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宗純 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隨著經濟發展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文化、人員以及政治和價值觀、技術等在世界范圍內實現融合和交流,推動了不同地區和國家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彼此之間的相互制約和依存程度更高。全球化經濟發展過程中也推動了國際化教育的發展趨勢,成為了不可避免的趨勢和潮流,同時也成為衡量世界各地高校的重要標準之一。世界上有不少的國家都頒布了各種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的相關政策標準。我國當前已經成為了世界上的第二大經濟體,在文化、經濟以及政治方面都有很明顯的國際化發展趨勢。我國的教育發展規劃體系中也納入了國際化的發展目標。在制定的中長期發展規劃當中提出了教育需要加強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廣泛的交流和合作,切實提升我國教育的國際化水平。
職業教育的發展背景不僅是全球化的因素,同時也受到宏觀教育政策的影響。我國本土職業教育也得到了新的發展機遇。在黨的十八大會議之后,國務院便印發了關于職業教育發展的目標,認為應當構建起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體系。每一年都會在職業教育的發展上出臺相關的政策體系,明確在現代化職業教育當中培養國際化人才的相關目標和主要要求。職業教育院校,必須要有計劃地學習國外一些比較先進且成熟的人才培養標準,鼓勵我國的職業院校和國外水準更高的學校構建起專門的合作關系,加快我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為我國企業發展提供專門的技術人才和技能人才。也可以在海外企業建立具有國際化特色的人才培養基地,讓我國教育對于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得到提升。自此之后,國家也開始全面部署職業教育的國際化發展體系,提出了具體的國際化人才培養要求。職業教育人才的培養,所確定的目標是要培養一些符合國際標準的技術性人才。就我國職業院校發展而言,構建起專門的人才培養模式,現在也已經成為了必然的發展趨勢。
高等教育所培養的人才主要是技術性人才,高等教育具備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雙重屬性,其中高等性要求學生在學習了相關知識之后需要具備某種程度的專業素養;職業性所強調的則是學生需要掌握專門的職業技能,以滿足他們謀生的需要。因此高等教育不僅需要培養緊缺的技術性人才,同時還需要承擔責提高就業率,改善民生的任務。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載體是高職院校,成為了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從理論轉變為具體實踐的應用者。所以,在探索高職院校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的過程,具有比較顯著的價值和意義。
在職業教育當中培養國際化人才方面,表現比較突出的是美國和歐洲,他們把眼光放在了學生的國際交流合作以及國際流動方面。
第一,在學生流動上,歐洲教育委員會早就提出了可以在整個歐洲開展高等教育聯合教學計劃。歐洲高等教育領域在培養國際化學生時,主要是強調國際流動。需要在學生參加國際流動項目的過程中提供專門的服務。歐洲教育部長會議每兩年舉辦一次,重點便是對學生的國際性流動進行討論。歐洲在2002年時啟動哥本哈根進程,這一相關政策的制定,讓歐洲職業教育學生參與國際交流項目的大門被打開,而且還推動了世界職業教育朝著國際化發展進程的加快。同時還在后期的要求中不斷細化,每年歐洲需要保障20萬的學生出國學習和實習。2009年,歐洲還頒布了專門的“綠皮書”,強調歐洲職業教育當中的學生流動問題,要把各項學生國際流動項目落到實處。還要構建起專門的衡量指標,并對指標進行量化,這些都為歐洲各國之后開展的學生國際流動項目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參考。
第二,在國際的交流和合作上。溫蒂·陳發表的文章中指出,當前的教育競爭環境變得十分激烈,加強高等職業教育的合作和交流,這也是高職院校今后的重要發展趨勢。還在文章當中詳細地對國際交流和國際合作的相關概念原理進行解釋,同時還總結了一些優秀的合作項目案例。Zhou H等在研究當中指出了在當前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對于相關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高職院校必須要盡快提供各種懂得國際合作且具備搞應用能力的人才,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優質服務。Pan W G等在研究中認為,當前的高職院校需要創新現有的培訓模式,因為它是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培養高素質的實踐和技術人才。 校企合作研究可以創造可持續的培訓發展環境,提高培訓效果。
