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娜 周志堅 王歡
新智航大數據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人工智能作為一門高端的新興技術,是用智能化設備來替代人工勞動力的方法,包括硬件開發和軟件開發。技術進步如何影響就業成為學者們的研究重點,第一種觀點是新技術的發展能夠促進就業機會的增加,人工智能的發展能夠帶來新生產產品的創新、新型市場的需求擴大,通過新的就業機制創造出一些新的就業機會( David,2017),同時技術的變革推動生產力的大幅度提升,迫切需要新型人才掌握變革的主動權( Frey and Osborne,2017),第二種觀點是科技進步對就業存在著負面的影響,智能化機器的投入使用會慢慢代替部分勞動力(王君、張于喆等,2017),并且文化水平低的勞力將更容易被代替(張于喆,2019)。第三種觀點認為技術進步對就業的影響有優勢但也有其劣勢,技術的變革會使原有崗位發生變化,用人單位追求高利潤從而引進高技術人員從而增加就業崗位(段海英、郭元元,2018),技術進步造成勞動力就業總量下降的同時也會創造出許多新興的就業崗位(楊雪峰、徐玲,2017)。通過分析以上分析可以發現學者們對技術進步如何影響就業存在著不同的看法,人工智能對我國的群眾就業既有“創造效應”,也有“替代效應”,究竟未來會如何發展,需要學者們以及技術人員,對其更加深入的研究,并主動把握其發展方向與節奏,像我們所期待的那樣造福我國。
“替代效應”是指當勞動力的技術水平和工位的熟練程度遠低于人工智能設備,那么企業為了提高產品成產的工作效率,則會考慮采取人工智能設備而非人工勞動力,替代效應主要集中在簡單重復的腦力勞動、中等復雜且重復的腦力勞動、體力與腦力相結合這三種就業崗位。
“成本效應”主要指當勞動力和人工智能設備有著相同的工作效率時比較二者的使用成本,如果勞動力成本遠大于人工智能設備時,企業為了降低成本則會采用人工智能設備使利潤達到最大化。
當企業偏向于選擇人工智能設備時就會造成人力資源市場“供給側”的不平衡,勞動力供給大于企業的需求造成就業難度提高,從而影響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
如果不想被人工智能時代所淘汰,人們就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充分發揮自身專業的、獨特的創新能力,提升自身技能。
在進入工作崗位后若不積極學習、不與時俱進,很容易會被崗位的不斷變化所淘汰。
隨著人工智能應用領域的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企業不斷擴大融資,增加了就業崗位緩解了就業壓力,人工智能發展帶來的新興工作崗位較穩定、薪酬較高,并且能夠促進市場經濟鏈的穩定發展,繼新冠疫情爆發后人工智能產業是就業崗位增加最快的產業之一。
主要集中在填補腦力勞動強度大的、超出人類感官極限的、人類無法進入的這三個領域的工作崗位。
一是人工智能對勞動力崗位的“造就效應”。我們目前可以知道,人工智能技術的成熟推動了信息產業的轉型,將其中被人工智能所淘汰的崗位轉為了新的符合需求的就業崗位,比如智能傳感器和人工智能芯片。在英國,人工智能的發展在淘汰80萬機械崗位的同時帶來人工智能訓練師、智能設備維修師等350多萬新的崗位,并且,這些工資是之前崗位工資的2至3倍。
二是人工智能能夠緩解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壓力。近些年來,我國勞動供給逐漸緊缺,“民工荒”的問題越來越凸顯,招工短缺的問題日漸從沿海地區延伸到內陸地區。勞動時間久、工作強度大、工資低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不僅員工收入水平難以提高,而且對于企業來講用工的成本過高。此時,在這些行業中運用人工智能不僅可以有效緩解以上問題,而且還能夠提高我國產業的競爭力。
一是擴大收入差距。隨著人工智能技術不斷深入到我們的工作當中,市場對掌握高端科技人才的需求逐漸增加,但是跟不上時代變換的人員則將會被其崗位所舍棄。
二是崗位替代性。技術的進步會替代不適合人類工作的崗位以及人類腦力和體力難以達到的工作崗位,被替代的勞動力再就業在新的崗位找到工作,此時新的就業崗位需要更高的人力水平,并提高就業者的收入和福利。但是被淘汰的人員若不努力提升自身,將會慢慢與社會脫軌。
三是技術擴散性。新興技術首先出現在較小的特定范圍和行業內然后逐漸擴散,這樣的好處是技術進步造成的失業人員能夠轉移到其他行業和地區,不會造成嚴重的失業問題。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所造成的影響會越來越大。
人工智能的發展是大勢所趨,我們必須從思想上正確正視人工智能對就業的影響。人工智能的發展創造、填補、替代就業崗位,無需擔心人工智能消滅崗位造成失業,但需要重視崗位需求結構變化。因此需要盡快分清人工智能對哪些行業能夠促進崗位的增加,哪些行業會減少就業崗位,做好萬全的安排。
目前我國的教育制度還不太適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應對人工智能的挑戰更有難度,需要針對新時代的需求慢慢的改變現行的教育體制。首先,高等教育、職業教育、中等教育以及初等教育都應當增加有關人工智能的有關課程,并增設相關的專業,使學生提前了解并適應人工智能社會。其次,注重培養當代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人工智能的發展逐步淘汰了一些傳統的崗位,說明對就業人員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增強創造能力以適應人工智能對未來的挑戰。
人工智能在一定的產業領域存在著替代效應,應當主動把握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方向,加大職業技能培訓的投資力度,完善職業技能的培訓機制。同時,應完善就業和再就業服務體系,鼓勵失業人員轉崗培訓和繼續教育。
目前人工智能技術的就業效應尚不完全明確,以人工智能、共享經濟等相關產業為代表的工業革命的發展,使就業的形式越來越分散化、多樣化和非正規化,但現有相關法律法規缺乏對就業的明確界定,從業者可能無法得到有效的法律保護,在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等方面與正規就業者存在差距,因此應當有社會保障制度和事業扶持制度來保障勞動者的權益,以此避免貧富差距過大造成社會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