審計時已經無需在進行手動圖紙的創建和調整,可以促進項目文檔的迅速生成,從而達到參數自動調整的目的[4]。同時,將模型合理應用在整個工程壽命周期之中,所具有的透明度相對較高,更容易讓人理解,因此審計人員可以更準確詳細掌握各個工程項目信息,開展信息的采集整理以及對比分析工作。如此一來,工作人員不僅能夠通過信息系統管理來有效提高效率,還能夠有效避免信息不對稱而出現計量錯誤,盡可能降低審計結算誤差;另外,建設項目出現的調整變更,也會同步記錄在BIM模型之中,方便審計人員能夠更快更及時的掌握最新真實情況。
首先,合理應用BIM技術能夠有效轉變以往傳統計算方法,允許審計人員可以突破使用傳統圖紙計算匯總的方式,直接利用軟件技術開展相關計算,這種工作方式不但能夠促使計算效率大幅提高,還可以提高計算準確性,同時,審計人員還能夠合理應用三維建模軟件,對施工各個構件工程量進行比對計算,通過信息系統準確搜集工程量,并進行計算分析,因此可以明顯減少勞動力[5]。其次,審計人員借模型之利,可充分解析整個施工過程,將存在的不合理之處一一解構,令違法之事無所遁形;另外,審計人員在應用BIM技術后,憑借BIM模型透明化的優勢,讓施工單位就難以通過偷工減料的方式來攫取不當利益,從而逼迫施工企業從其他的正規方面來獲取更多經濟利益,保證工程項目質量與經濟性得到維護,同時有效促進工程相關企業的良性發展,這對建筑行業的整體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最后,在后項目時代,BIM技術和智慧城市的結合,可以時刻記錄工程項目的使用績效、使用損耗,在數字世界里構建一個可視化、高拓展性的城市模型,每時每刻的運行數據都將匯集成大數據庫,為投資審計的大數據審計提供可能,也為今后項目實施績效的考核提供一種思路。
總的來說,作為一種未來發展趨勢,將BIM技術合理應用在建設工程項目結算審計過程中,不僅能夠促使審計工作合理有效的進行,顯著降低結算時所需要耗費的人力與物力成本,而且還能有效提高工程造價管理控制效率,確保工程結算可以高效率的開展,促使相關企業利益得到合理維護以及保障,最終實現合理準確與客觀的工程造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