我國關于高職院校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也是近幾年以來才有效開展的,這主要是因為我國對于高職院校國際化人才培養這一相關問題的重視程度最近幾年才提升。已有的相關學者在研究這一問題時,不少都是從宏觀視角出發,更加側重于理論方面的結果。比如買琳燕在研究中分析了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高職教育的熱點之一就是高職院校如何有效培養高素質的技能人才。王小娟分析了高職教育開展雙語教學的重要性,認為雙語教學在課堂中的應用是酒店國際化人才培養有效途徑之一。王書丹依據經濟社會對具有國際化特征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結合三方面要求,幫助提高職業教育的國際化水平。董海英認為新時期高職院校的國際化人才培養符合國家的新理念和新戰略,要通過重新構建人才培養的規格及培育相關的優質教學資源,同時攜手政府、行業及企業,多方聯合深化國際合作來培養國際化高素質技能人才。朱春蘭研究分析在一帶一路背景下的高職院校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方式和對策時,認為除了要完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提高實踐教學內容與就業的相關度之外,還需加強學校、政府、行業企業等多方協作共同培育的人才培養模式。
通過上述研究,發現國內外研究關于高職院校國際化人才培養,從不同視角分析:
第一,宏觀視角。從教育國際化培養戰略分析,對我國高職教育的國際化人才培養研究中暴露出三種不同問題,分別是政府的扶持力度比較小;培養觀念比較僵化和保守;培養目標不夠清晰。
第二,把高職院校培養國際化人才這一問題放到具體的院校以及專業當中進行研究。具有比較顯著的實踐價值,這些文章大都是研究一些比較具有特色的高職院校或者特色專業,從而開展進一步的研究,圍繞著具體的專業需求以及在市場當中的定位,培養滿足相關標準的職業人才。另外在和高職院校國際化人才的培養模式研究相關資料當中,不少文獻涉及到的都是沿海地區比較發達城市的高職院校,而且還都是高職院校當中的熱門專業,或者是中外校企合作的企業,對于中部西部地區的高職院校國際化人才培養相關研究缺少一定的關注度。在已有的文獻中,關于高職院校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實施過程開展的描述主要是:高職院校當前的國際交流合作一般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缺少一些嚴格的管理、評估和相關保障,也缺少逆向創新交流模式。在實際教學環境當中,比較重視外國文化和常識的積累,過分看重語言的學習,單一重視和國際接軌的專業開設,卻并不重視選擇合適的教材。重視讓學生們學習專業的國際化知識,同時忽略了學生們的國際化意識和技能的培養。
根據以上的研究發現,相關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期刊類文章,缺少碩博論文和專著。與高職教育國際化問題的研究內容整體上比較陳舊,很多只是簡單描述一些宏觀政策,未結合學校自身的實際情況。
開展關于高職院校國際化人才培養的相關內容研究,其研究價值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分別是:
第一,理論層面價值。研究當中重點之一便是明確高職教育國際化的內涵,幫助高職教育體系可以構建起屬于自身的發展特色,更好地時應在新時期提出的國際化培養目標,分析當前在高職院校國際化人才培養當中存在的問題,并且提出專門的對策建議。與此同時,在研究高職院校培養國際化人才的模式當中還旨在幫助教育內容外延的擴大,豐富現有的相關理論基礎,幫助提升我國的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國家綜合國力的提升,更好地開發和管理人才資源。
第二,實踐層面價值。通過實地走訪調研等方法,了解本地區高職院校的國際人才培養實際情況,尤其深入了解遇到的問題與困難,收集高職院校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的事實材料。梳理出新時代高職院校構建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的要點,為高職院在采納新時代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時提供更多的實踐參考。